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廣娟
摘 要:數學核心經驗滲透在棋類游戲中有利于促進兒童學習數學的過程性能力、提供了發展幼兒的學習品質的良好平臺。
關鍵詞:數學核心經驗; 滲透; 棋類游戲
中圖分類號:G613.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2-096-002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國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游戲化理念下,幼兒的游戲發展呈現多樣性的發展趨勢。幼兒在園的棋類游戲,能夠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踐行課程游戲化理念,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我園開展了一系列的課程實踐研究,課程的再生長——“數學核心經驗”滲透在棋類游戲的研究,如數學棋類游戲:《卷發婚禮》中的數運算、《好奇王子和花花綠綠的蚯蚓》中的模式、《圖形星的怪樣國王》中的圖形、《比一比》中的排序、《有趣的游戲》中的數字、《一寸蟲》中的測量等,圍繞核心經驗進行探索和研究,讓幼兒在棋類游戲中了解有關數字、測量、圖形的相關經驗學習。可見,數學棋類游戲為兒童學習數學過程性能力、發展學習品質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二、數學核心經驗滲透在棋類游戲中的路徑及實施
我園積極進行自制棋類游戲的實踐研究,形成了自制棋類游戲的理念,初步構建了自制棋類游戲的框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1.數學核心經驗滲透的棋類游戲活動
1.1集合的核心經驗
1.1.1根據物體的屬性對集合進行分類。滲透的數學棋類游戲如《圖形匹配》,幼兒在觀察棋譜中圖片的屬性,比如顏色和形狀,并且根據這些屬性尋找類似的雪花片進行匹配。在行棋中,幼兒選擇圖形相應顏色的雪花片擺放在棋譜上,游戲結束時,比一比誰放的多。《顏色配配對》,幼兒在游戲中不僅關注自己的行棋路線,還需關注同伴的行棋路線,并占領棋譜中的顏色棋格,再根據棋版上每個格子的顏色,匹配相對應顏色的水果圖片。
1.1.2同一種物體可以按不同的屬性進行分類。分類里有二分法分類和多元的分類。如《分類棋》對于小班幼兒是有挑戰的,要求幼兒能同時看見同一物體的多種不同特征。也就是說,在一個集合中,一個長方形的物體會看作是尺子,而在另一個集合中,它是被看成藍色的。甚至,幼兒的棋類游戲是可變化、可操作性的,可以擲骰子行棋,至棋譜中的圖片處,在小筐中尋找相同圖片,并將其分類擺放在相應的小盒子中。《旅行帶什么呢》兩名幼兒分別選擇兩條路線,從紅色格子出發,通過數字轉盤或骰子行棋;走到標記處翻開卡片,進行“北極”冷和“草原”暖的分類;完成一次分類得到一枚勛章,到終點后,比一比誰的勛章多。
1.1.3集合之間可以進行比較和排序。可以有多種不同屬性的集合,可用表格或記錄表進行比較。如《去兒童樂園吧》中不同的顏色的物品的集合,比較多少。棋譜中五色棋子按顏色行棋,自選一個起點行棋,行至終點彩旗處,則占領該路線。占領路線后,重新選一個顏色路線行棋,直至棋板上五條線路皆被占領行棋結束,看誰占領路線多。可做更多的延伸:班級里尋找黃色的物品和藍色的物品,比較“哪個更多”等等。
1.2數數的核心經驗
1.2.1數數可以用來確定一個集合中數量的“多少”。如《動物摩天路》以小汽車起點,將小動物放入圖中的圓圈里完成棋譜,當行至小動物處,可拿取一只動物,行棋至終點鏤空小花處結束,數數確定得到的小動物數量。幼兒可目測或一一對應匹配的長度、圍合的面積、壘高的高度等多種方式知道數量,并初步嘗試與同伴比較獲得的動物誰多誰少。
1.2.2數數的基本原則適用于任何集合。基本原則包含固定順序原則、一一對應原則、順序無關原則和基數原則。《誰最多》中其一兩人任意選擇一方作為自己的地盤,猜拳,贏的一方在自己的地盤內擺上一枚標記,表示占地,誰先占滿誰贏。其二幼兒輪流擲骰子,骰子是幾點,就占幾個,棋盤上可以任意擺放,全部占滿后,進行整地,誰多算誰贏。
2.深度教研
