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課是近年來從國外發展到我國的新型教學方法,它被一線教師所接受且被應用到實際課堂教學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從目前的教學現狀來看,存在的一些問題影響著微課應用價值的發揮。其中,“微課選課”問題就一直影響著其價值的最大化實現。所以,為了改變現狀,也為了提高微課的利用價值,在小學語文教學時,我們要通過研究微課的選題策略來確保微課應用價值的最大化實現,同時,也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打好基礎。
關鍵詞:小學語文;微課選課;突出重難點;把握難易度;個性化展示
縱觀網絡上的一些微課視頻以及微課大賽呈現的一些作品,其中造成質量差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微課選題不恰當。其實所謂的選題不恰當就是指微課內容的選擇不恰當,簡單地說,就是所選擇的內容其實并不適合以微課的形式來進行教授,這導致部分教師呈現的微課只是形式“花哨”,并不實用。所以,為了改變這一現象,也為了充分發揮微課的作用,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要做好微課選題策略的研究,要通過不同策略的應用來為高質量語文課堂的實現做出貢獻。
策略一:突出重難點
不論教學設計還是微課的設計都要突出重難點,一個沒有重點和難點的微課價值也不會太大。所以,突出重難點就成了微課選課策略之一。那么,在進行微課制作時,我們要將所選的內容面縮小,要通過重難點的突出來確保我們設計及應用的微課是有價值的,是能夠真正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
例如:在教學《觸摸春天》時,為了充分發揮微課的作用,也為了突出重難點,我制作了重點句子講解的視頻,通過對一些句子的詳細講解來授課,比如: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在展示這句話時,我們配上了相關的圖片,并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
(1) 句子中的“竟然”一詞表現出了怎樣的情感?為什么說是“竟然”?
(2) 安靜的手本來想攏住什么?
(3) 這句話中的“竟然”能不能換成其他詞?為什么?
在對這句話進行解讀之后,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再錄上一句。但是,不能太多,太多就會出現沒有重點,學生就成了走馬觀花。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微課針對這樣的知識講解采取的是先將本節課的重點句子進行展示,然后,每個句子用一兩句話進行概述,明確句子的中心思想,沒有問題的展示。這導致微課最終呈現的就是知識點的羅列,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也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當然,這樣的微課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微課選題時,我們要突出重點,要明確自己每個微課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這樣才能確保我們的微課是有效果的。
策略二:把握難易度
所謂的把握難易度是指教師在微課制作時要注意內容難度的選擇,也就是說,不是所有的知識點的講解都是可以借助微課的形式進行展示的。所以,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我們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要通過對所選內容的分析與思考來進行難易劃分,進而,真正讓微課成為學生學習的有效輔助手段。
例如:在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時,為了確保微課的選題難易程度適中,也為了充分發揮微課的作用,在這節課的微課制作中,我們分別對文章中的重點字詞、重點句子等進行了微課的制作。同樣,為了讓學生能夠在觀看微課的時候理解本節課的中心思想,我們同樣通過講述的方式對本節課的“中心思想”的講解進行了微課的制作。但是,從整體的效果來看,學生單看微課是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的,是不能理解“殘疾青年的那份樂于助人的精神的”,當然,簡單的講述也是不利于學生感受文中主人公對青年的感激之情的。也就是說,相比較重點字詞、重點句子的講解,中心思想的講解這一微課的制作對學生來說難度有點大,是不利于微課作用的發揮的。所以,在微課選題時,我們除了要明確每一個微課制作的目的之外,還要考慮內容的難易程度,這樣才能確保每一個微課的價值都能最大化發揮,才能避免教師時間和精力的浪費。
策略三:個性化展示
個性化原則不是指教師選擇的微課內容要個性化,而是指呈現的形式要個性化,盡量不要每一個知識點的呈現模式都是一樣的,這樣是不利于學生觀看興趣的調動的。所以,在微課選題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形式上的個性化,以確保所選內容能夠準確地展示給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還以文本句子解讀為例,在語文教學中,解讀句子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我們的呈現形式不能每次都是單一的句子展示、問題思考等,久而久之,學生就找不到了觀看的興趣了。所以,在制作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句子的特點來加入一些其他元素,如:視頻元素、動態圖片等,這些元素的引入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激發學生觀看微課的積極性,進而,每一個微課的價值都能得到最大化展示。
總之,作為新時期的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要分析當前微課制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并通過微課選題策略的分析與討論來確保微課的魅力得到最大展示,同時,也為高效語文課堂的順利實現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蔡丹迪.微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問題研究[J].亞太教育,2016(16):25-26.
[2]別新均.淺談微課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培訓,2016(02):223.
作者簡介:
李瑩,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正陽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