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艷
摘要:“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作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第一責任人——教師,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發展,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做到胸中有丘壑,眼中有學生,才能真正讓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地開花。
關鍵詞:中學語文;核心素養;備課;目中有人
2014年3月30號,教育部頒布教基二[2014]4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核心素養體系”被正式提出并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也成為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方向和基礎教育改革的靈魂。如何將核心素養落實到語文學科教學中,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備課和課堂教學上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于精心備課。備課是上課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發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課堂成為有效課堂。下面就如何從備好課人手,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使語文課堂有效,我談幾點自己粗淺的認識。
長期以來,知識本位、應試教育填滿了師生生活的空間。“老師為了分數而教,學生為了分數而學”,追求升學率和高分數成為老師和學生的目標,重智輕德成了社會現實。
一、當前老師備課普遍存在的問題
1.目的不準,目中無人
調查顯示,許多教師把20%的精力花在鉆研教材、了解學情上,80%的精力卻用于抄寫教案上。他們甚至認為備課就是寫教案。更有甚者,有的教師片面地認為備課就是“背課”。教師經常把上課的每一句話、教學過程每一個環節所需時間,甚至何處需要停頓、何處是重音等都寫在教案上,將教案倒背如流,然后在課堂上照“案”宣科地上課。這種課堂上,教師目中無生,就是自己在唱“獨角戲”,課堂也很難有效,也就很難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了。
2.內容不實,目中無人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很多教師為了表現出自己對新理念的追求,并沒深刻意識到自己在新的教學理念和具體的教學設計及實施過程之中的作用和差距,更別談要怎樣才能跨越這道鴻溝,因此只能把各種新的教學理念以“貼標簽”的方式進行簡單的一一疊加,使課堂教學內容枯燥,無教益,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也就無從談起。
3.預設無效,目中無人
有效教學不僅是預設的,也是動態生成的,而精彩的生成來自教師科學的預設。目前,許多教師不考慮學生實際,不靈活調整教學,只是盲目地按照教案來執行預設,整個課堂死板,學生的主體性不能發揮,只機械地識記知識,很難使學生獲得全面而真實的發展,更別提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了。
4.盲目搬運,目中無人
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教師的備課、教學等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但是一些弊端也隨之出現。很多教師備課時并不是去細心研讀教材,深刻了解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教案,而是通過電腦、教輔資料,下載、復制、照搬別人的教學設計,很多老師寫教案就是“復制十粘貼+打印”,從不加入自己的分析評判,全盤照搬到自己的教學方案中。試想這樣的課堂教學,老師也就徹底地淪落成“知識小商販”。怎會有效?怎會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呢?
二、解決辦法
縱觀當前備課存在的種種問題,我覺得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使課堂有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四點:
1.目標設置要“目中有人”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向,其作用是明確學生學什么,學生帶著目的學習更容易取得勝利。那么怎樣圍繞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制定每節課的學習目標呢?首先,我們可以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確定每節課學生通過努力必須提升的素養目標。其次,從單元導讀中確定、從課后練習中提煉、從參考書建議中篩選及從學生學情中發現,來確立這個核心素養目標。如:在教學現代詩《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時,單元導讀中有這樣一段提示:“學習本單元,要在反復誦讀、感受詩歌韻律的基礎上,進一步把握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的情感,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1)反復朗讀詩歌,激發我們鑒賞詩歌的興趣;(2)理解詩歌中鮮明而又獨具特色的意象;(3)體會詩人對祖國的熱愛智情,激發我們熱愛祖國、獻身祖國的情感。總之,目標設置時應關注和培養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這種能力和品格的提升才是學生一生發展的核心,才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關鍵。在明確的目標學習下培養出的學生才能順應時代的發展。
2.教材運用要“目中有人”
教材是教師從事教學的載體,也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要想搞好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變“教教材”為“用教材”。一般情況下,在備課前,我不先看教參和資料,而是靜下心來,認真反復地研讀文本,像教學生學習一樣,讀準每一個字,推敲每一個詞,體會每一句話,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同時研究通過教學如何把知識目標、德育目標和培養學生能力融于教材;如何恰如其分地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個人認為,教師只有充分運用教材,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生”,才能制定好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才能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在使用教材中一貫堅持這樣幾個原則:找準起點,讓教材貼近學生實際;合理重組,讓教材立體豐富;適當拓展,讓教材豐滿厚實;聯系生活,讓教材充滿活力;長期堅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課堂預設要“目中有人”
備課時,學生掌握了什么知識,需要學習什么知識,培養什么能力,獲得什么情感,這些都是老師可以提前預設的。作為教師應掌握學生的“已知”,預設學生的“未知”。對每課而言,學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還有哪些是不能解決的,教師在課前預設時應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備課時關注了這一點,才能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發展。如備《皇帝的新裝》,在設計課前自學問題時,可以預設讓一些語言表達能力不強、基礎較薄弱或一般的學生回答淺顯的問題,比如皇帝的嗜好是什么?騙子如何設圈套的?看到新裝后,大臣和官員們的心理活動如何?又是怎樣向皇帝匯報的?而對文中人們不說實話的原因,本文的主題思想以及拓展探究的問題可讓優生帶著他們一起探究,從而使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參加課堂,促使每個學生真正融入學習活動中,使課堂有效,使每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有所提升。
4.認清自己才能“目中有人”
在這里,我所說的認清自己重點是指認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能力,認清自己的教學特點與風格。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教學中揚長避短,提高課堂效益。有一次縣里調研,聽一位老教師的課,他當時拿著別人的成功的課件直接借鑒應用于教學中,結果卻差強人意,原因是什么?不了解自己、不考慮學生所致。因為他根本不會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導致課堂上亂七八糟,效果肯定不好。只有教師根據自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一味地追趕時尚,而自己也不擅長,其成效可想而知。因此,要避免平時“拿來主義”的產生,真正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備課時一定要認清自己,胸中有學生,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有效。
綜上所述,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教師一定要精心備課,目中有生,才能真正讓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施久銘.核心素養: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
[2]魏為秋.語文核心素養大家談[J].中學語文,2016(28).
[3]劉金玉.高效課堂八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編輯 高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