生成課程的實踐研究中,結合幼兒數學棋類游戲發展情況,以教研組的形式輻射到全園的班級細化跟蹤研究。關注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發展,選擇棋類游戲材料不僅要立足幼兒的發展水平,還需考慮幼兒的興趣,影響難易程度的因素。關注一個集合中物體的數量,其一,可以按照顏色給6個玩具娃娃進行分類,物體有多個不同的屬性,如按顏色分成:紅色小馬和藍色小馬。而屬性的類型,可根據顏色把紅藍小筐分類;種類的數量,可將物體按以下條件分類:紅色和藍色;開衫外套、連帽外套、圍巾;其二,可關注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呢,按照顏色給20個玩具娃娃進行分類。按照顏色、大小(或行駛路面)分類:如小的紅色馬、大的紅色馬、小的藍色馬、大的藍色馬等等。
三、開展數學核心經驗滲透在棋類游戲中的兒童發展評估
開展數學核心經驗滲透在棋類游戲中的跟蹤測查,有助于從幼兒行棋過程中觀察、了解數學核心經驗滲透在棋類游戲的發展情況。通過了解幼兒行棋的游戲情況,分析該領域幼兒學習特點、需求及現狀,為幼兒園數學核心經驗滲透在棋類游戲中的后續研究提供依據。通過隨機抽樣測查的方式,了解幼兒數感方面的發展,并結合年齡段發展目標進行兒童發展評估。
1.評估方法
在區域游戲時間,采用自然測評的方法,隨機抽取雙號孩子約60名,如遇缺勤幼兒則順延。
評估材料及標準:《漂亮的卷發》
C1:能感知兩個集合的數量,知道集合內量的增加或減少。
C2:通過運算知道兩個集合增加或減少了多少。
數學棋測查:大班年級組測查人數:62名
1.1測查中的實錄
(1)幼兒:6加3...等于9、7加2等于9、10減3...等于7(幼兒加減符號會看錯)。幼兒:他的紅色多,多兩張,我黃色的多。
(2)幼兒:10減9等于1、10減3等于7(正常速度)、9減9等于0(手指幫忙)、6加2等于8(手指幫忙)。
(3)幼兒:7加2等于9、4加4等于8(運算速度很快)。師:誰的卡片多,多什么顏色?幼兒:我的卡片多,多紅色。
(4)幼兒:10減9...等于1、7加2等于9、7減6...等于1?3加5...等于8,幼兒:他比我多一張紅色。
(5)幼兒在空白處行棋、6+3等于9(教師幫助下)、6減6等于0(教師幫助下)、6+2等于8(獨立計算,用時較長)
(6)師:為什么你們擲的都是6卻不在同一格呢?幼兒糾正。幼兒:6-6等于0、10-3等于7(手指算)、4+2(?)4+5。
(7)幼兒:6-6等于0,幼兒運算速度較快,師:誰的卡片多?幼兒:她的多(估算)。
(8)幼兒行棋困難,不清楚方向,行棋時原地多走一格。6+2等于8、8+6?(6+3)、8+4?(6+2)、6+3等于9。卡片數字有些小,幼兒看不清,放大后幼兒運算沒有問題。
1.2測查分析與反思
1.2.1看題即刻報數,能感知兩個集合的數量,對兩個集合進行數量的比較。在數學棋游戲的測查過程中,觀察幼兒行棋中抽取到機會卡后的數運算行為表現,我們發現,當幼兒的數量經驗比較豐富時,就會很熟練地思考集合之間的不同。當他們有機會看到“3和5”或者“1和8”組成一個更大的集合,在思考的過程中,對真實數字情境進行抽象建模的方式從而完成加減運算。
幼兒在進行運算的時候,能夠快速的說出6+2=的答案是8,同時,她在自己抽卡片后,不間斷的報出“7加2等于9、4加4等于8”運算速度很快,教師追問:“誰的卡片多?多什么顏色?”立刻回答:“我的卡片多,多紅色。”這也說明該幼兒在平時已經積累了大量現實生活中數量運算關系的經驗,所以在測查時,遇到數學棋中的小挑戰,能縮短使用加或減的思考時間。
1.2.2不僅感知自己手中的集合,同時能關注到同伴的集合的變化情況。如幼兒在拿到卡片后,觀察自己和同伴的卡片,他在比較、分析哪個集合的物體更多或更少,會聽到幼兒說“她拿的比我多!”還有一些幼兒,當教師分別請他們各自拿4張和5張卡片時,幼兒不僅關注自己手中卡片的數量沒有拿錯,同時關注到旁邊的同伴,馬上表述出自己的觀察發現:“老師,我發現他多拿了2張。”
同時,幼兒自己進行加減運算時,有的幼兒一邊思考自己的得數,一邊關注同伴得數是否正確,并且有不斷的新方法出現,有的幼兒用變化的方法關注同伴,如將自己手中的題卡變化成與同伴相同或多、或少;有的幼兒舉起手中的卡片用比較的方法;還有的幼兒關注部分、整體的不斷變化從而得到自己的結果。
1.2.3不同的計數策略——接著數,完成集合的變化。幼兒在遇到7+2=的卡片后,先是仔細觀察數字,然后思考了約1分鐘。教師問:你想到了嗎?幼兒搖頭,教師再次追問:那你看看,有什么辦法呢?7和2,本來有7個,然后呢?幼兒答:更多了。教師問:那你想想現在是幾呢?幼兒小聲的說,有7個,用手指著2,嘴里數著8,9。我知道了,7+2=9,隨著不斷的感知,幼兒會逐漸使用新的計數策略——接著數,來進行更有效的運算。當幼兒在說出數字的同時,有的幼兒還伸出2根手指來表示即將加上的數字[2]。
