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展現出來。因此,教師應當基于學生自主學習下而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在創設自主學習情景中激發學習欲望,在引導動手自主探索中培養抽象思維,在聯系實際生活中培養應用數學意識,在進行知識前后聯系完善知識體系建構,從而達到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小學數學;有效性
新課改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而其核心就是自主學習。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展現出來。因此,教師應當基于學生自主學習下而實施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一、 在創設自主學習情景中激發學習欲望
有效的數學學習必然建立在對兒童學習心理準確把握的基礎之上。在這樣的前提下,兒童學習數學的過程需要充分借助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充分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順應兒童的學習心理,讓兒童在不露痕跡的學習中獲得新知。如何計算長方體的表面積?首先出示一個長方體學具,讓學生回憶并總結特征,教師適時把六個面用前后左右上下給標注出來,進而引導觀察每個面的相鄰兩條邊分別是什么,比如前面相鄰的邊是長和高,它的面積就是長乘高。哪個面與前面一樣大?引導學生發現長方體的表面積=(上面面積+前面面積+右面面積)×2,為了加深學生印象,要讓學生說清為什么乘2。在肯定學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面積=長×寬;前面面積=長×高;右面面積=寬×高,從而發現就是長寬高三者兩兩相乘。這樣有助于學生有意義的掌握抽象枯燥的計算公式。而在教學長方體物體的表面積時,筆者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先讓學生說物體有幾個面,再多媒體展示實際物體,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學以致用,解決現實的數學問題。
二、 在引導動手自主探索中培養抽象思維
在教學這道題:“兩個長6 cm,寬3 cm,高1 cm的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新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教學時,如果我們剝奪了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直接地把答案丟給學生,讓他們機械地套用的話,學生怎么可能樂于學呢?于是,我們不能忽略這一過程,在我們的指導下,放手讓學生把地瓜切成符合要求的長方體做成學具,按照題目要求進行拼接,比如方法①把兩上面和下面疊在一起,老師適時畫圖,引導學生找出新長方體的長寬高,再利用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新長方體的表面積求出來。并利用表格記錄下來。緊接著引導學生觀察三種拼法長寬高的變化,學生自然就會發現:表面積最大的新長方體的長寬高是原長方體的最長邊擴大2倍,其他兩條邊不變。或者是原來2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減去2個最小面,也就是長寬高中,兩條最短的邊。經歷這一探究過程之后學生只是明白為什么這樣,很多沒有真正掌握。對此設計了幾組相關練習,讓學生在實際解題中,鞏固新知,重新建構知識體系。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我覺得要求學生回家再現課堂,邊拼擺,變化,邊記,才能達到好好消化的目的,只有扎實地掌握這一題型,才能為后面“切”的教學打下基礎。
三、 在聯系實際生活中培養應用數學意識
數學練習的設計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在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數學生活,不斷溝通生活中數學與教材的聯系。讓學生感到學習數學能夠幫助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回到表面積的實際應用中,“一個長為4 dm,寬為2 dm,高為2 dm的長方形容器。(1)它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2)如果里面的水高1 dm,那么水與容器的接觸面積是多少平方分米?”解答第二個小問題時,如果只有言語描述,學生會聽得一頭霧水,此時要結合模具的直觀。找一個長方體容器,裝上水,觀察水與容器接觸的有幾個面?再適時在黑板上繪圖。讓學生觀察得出容器中的水呈現長方體的形狀,它的長是4 dm,寬是2 dm,高是1 dm。接觸面積=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上面的面積。再如:“一個新建的游泳池池長50 m,長是寬的2倍,深2.5 m。現要在游泳池的四周和底面貼上瓷磚,一共需要貼上多少塊邊長為5 dm的瓷磚?”此處重點是利用畫圖讓學生理解貼磚面積就是泳池5個面的面積(沒有上面),再算鋪磚面積里有幾塊磚的面積那么大。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通過現實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價值,繼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 在進行知識前后聯系完善知識體系建構
布魯納認為,促進認知發展的學習,應該以學習“學科知識的結構”為主要任務,幫助學生在知識的整體與局部、本質與現象的聯系中掌握知識。在單一知識內容的教學中,要適時創設與前面已學過知識聯系的情境,與已有的知識結構聯系,不斷擴大、充實知識結構。要創設數學內部前后聯系交匯的情境,讓學生積累前后聯系的經驗,促進其主動建構能力的提高。
有這樣一組題目,1. 用兩個同樣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棱長總和是80厘米,求每個正方體的表面積。2. 用2個同樣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80平方厘米,求每個正方體的表面積。這兩個題目學生容易混淆,前后知識極易相互干擾。在解決問題時,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棱長總和”和“表面積”,這二者的維度不同,前者是一維,后者是二維。其次,搞清楚相同點,再拼的時候都是減少兩個面。第一題是減少兩個面的棱長,每個面有4條棱長,一共是少了8條棱長;第二題是減少兩個面的面積,面積=邊長×邊長。最后,第一題先求出每條棱長是多少?再根據正方體的表面積=6×a×a求出每個正方體的表面積;第二題,先求小正方體一個面的面積,再求6個面的面積。一個小正方體6個面,2個小正方體12個面,在拼的過程減少2個面,所以新長方體的表面積相當于小正方體的10個面那么大。經過這一系列的對比分析,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意義地重組學生的知識體系,同時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解題難度,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
參考文獻:
[1]黃權.學習權利的真實賦予——共同體狀態下的課堂教學風貌“四轉”[J].福建教育,2016(03):42-43.
[2]陳燕春.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方法的有效性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7):151-152.
作者簡介:
林娜,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詔安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