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要:立定跳遠是初中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初中體育教師應當選擇高效、科學的訓練措施,加大學生的技能訓練。先簡述了立定跳遠的運動技巧,然后從三個方面入手,詳細闡述了如何開展立定跳遠訓練,提升立定跳遠體育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體育;立定跳遠;訓練措施
一、立定跳遠運動技巧
立定跳遠的基礎技術包括預擺、起跳、騰空、落地四項。在預擺過程中,學生的雙腳應當分開,且與雙肩同寬。在擺動過程中,雙臂前擺時要雙腳伸直,后擺時要自然屈膝;在起跳過程中,學生要用力蹬地,并擺動雙臂。同時,保持雙臂、背部、雙腳力量的統一、協調,以此提升自身的爆發力;在騰空過程中,學生的髖、膝、踝都要自然伸直,并在最高點收腹抬腿,向后擺動雙臂;在落地過程中,學生要腳后跟著地,并迅速轉為腳掌著地,小腿伸直,膝關節彎曲。
二、立定跳遠訓練方法
1.激趣教學法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立定跳遠的學習中,教師應當采取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活躍體育課堂的學習氛圍。
首先,在熱身階段,教師可以應用游戲代替傳統的跑圈熱身方式,提升熱身運動的趣味性。如借助老鷹捉小雞、接力跑的游戲方式,使學生能在游戲中活動筋骨,感受到體育課堂的樂趣。其次,在整個訓練活動中,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使傳統訓練教學模式轉變為現代化、信息化的訓練教學模式。如錄制學生的立定跳遠過程,并展示給學生,使學生認真觀察自己的運動過程,從中發現不規范的運動行為,并加以改正?;蛘咭部梢詫W生的跳遠過程整合在一起,然后對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個性問題進行分析,并督促學生加以改正。另外,在講授安全規范時,也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哪幾種不良運動行為可能導致身體損傷以及在發生運動損傷后如何快速救助。最后,在訓練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靈活采用分組競賽、組內討論等教學方式,提升訓練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
2.示范教學
示范教學是一種非常傳統,且被廣泛應用的教學方法。在立定跳遠教學中,教師示范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初中體育教師應當重視示范教學的開展,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優化示范教學,提升示范教學質量。
首先,在示范教學開始前,初中體育教師應當先明確示范教學要點及目標。針對立定跳遠實際,教師可選擇每個動作的要點為示范重點,并以學生掌握預擺、起跳、騰空、落地技巧為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開展規范的示范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其次,初中體育教師先進行動作分解的示范教學,并在示范過程中講解立定跳遠技巧,盡可能地使學生掌握運動技巧。同時,在示范過程中,教師還可就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錯誤示范,保證學生能避開這些錯誤技巧,規范立定跳遠。最后,教師還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示范方式。比如可結合立定跳遠教學實際,靈活選擇重點示范、分解示范、對比示范等方式,突出立定跳遠要點,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同時,還可采用正面示范、側面示范、背面示范等方式,全方位地展示出立定跳遠的運動技巧,方便學生觀察并實踐。需要注意的是,教師還應選擇合適的示范位置,保證所有的學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師的示范。在實際示范過程中,教師可依據學生站隊情況、立定跳遠動作要點合理選擇示范位置。
3.完善訓練討劃
在開展立定跳遠教學時,初中體育教師還應當結合體育教學實際、學生學情制定循序漸進的訓練計劃,保證學生能逐漸掌握立定跳遠技巧。
首先,應當依據教學大綱制定總計劃。如針對初三的學生,可按照體力訓練兩周、耐力訓練、調整體力的步驟,制定總體計劃。又如初一的學生,可按照普及理論知識、體力訓練、安全訓練的步驟,制定總體計劃。其次,在具體教學中,初中體育教師還應當依據總體計劃,細化訓練內容。如可按照以下步驟循序漸進地開展立定跳遠訓練計劃。第一,進行蹲跳訓練,提升學生的腿部、踝關節力量。如按照半蹲跳訓練、交換跳訓練、立定跳的步驟開展蹲跳訓練。第二,按照直腿跳、大步走、立定跳、后弓步拉伸的步驟繼續開展腿部訓練。按照這種思路,逐步分解訓練計劃,建立更加詳細的訓練訓劃。這更有利于學生立定跳遠運動能力的提升。最后,在制定訓練計劃時,教師還可以設計適當的輔助訓練,進一步促進學生立定跳遠能力的提升。如增加挺身跳、單足跳前進練習、收腹跳練習等。
綜上所述,在初中體育立定跳遠教學中,教師應當以學生為本,采取趣味性的教學措施,活躍體育課堂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立定跳遠運動技巧的興趣。同時,初中體育教師還應高度重視示范教學,合理確定示范教學目標、要點,并結合形式多樣的示范教學方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但這都應當建立在提前制定訓練計劃基礎之上,促進學生立定跳遠運動能力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小平.初中體育立定跳遠課堂教學創新探究實踐初探[J].青少年體育,2019(5):60-61.
[2]高守亭.淺談初中體育教學中的立定跳遠[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互聯網環境下的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9.
[3]周波.初中體育立定跳遠的教學與訓練指導[J].課程教育研究,2017(48):195.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