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雨坤 黃海峰 張朋朋 佘榮峰 張一 王遠政 田曉濱


【摘要】目的:研究骨科急診手術治療多發性創傷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多發性創傷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病人或研究對象,并采用“電腦隨機法”將100例多發性創傷患者進行分組,主要包括兩組,其中觀察組、實施骨科急診手術治療;對照組、實施傳統治療,分析兩組再出血量、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多發性創傷患者再出血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多發性創傷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00%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骨科急診手術治療多發性創傷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值得研究。
【關鍵詞】骨科急診手術;治療;多發性創傷;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969.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1-127-01
多發性創傷的發病機制十分復雜,且疾病具有多樣性,該疾病為嚴重性創傷類型,主要是指創傷部位在兩處及以上,若治療不及時,易導致患者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同時增加家庭經濟負擔[1]。目前臨床對于該類疾病通常以手術治療為主,但傳統治療已無法滿足患者治療需求,而早期尋求有效的治療方式十分重要[2]。本次研究對兩組多發性創傷患者各項情況進行分析,具體內容見下。
1?資料/方法
1.1?基線資料?研究對象為 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多發性創傷患者,根據“電腦隨機法”作為分組原則,分為2組(觀察組50例與對照組50例)。
觀察組-其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齡范圍在23歲至75歲,中位年齡為(49.21±1.56)歲;受傷原因:砸傷12例、車禍傷20例、墜落傷8例、其他10例;受傷部位:顱腦外傷11例、腦部損傷9例、下肢損傷23例、肩胛骨損傷7例。
對照組-其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范圍在24歲至75歲,中位年齡為(49.98±1.36)歲;受傷原因:砸傷12例、車禍傷22例、墜落傷7例、其他9例;受傷部位:顱腦外傷13例、腦部損傷8例、下肢損傷23例、肩胛骨損傷6例。
2組多發性創傷患者的各項基線資料(性別、年齡等內容)相比較,以P>0.05表達兩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能夠實施對比。
1.2?方法
1.2.1?對照組使用方法(治療)?方法內容:對照組實施傳統治療,治療內容以常規清洗換藥為主,根據患者病情具體情況,處理患者創面組織,并在無菌狀態下清洗傷口和換藥,后采用干凈的紗布包裹傷口,防止發生感染。
1.2.2?觀察組使用方法(治療)?方法內容:觀察組實施骨科急診手術治療,治療內容:麻醉方式以全麻、硬膜外麻醉或阻滯麻醉為主,手術類型為鋼板內固定術、清創脛骨遠端解剖鋼板內固定,主要是根據患者病情不同情況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并根據每位患者傷口不同,尋找切口,對刀口進行清洗,最后進行切口縫合[3]。
1.3?觀察指標?對比且分析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多發性創傷患者再出血量以及并發癥情況。
1.4?統計學方法?對上述“觀察指標”內容采取SPSS26.0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百分比以%形式表示;計量資料應用加減差以±形式表示,2組間若對比差異明顯,以P<0.05表示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2組再出血量情況?觀察組多發性創傷患者傷口出血量(60.43±1.23)mL、顱內出血量(188.98±1.24)mL、消化道出血量(150.09±1.87)mL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并發癥情況?觀察組多發性創傷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00%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3?討論
多發性創傷在臨床具有極高發病率,具有失血量大、病情復雜、病情變化快和病情嚴重等特點,通常伴有生理功能紊亂、呼吸衰竭、多臟器衰竭死亡、失血性休克和感染等癥狀,若治療不及時,易增加患者死亡風險。
目前臨床對于該疾病通常采取傳統的換藥和清洗傷口處理,但該方式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易引起較多并發癥,對患者康復造成嚴重影響[4]。而通過對患者實施骨科急診手術治療,其能夠有效減少傷口出血量、顱內出血量、消化道出血量,同時具有較高安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患者均適用該種治療,對于老年患者來說,其手術不耐受,因此,對于此類患者,給予其保守治療能夠取得更為顯著效果。且在治療前需嚴格掌握手術禁忌癥,加強呼吸障礙、循環障礙和意識障礙檢測,確認其符合手術指征后實施手術,對提高手術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5]。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多發性創傷患者傷口出血量(60.43±1.23)mL、顱內出血量(188.98±1.24)mL、消化道出血量(150.09±1.87)mL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多發性創傷患者并發癥發生率2.00%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骨科急診手術治療多發性創傷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
參考文獻:
[1]?范衛星, 韓飛, 陳亮,等.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骨科創傷感染患者的臨床療效[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7, 27(23):5403-5406.
[2]?陳會平, 陳娟, 伍世亮,等. 椎間孔鏡技術與骨科開放手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并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效果比較[J]. 醫學綜述, 2017, 23(4):821-824.
[3]?李錦嬌, 黎春常. 急診分級分區分流應用于多發性創傷病人急救的效果觀察[J]. 護理研究, 2017, 31(19):2369-2370.
[4]?李鐵軍, 孫玉花, 吳文俠,等. 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的臨床療效評價[J]. 山西醫藥雜志, 2017, 46(7):811-812.
[5]?蔣興粒, 劉海華, 杜波. 骨科急診手術治療多發性創傷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1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