但在同樣的策略下,也有的幼兒常常會從算式拿到起,第一個數字開始接著數。如3+5=,幼兒很自然的從3開始,然后接著往上數,最后得出總數。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教師可以作為幼兒游戲的參與者,可以很自然的加入游戲,引導幼兒在加法中,從大一些的數字開始,接著數更有效率。
1.2.4對數不敏感,需要直接建模完成集合的變化。幼兒在行棋中,遇到挑戰抽取卡片“5+3=”讀成了“5-3=2”,觀察他似乎是將加減符號看錯了。于是教師再次追問他:“卡片上是什么?你再說一遍。”該幼兒仍然報出相同的算式和答案。確認是將加減符號看錯。教師說上面是“5+3=,請你算一算是多少?”幼兒答“8”。
總之,幼兒對集合中數量的增減沒有預期,對于數量的變化不敏感。
如幼兒看到10-7=時,“現在是多少?”沒有馬上開始計算,而是運用手指來幫助自己完成數運算。我想,發展和使用策略有一個過程,我們在日常的數學活動中、游戲區活動中,在幼兒掌握了數序和一些基本數學知識后,要繼續關注幼兒的發展情況,促進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讓幼兒不需要直接建模就可以進行簡單的數運算。
四、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與特點,教研促成長
本課題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時為師幼之間和諧共處的社會關系架起一座橋梁做出指引;將游戲化的精神理念與幼兒的棋類游戲活動相融合;本課題除促進幼兒數學核心經驗的能力拓展外,促進幼兒自主、愉悅的進行數學探究,激發思維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同時,重視幼兒的終身發展;因此本課題關注3-6歲幼兒的數學核心經驗在棋類游戲中的滲透,重視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從教師層面,加深對數學核心經驗的理解,理解核心經驗可以幫助教師重新認識各種對幼兒來說有意義的棋類游戲活動,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
教研深入開展,可結合數學核心經驗在棋類游戲中的滲透,教師進行專題反思,并且在園內開展數學棋類游戲的參與式培訓、數學棋類游戲的觀摩研討,以及相關的數學核心經驗在棋類游戲中的滲透講座,參與的組員之間可進行班級數學核心經驗在棋類游戲中滲透的交流分享、互動式研究、深度教研。一步步踏踏實實做教研:找出共性的問題,統一解決;找出個別的問題,研討分析;找出亮點的案例,形成相應的觀察記錄和數學棋類游戲案例,集齊教師集體的力量,發揮教育機智,數學核心經驗滲透在棋類游戲中的教研活動及形成的數學棋譜游戲材料能做到來源于幼兒,服務于幼兒,為幼兒的學習品質搭建良好的平臺,以教研促成長,以教研促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美]德布·柯蒂斯,瑪吉·卡特,周欣譯.《和兒童一起學習——促進反思性教學的課程框架》,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4]黃人頌.《學前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
[5][美]蓋伊·格朗蘭德.《發展適宜性游戲——引導幼兒向更高水平發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6]邵乃濟.《解讀童心、共同成長》、解讀童心——對幼兒尋常很多的觀察和記錄》,百家出版社,2004
[7](美)勞拉·貝爾克,(美)亞當·溫斯勒著,谷瑞勉譯.《鷹架兒童的學習——維果斯基與幼兒教育》,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8]鐘晨焰.《社會建構視角下兒童游戲中學習行為的研究——以數學棋類游戲為例》,華東師范大學,2018
[9]崔群.《幼兒園棋類游戲指導策略研究》
[10][美]埃里克森兒童發展研究生院,張銀娜,侯宇嵐,田方譯.早期數學教育項目:《幼兒數學核心概念》,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