張宇絲
摘 要: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行業和傳統金融行業的融合,這個應運而生的新興行業面臨著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盡管它的誕生沖擊了傳統金融業,令市場格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它所帶來的風險與隱患卻不容忽視。近兩年來行業風險案件不斷,從普惠金融推廣的主力,逐漸演變成了人人談其色變的地步,究其根本是行業飛速發展的同時,忽略了風險防控。本文通過對互聯網金融的P2P網貸平臺進行分析,揭示行業存在的風險,并提出相應的風險防控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P2P網貸平臺;風險防控
1 互聯網金融概況
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技術和傳統金融行業的有機結合,吸收了互聯網的先進技術融合到金融行業,使互聯網金融具備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等多個優勢,并逐漸形成包括眾籌、第三方支付、P2P網貸、數字貨幣等多種發展模式。互聯網金融不同于傳統金融,渠道比較單一,且產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的產品類型豐富,金額起點低,收益率相對傳統銀行理財高得多,且投資方向更加多元化,適合不同投資需求的人,根據自身需求和資金量選擇相應的產品進行投資。互聯網金融憑借多元化的渠道和優勢重擊了傳統金融行業,驅使金融行業進行革新。
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弊端,例如高風險、弱監管、低門檻、信息容易泄露等。這些因素或多或少對行業的發展埋下了隱患,限制了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影響了投資人的投資決策。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妥善解決,對于未來行業的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本文主要以P2P網貸平臺為切入點,揭示該行業存在的風險,結合現有的制度體系,提出相應的風控措施,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2 互聯網金融發展
我國互聯網金融誕生于90年代,截至2005年均處于起步階段,其形式主要以傳統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進行部分金融服務得以實現;自2006-2013年,隨著支付寶和微信的誕生和崛起,互聯網金融逐漸形成包括第三方支付、網貸平臺等新興業態;自2013-2017年,互聯網金融走向行業巔峰,在這期間P2P網貸平臺飛速發展,基金、信托、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也逐漸開始改革,紛紛與互聯網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力求謀得一席發展;2017年至今,互聯網金融行業弊端逐漸顯露,尤其以網貸平臺接二連三的風險案例為導火索,迫使國家監管介入,導致整體行業頹勢明顯。
3 風險揭示
3.1 借款企業資質未實現透明化
行業飛速發展期間,由于自身資質不足無法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審核的中小型企業,在互聯網金融的低門檻面前得以生存,以低成本實現自身金融中介的功能,這是借款企業資質良莠不齊的主要原因。同時,以互聯網金融平臺為融資中介,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大部分平臺所能展示的借款標的僅可知曉企業名稱、項目用途等有限的項目信息,且由于絕大部分企業非上市企業,導致借款企業的財務報表、運營數據、業務規模等參考指標并未向投資者披露。究其根本,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的財務現狀存在一定的瑕疵,如果徹底“透明化”可能由于投資者的風險厭惡偏好,導致無法達成合作意向;另一方面,借款企業向平臺所提交的相關審核材料大部分經過美化,平臺僅起到中介作用,作為一個渠道,其對于借款企業數據的真實性無從考證,更何談評估其存在的風險。從業務的源頭,借款企業的信息無法充分披露,致使投資者不能掌握未來資金流向,無法對投資的風險做好預判。
3.2 平臺資質及人員資質良莠不齊
大部分平臺在行業飛速發展時成立,平臺資質及內部人員資質存在風險隱患。主要從平臺資金資質和人員資質兩方面分析:截至目前,國家尚未出臺針對互聯網金融的具體政策措施,針對平臺的注冊資本金、經營范圍等內容未進行明確統一規范;其次,處于行業爆發期,電商、銀行、個人都想從發展時局中獲取收益,而實際具備能力的從業者寥寥無幾,互聯網金融放開了“金融”行業針對高精尖人才的篩選標準,使得平臺從風控審核到后期運營并無明確從業標準,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更有甚者,平臺的從業員工不足十人便開展業務,存在公司架構混亂、員工身兼多職等各種行業亂象,沒有專業的平臺與團隊進行分析與操作,導致投資的風險倍增,為后期業務開展埋下嚴重隱患。
3.3 投資者風險意識不足
投資者風險意識不足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不同于理財基金產品等傳統金融的完善評估制度,互聯網金融平臺對投資者往往采取“無門檻”的準入。傳統金融行業遵循的是風險匹配原則,以此為投資者推薦適合的產品,即通過風險評估測試對投資者進行分類,從而更加有針對性的推薦產品,最大限度避免了投資者承受能力與產品不符的可能性。互聯網金融平臺則不然,投資者可以選擇自己鐘意的產品,面對眾多平臺的五花八門投資產品,難免追求高收益。不僅如此,高風險帶來的高收益會使得部分投資者選擇鋌而走險,理性人均存在一定的投機風險,而忽視對于投機失敗后接受損失的心里預期。與此同時,平臺的理財師們會抓住客戶擔心風險的心理,大肆宣傳產品的保本特性,本就對收益期望頗高的投資者很難抵御誘惑,忽視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不匹配的產品,往往面臨不能承受的損失。
