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霈
摘 要:本文從多方面闡述了漢字在國際上的傳播,首先簡單介紹了古漢字在日、韓、越、古西域等國家和地區的傳播與應用,然后通過對漢字現今在海外國際的發展現狀和遇到的問題的闡述,就如何提高漢字的國際影響力、加強漢字的傳播講述了一下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漢字 國際 傳播 現狀 策略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1-0-01
漢字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它的發展經過了6000年的歷程,經過了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的演變,形成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種主要字體,是上古時期流傳至今唯一還在傳承的文字。而且,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語言符號和文化特質的漢字,它的發展并沒有局限于中國,在國際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一、古漢字在國際上的傳播
提到古漢字在國際上的傳播,就不得不提漢字在日、韓、越等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曾經這些國家直接使用漢字作為他們的文字。首先,日本作為我國的海上領國,起初并沒有自己的文字,自公元四、五世紀漢字傳入日本后,日本文字先是借用漢字的音,后發展到借用漢字的意,并最終根據漢字創造出自己的文字——假名文字。韓國語也不例外,早在中國漢代時期韓國就開始接受和學習漢學,至唐、宋時期,由于高句麗、百濟、新羅等所謂三國時代的漢學家到長安等地留學,兩國之間交流更加頻繁。[1]最終韓國古代的人們開始接受漢字,并運用到了日常生活中,他們用漢字記錄自己的語言,一直到我國明、清時期常用的許多漢語詞,也都被韓國語借用。漢字在越南也盛行了兩千年,自秦漢以來,中原文化向南擴展,漢字也一并傳入了越南,并逐漸成為了越南的母語,不僅朝廷的諭旨、公文、科舉考試使用漢字,經營貿易的賬單、貨單也都用漢字書寫。我們都知道的越南中共領導人胡志明就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并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當然,古漢字并不是僅僅止步于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和日本列島,在絲綢之路不斷向西推進的過程中,漢字文化也出于溝通的需要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唐代,吐魯番地區的高昌國、高昌郡,庫車地區的龜茲,和田地區的于闐國,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國以及同一時期契丹所建立的遼國,都曾經是漢字文化圈的一環。[2]這其中,不止是商人,政府官員、邊界駐守的軍人、外交使臣、傳教布道的僧侶與傳教士等雖然身份不同,傳播的內容不同,使用的工具也各異,但都扮演過漢文字、漢文化傳播者的角色。
二、現今漢字傳播的現狀
對漢字在國際海外的發展現狀,需要從漢字的傳播內容、創博渠道兩方面來闡述。首先,漢字的傳播內容,一般是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載體來傳播的,包括文化遺產、美食、服飾、醫學、民俗、武術、書法等。再論漢字的傳播渠道,由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小組辦公室直接管理的孔子學院是漢字最系統和權威的傳播機構,作為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個國家和地區共建有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在525所孔子學院中,亞洲33國合計118所,非洲39國合計54所,歐洲41國合計173所,美洲21國合計161所,大洋洲4國合計19所,可以說遍布全球。此外,我國還舉辦了一系列關于漢文化傳播的活動,如從 1997年開始每年10月份在徐州市舉行的中國徐州漢文化國際旅游節 、2017年9月在甲骨文故鄉安陽市舉辦的中日韓共用漢字詞典論壇等,這些活動有些直接以漢字的研究有主,有些依托漢文化對漢字進行了間接的傳播。
雖然漢字依托漢文化和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在國際上得到了一定地傳播,但作為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漢字的使用還是主要局限于中國及儒家文化圈,以及一些海外華人。對很多西方人來說,由于漢字與他們的母語存在很大的差別,拼寫方式和語句格式都差異較大,學習起來較難,因此并不是作為一門外語進行學習的首要選擇。此外,孔子學院在海外的發展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教師資源的嚴重匱乏和缺乏嚴謹、行之有效的教材,以及來自中外文化差異導致的各種限制與阻礙,漢字在國際上的傳播并不樂觀。
三、提高漢字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策略
1.建立具有國際性的“漢字傳播博物館”
政協委員吳柏林建議,作為中華文化和漢字發源地的中原地區應當組件一支專門的研究隊伍,尤其是河南應建立具有國際性的“漢字傳播博物館”,以漢字在河南起源后如何發展和傳播到世界各地為主題,以動漫、視頻、數字化為主要手段,分別設置“漢字故鄉”“漢字之旅——民族篇”“漢字之旅——國別篇”三個主展廳,向人們展示河南漢字起源和發展的文字材料,[3]從而逐步增加漢字研究的文化圈。
2.提高孔子學院在海外的融合度
教師和教材等資源的匱乏是一方面,但要真正使肩負著讓世界體悟漢文化魅力、了解和認識漢文化精髓、學習漢字的責任的孔子學院得到長足發展,就必須提高孔子學院與海外國家文化與政治上的融合度,減少誤解和抵制。為了讓孔子學院與當地文化能夠融合發展,發展出多元認同感,加強合作是一條已經取得一定成效的道路,可以加強與當地大學、企業、社會團體的合作,通過不斷加深的合作,獲得當地社會的認同,并最終融入進去,從而得到良性的可持續發展。
3.開展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漢字的發展勢必離不開國家的發展,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是漢字能夠得到更多海外人士青睞的重要憑借。以近幾年得到廣泛關注的“一帶一路”為例,在中國不斷加大與周邊國家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后,漢文化也重新在這些地區得到了“復活”,并且為了把“中華漢字”這一文化公關品牌更好的推向國際,我國還在今年谷雨節在絲綢之路起點、字圣倉頡的故鄉——陜西白水舉行了“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布儀式,宣布2018“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為“新”,不僅吸引了很多知名專家學者、國際友好人士,很且得到了很多海內外學術界、企業界、文化界、旅游界和新聞界代表的稱贊。通過國際間的友好交流與和合作,把漢字作為一種文化品牌去推廣,不僅使漢字的傳播底氣更足,而且更具有了時代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王曉霞.韓國語漢字詞的傳承與變異特點小議[D].中央民族大學,2007.
[2]鄭阿財.唐代漢字文化在絲綢之路的傳播[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6(04):5-17.
[3]趙暉.加強漢字文化傳播 委員呼吁重筑漢字文明高地[N].中國新聞網,20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