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改革,教育部門和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個性化閱讀教育方式與傳統的閱讀教學有著很大的差異,其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在學習的過程中,個性化閱讀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語文閱讀的興趣,從而深刻理解課文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對學生身心健康的培養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大部分學校解決想用個性化教育的號召,但是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效果并不是十分明顯。本文通過對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現狀進行分析,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思考
引言
隨著我國新教育課表的不斷改革和發展,個性化教育已經開始步入大部分的小學校園。語文個性化閱讀作為個性化教育的一個典型特征,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對語文學科的興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與自主思考的行為習慣,享受閱讀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自我閱讀,啟迪學生善于思考,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與成長,關心學生的心身健康。
1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現狀
1.1沒有掌握個性化閱讀的程度
個性化閱讀并不是指教師對學生采取放任的態度進行閱讀。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身心正在發育的時期,自控、自律能力還不成熟,如果教師采取讓人的態度,讓小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會導致閱讀教學一團糟,無法真正理解個性化閱讀的內涵,達不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不利于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高。
1.2在個性化閱讀中沒有制定相應的任務
只有一定的目標,才能夠學生有固定方向。在傳統的個性化閱讀教學中,教師僅僅注重了這種模式的表面形式,卻沒有掌握其內涵。在個性化閱讀過程中,教師只給學生布置下去閱讀的內容,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沒有任何的目標,漫無目的,嘴上讀著文章,眼睛注視著文章,但是腦海里思想早已經不在課堂上了,這種‘個性化閱讀’沒有任何的教學效果和實際意義,也就稱不上個性化閱讀了。
1.3教學目標不均衡
在新教育課程標準的要求之下,語文閱讀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知識和閱讀能力外,還要加強學生的語感培養。語感就是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包括作者的思想情感,閱讀經驗,理解和判斷能力等。教師過度注重學生的閱讀知識而忽略了語感培養,不利于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2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
2.1創設閱讀情境,激發閱讀的興趣
閱讀是一個對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傳統的閱讀過程具有一定的枯燥乏味性,容易讓學生失去閱讀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參與程度,拓展學生的思維想象力與創造力。教師在進行課堂學習的時候,應該創設合理的情境,保證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的活動中來。
例如,在進行《松鼠》課文內容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尋找一些關于松鼠的圖片,或者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尋找一只松鼠寵物帶到課堂上來,將現實中的松鼠與書中描寫的樣子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此外還應該教育小學生要珍愛和保護松鼠這類小動物。
2.2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增進閱讀的趣味性
統編版教材給教師的語文教學思路起到了極大的促進和補充作用,但是沒有實際的教學方法還是無法滿足現實中的教學需求,將多媒體設備融入到教學之中,可以讓學生通過眼睛和耳朵,從視覺和聽覺形成多重器官的感受,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率先為學生展示圓明園破壞前與破壞后的對比,感染學生的情緒,對中國瑰寶的破壞不禁感到可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滿足教學計劃中的安排,從而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從文中尋找圓明園破壞的原因,增加學生的民族使命感。
2.3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個性化閱讀是學生自主進行學習的,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勇于把遇到的錯誤和問題提出來,并發表自己的見解。無論是課本還是課外讀物都是通過人操控印刷出來的,既然是人為操控的,那么出現錯誤也是正常的,教師應該教導學生具有懷疑的精神,鼓勵學生提出個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將更多思考和表達的機會留給學生,與教師進行討論,最后得出結論,會讓學生增加自信心與自豪感。
2.4制定合理的閱讀計劃與閱讀步驟
小學學生的身心發展都不成熟,沒有良好的自控和辨別能力,如果盲目的讓其進行個性化閱讀,非但起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反而會影響教學進度,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對閱讀行動的開展有一個明確的計劃安排,包括個性化閱讀的學時、個性話閱讀的內容,學生在個性化閱讀中應該收獲什么知識等等一系列的安排,這樣可以保證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
3.結束語
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的開展,是傳統閱讀教學模式的一種創新,對語文教育的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探索科學有效的閱讀模式,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水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楊向峰.小學語文中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的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
[2]柴新萍.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