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洪
摘要:高中生物是一門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的學科,其主旨是讓學生掌握知識,并能夠將這一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但由于受高考壓力的影響,教師在生物教學中,重視解題技能的傳授,忽略對生活元素的挖掘,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教學效率不高。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優化高中生物教學。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活元素;教學效率
高中生物抽象概括,不易理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費力。為此,教師應當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改善生物課堂沉悶的現狀,推動生物教學工作的開展。生活化教學將知識寓于豐富、直觀的生活背景中,將生物知識與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現象相融合,減少他們對知識的陌生感,增強親近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生物教學的效果。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我認為生活化教學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學情境生活化
情境是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也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生活化的情境可以將生物知識與生活現象聯系在一起,通過大量生活材料的刺激,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探究的欲望,為生物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實現由生活經驗向生物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教學高中生物必修一《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建立對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感性認知,從而對這一生物現象展開深層次的探究,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將枯萎的植物澆水后,植物的葉子會慢慢舒展。反之,將植物搬到太陽底下暴曬,葉子會逐漸枯萎;將鹽放入水杯中,會覺得水咸等。通過對這些生活情境的觀察,鼓勵學生對造成這些生活現象的原因進行猜測,學生已經學過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因此他們很快就會猜到,形成這些生活現象的原因是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有了這層認知,教師便可以順利地將學生帶入“植物細胞的滲透”這一實驗探究中,實現學生思想認知的順利過渡。試想,若教師沒有將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些生活情境呈現給學生,而是直接進入新課的探究中,一方面學生會覺得突兀,不利于對新知識的接受;另一方面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生活情境的創設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若直接跳過進入理性的學習,學生會覺得迷茫,學習目標不明確。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將生活元素引入生物課堂中,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這就需要教師善于觀察生活,能夠捕捉到生活與生物的結合點,使教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能夠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以生活為探究素材展開深入的分析,提升學生的科學案養,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并且鮮活的生活案例相對于僵化的生物語言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速他們對知識的消化和吸收,讓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高中生物《酶的特性》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溫度對酶活性的影響”,教師可以將“人發燒時會覺得酸痛無力”這一生活案例引入課堂中,通過對這一案例的分析,得出酶的催化反應在常溫下就能進行,如果周圍溫度發生變化,酶的蛋白質空間就會遭到破壞,導致人體出現不適應癥狀。
再如,在學習《細胞的分化》一課時,為便于學生理解動物細胞具有全能性,教師可以引入“克隆羊多利”的案例,通過對多利形成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明白動物的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能力。這樣通過對生活案例的學習,將枯燥的生物知識形象化,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中理解知識,產生有效的記憶,使教學目標得以高效落實。
三、實踐活動生活化
生物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這也使得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載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補充和拓展教材內容,讓課本理論知識與實際運用融合在一起,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形成技能,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這就需要高中生物教師轉變教學理念,開闊教學思路,將生物學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為學生創建一個廣闊的生活舞臺。
例如,在教學《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應用》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田間地頭通過對大棚蔬菜的實踐研究了解光合作用和光照之間的關系,使他們認識到隨著光照強度的增強,光合作用的強度也隨之增強。光照超過一定的限度后,光合作用隨之降低。通過這樣的親身實踐,學生獲得鮮活的、靈動的、飽滿的知識。記憶也是深刻的。不僅如此,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與生物密不可分的關系,生活處處蘊含著生物知識,只要善于觀察潑現,就可以學到許多生物知識,從而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提高教學質量。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巧妙借助生活資源,優化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領悟生物教學的趣味。
參考文獻:
[1]黃奎聲.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研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9(4).
[2]馮薈萃,閆香慧,李艷紅.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以“免疫調節”為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0).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