3.4 監管制度及相關政策匱乏
目前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全國性政策尚未出臺,僅有提到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相關管理辦法,且數量較少。由目前出臺的管理辦法可以看出以下幾點:首先,關于平臺的準入標準及相關資質要求并未明確;其次,關于行業從業人員,由管理層至員工層的相關專業性要求均未明確;最后,行業出臺不久,出現多個平臺攜款跑路事件,從時間線上可以明確看出 2016、2017年的政策整體處于整治、防控、監管的行業收緊口徑。
3.5 信息安全無法保證
眾所周知,互聯網作為一個信息交換和傳播的渠道,幾秒鐘就可以把信息從世界的一端傳到另一端。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引發了信息泄露的風險。由于平臺不能做到保護投資者信息不被泄露,大量投資者會發現一旦在一家網站進行注冊了,陸續會接到許多陌生的電話,推介類似的平臺與產品,對投資者進行不厭其煩的“騷擾”。究其原因,是平臺把信息進行了買賣,達到了行業內的“信息共享”,從而在投資的過程中,投資者的信息安全無法充分保證,引發了信息外泄的風險。
4 風險防控措施
4.1 借款企業信息透明化,相關借款計入征信系統
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相關業務的風險控制,需要從源頭做起,即借款企業信息透明化。除銀行借款外,大部分民間金融借貸并不能通過人行征信查到記錄,由此可知,建立健全我國征信制度非常重要。可借助大數據模型,將企業各項信息搜集并對借款企業進行風險評級,相關信息向意向出資人進行合理披露,以化繁為簡的形式,將財務、業務數據向投資者展示。
4.2 金融辦針對平臺進行資質審核,并規定嚴格行業標準
對于行業內的相關平臺進行業務資質審核。作為借款方與投資者的主要溝通橋梁,平臺除擔任信息中介外,還需對借款企業的信息真實性、完整性進行審核,同時以更加專業的風控角度,對借款企業的風險狀況進行合理披露。上述即要求互聯網金融平臺在公司業務規模、人員專業性上有極高的門檻,經2016年到2019年的三年層層淘汰下,目前尚存的P2P平臺大部分均符合上述要求,只需進行合理引導,使互聯網金融作為傳統金融的補充力量即可。
4.3 投資者進行風險評估,匹配相應產品
針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并匹配符合承受能力的產品類型。目前,行業中部分平臺已開啟針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力測試,如果將互聯網金融正規金融化,風險告知必須提上日程。投資者盲目追高的主要原因,就是重視高收益忽視高風險。針對投資者的承受能力進行分類后,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其投資行為進行引導,使之購買與風險承受能力匹配的投資產品,從而在不可避免的損失發生時,投資者能夠做好心理預期,更加理性面對風險。
4.4 完善我國法律政策,設立行業監管機構
出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法律政策,規范借款企業資質、通過定性定量的指標劃分可準入的企業,真正樹立行業門檻,杜絕高風險企業進入行業。同時,對于行業內的平臺進行規范化管理,制定行業準入牌照,進行持照經營,無照企業不得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最后,在政策中設立投資者保護權益條款,以防風險發生導致投資者權益損害。
4.5 完善信息保密制度
互聯網金融行業作為一個金融領域的后起之秀,可以參考傳統金融行業的做法,投資者在銀行等機構進行投資交易時,約定俗成了信息保密,極少出現信息外泄情況,這讓投資者對機構更加放心,對資金的安全性更有把握。
互聯網金融可以建立行業內部信息保密制度,在投資者注冊時與投資者簽訂保密協議,以此來規范平臺對投資者信息的使用,不得超出本次投資的范圍,更不得隨意交易。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加強行業內信息保密,投資者也能以此來監督平臺對信息進行操作,從而雙方以此為依據,進行投資交易,完善了信息保密制度,更加規范了交易行為,避免了信息泄露的風險。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規范化,現階段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無論是針對借款企業、平臺或是投資者的資質審核,都需要監管部門設立相關法規,同時定期進行行之有效的監督檢查,對不符合要求的企業或平臺進行強制勸退,凈化行業運營環境,維持行業長期的穩定發展。投資者和平臺雙方都以自身利益為第一,僅僅依靠行業自律將無法保證業務長期平穩運營,唯有以嚴格的“法律”來規范互聯網金融業務,使之持續良性發展,杜絕不利風險因素,真正成為推動我國中小微企業經濟長遠穩定發展的利器。
參考文獻
[1]張秀清,韓天富.互聯網金融法律監管問題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9,18(01):19-20.
[2]陳正祥.美國互聯網金融的監管經驗及借鑒[J].現代經濟信息,2014(8X):108-109.
[3]盧馨,汪柳希,楊宜.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研究[J].管理現代化,2014(0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