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勁昌
摘要: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僅是課程改革的新要求,更是創新教學的新需要。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印象,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對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現實的科學教學中,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嚴重影響,許多學校和教師對科學學科不夠重視,導致學生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興趣不高、參與度不強,在實驗操作中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弱,操作動手能力差。針對目前科學教學的現狀,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必須堅持日常性、實踐性、開放性、趣味性、動態性五大原則,必須及時更新轉變科學教學觀念,在課堂中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釋放教學活力,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關鍵詞:初中;科學教學;動手能力;現狀;策略
一、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價值意義
第一,初中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基礎知識的印象,幫助學生鞏固已學的知識,建立起系統化的科學學科體系。初中學生仍處于由兒童走向成年的過渡階段,思維方式仍舊停留在依據具體事物產生概念的階段,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歸納能力較弱。面對比較抽象復雜、科學性較強的科學學科,學生一時間很難形成到位、深刻的理解。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教學知識與科學實驗聯系起來,將新知識與舊知識有機地融合起來,形成對科學學科的系統化認知。比如,在學習“慣性”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動手做一個手推小車的實驗,先將砝碼加在小車上,用手推動小車運動,然后停止推動,觀察小車的運動狀態;然后給小車換重量不同的砝碼,重復實驗,讓學生觀察對比每次實驗中小車向前移動的距離,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小車自己向前運動的距離會產生差距,從而抽象歸納出“物理的重力越大,慣性越強”的結論,讓學生可以將慣性知識與重力知識聯系起來,形成個較為完整和系統的科學認知體系。
第二,初中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推動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新課程標準下,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擁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能力。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可以幫助學生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鍛煉學生歸納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幫助學生形成了良好的科學思維,進而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協調發展。
第三,初中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為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在科學教學中,學生可以感受到科學實驗的獨特魅力,可以感悟到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可以培養起學生敢于打破教學常規、不懼權威的科學態度。
二、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突出問題
在筆者的調查研究中發現,現階段的科學教學中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師教育觀念落后,忽視了科學實驗的價值
在筆者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在絕大多數的初中科學課堂中,教師會采用以基礎科學知識教授和灌輸為主的教學模式,對科學實踐操作不夠重視,即使是針對需要實踐操作的課堂教育部分,很多教師也是以觀察課本實驗操作實例圖片或者觀看多媒體實驗操作視頻為主要的實驗教學形式,忽視了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二)學生缺乏操作的興趣,學生操作能力較差
在傳統的科學學科教學中,教師一般采用單純教授知識的課堂模式,即使有動手實踐的需要,也一般以教師操作示范為主。學生長期處于這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缺乏動手實驗操作的機會和平臺,動手實驗能力較差。
(三)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沖突,實驗操作缺乏教師合理指導
在具體的科學學科教學中,如何平衡理論教學和科學實踐一直以來是困擾廣大科學學科教師的重大難題。理論教學和科學實踐,兩者孰輕孰重,應該如何分配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而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往往缺乏對學生的操作指導,對學生安全操作儀器方面的培訓較少。
三、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五大原則
(一)日常性原則
初中學生的思維習慣是先依據具體事物建立概念,再分析思考形成知識。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學生的日常生活引進課堂,將日常生活實際與基礎知識教學聯系起來,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中選取教學課題,創設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可以聯系學生生活中的食品來教學“人體能量的來源”一課,讓學生知道雞蛋清、雞肉、魚、豆制品中的蛋白質含量高,而肥肉、動物內臟、奶油制品中的脂肪含量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二)實踐性原則
新課程標準下,不僅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擁有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因此,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把科學實驗與知識教學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科學實驗中鞏固已學的科學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加強學生的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實現由學知識到用知識的轉化。例如,可以讓學生利用醋的酸性溶解茶壺中的水垢,可以讓學生利用蛋白質燃燒有異味的特性,辨別真假皮草等,使課堂知識落到實處。
(三)開放性原則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打破傳統、落后的教學評價模式和標準化、統一化的教學答案,應給予學生主動創造和思維的空間,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尋求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途徑。例如,在測算某一物體的重量時,可以根據它的體積、密度測量,也可以從浮力、重力角度計算。
(四)趣味性原則
充滿趣味的科學教學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實踐中去。教師可以利用情境設置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情境。比如,在一次野外郊游中,老師不小心被一塊大石頭壓住了腿,這時候,你應該怎么做才能把大石頭移開呢?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充分展開思維和想象,通過分析問題和歸納答案,最后得出用木棍把石頭撬開的辦法最安全、最省力。這樣,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科學課堂中將會表現得更加積極主動,學習效率將會更高。
(五)動態性原則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等方式,充分調動起學生的腦、眼、口、手等感覺器官,將枯燥的科學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的畫面,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課堂學習中去。例如,在教學“風”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向學生展示在不同風力等級下城市的景觀,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教學氛圍中,充分感受學習科學知識。
四、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思路策略
(一)優化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科學學科教育中,首先必須轉變陳舊的教育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打破傳統的單純教授灌輸知識的模式,轉變教師在課堂上的權威地位,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科學課堂中的主人。教師必須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必須清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必須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利和學習興趣,制定與學生思維習慣和學習水平相適應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豐富和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
(二)豐富課外活動,理論聯系實際生活
僅僅依靠課堂中的科學教學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積極組織學生進行課外的科學活動。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深入日常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科學知識,觀察生活中的科學現象。例如,為什么從冰箱中取出的冰棍會冒“白煙”,為什么冬天脫毛衣的時候會發出“噼里啪啦”的響聲,為什么彩虹有七種顏色等生活實際中的問題。讓學生運用科學分析能力和已學的科學知識,通過實驗的形式探究科學中的奧秘,把科學知識落實到生活中去。在這樣的動手實驗中,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生活,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
(三)加強教師指導,確保實驗科學規范
在科學實驗中,教師應處于指導者、組織者的地位。一方面,教師應該在實驗前,制定出符合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狀況的課題目標,保證實驗的有效性,確保科學實驗能夠有助于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學知識。而且教師應規劃好實驗流程,讓學生明確本次實驗的目標和操作流程,讓學生清楚本次實驗要做什么,怎么做,應該達到怎樣的預期成果。另一方面,教師應培訓學生正確規范地使用實驗器材,例如,點燃的酒精燈不能用嘴吹滅,只能用瓶蓋蓋滅,防止火焰燒傷;使用顯微鏡時要注意鏡頭和蓋玻片間的距離,防止污染鏡頭和損壞樣本。另外,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發表與標準答案不同的意見和看法,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
(四)合理安排教學,理論聯系實踐
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科學實驗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培養的巨大作用,轉變過去重理論而輕實踐的教學觀念。正確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合理安排理論教學和課堂實踐的時間,使二者相輔相成。過分注重理論知識,將導致學生的學習只能停留在意識階段,無法上升到實踐的高度,無法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形成了巨大的阻礙。
筆者深知,當前的科學學科教育中的問題還有很多,但“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需要科學教師秉承教書育人的責任,不斷豐富白身的專業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積極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敢于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把理論教學與科學實踐相結合,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相結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學態度,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玉枝.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教學策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2]陳素霞.多媒體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J].科技創新導報,2011.
編輯 高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