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枝青
摘要:選入課本的文言作品,無論章法布局、行文氣韻,還是思想感情,均為上乘,對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極其有利。通過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學習寫作技巧,誦讀鑒賞和分析形象,萃取思想精華,可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活動設計;文言文
文言文記載了幾千年的燦爛文明,它是“上層文化和正統教育者使用的書面語言”,超越了時代和方言,濃縮著中華文明的景觀。因而,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文言文達成提升核心素養的終極目標,教學活動設計的策略尤其關鍵,長期的文言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活動的設計要遵循以下策略。
一、重視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以提升“語言建構與運用”之素養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是提升文言閱讀能力的根本,而文言閱讀能力的提升又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根本,因為文言文的閱讀是產生“正確漢語語感的重要途徑”,會給學生帶來“天然的漢語感”,而且文言文也是正確有效地理解現代漢語的重要條件,因此,文言文教學活動的設計中,教師必須有序靈活地引導學生去梳理與整合,像文言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這樣的基礎知識的重點,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生分門別類地去整理、識記,引導學生以古知今,古為今用,從而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比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忌不自信”是典型的賓語前置句,現代漢語語序為“忌不信自”,但這種特殊的句子表意別有一番情致。這種獨特生動的文言現象一直沿用至今,像我們今天所說的“自尊”“自強”等都是這種句式的沿用。詞類活用往往表意簡潔傳神,如《鴻門宴》中的“范曾數目項王”的“目”,名詞活用為動詞,當“使眼色”講,這種用法把范增急而無奈的心理表現得活靈活現。教師舉例示范,引導學生主動尋覓歸類,效果極好,反復實踐,學生便會舉一反三,既能掌握規律又會遷移運用。
二、學習寫作技巧以提升“思維發展與提升”之素養
選入課本的文言作品,從命題到章法結構都是文章中的精品,文體特征明確,題目簡明扼要,內容精當生動,寫人栩栩如生,寫事起伏有致,狀物簡潔傳神,說理邏輯嚴密。如《荊軻刺秦王》,文題呈現核心事件言簡意賅,寫人惟妙惟肖,荊軻的俠肝義膽、秦武陽的外強中干,經作者的描繪無不活靈活現;寫事波瀾起伏,殿上刺秦一節驚心動魄,不僅使秦王“目眩良久”,讓讀者也提心吊膽。讀罷此文,那遠去了的刀光劍影、鼓角爭鳴的歷史畫面如在眼前,它是學生“獲得直覺思維、形象思維”不可多得的范文。蘇詢的《六國論》,觀點鮮明,以史實為據,說理層層演進,嚴密有力,是學生“發展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的典例。這些文質兼美的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研究其章法結構,學習借鑒其寫作技巧,往往事半功倍。
三、加強誦讀和評價鑒賞以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之素養
高中課本中所選的文言課文,均為歷代文言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氣韻流暢,文采斐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教學中指導學生美讀成誦,體會其中的聲韻和諧、詞語恰切、句式錯落之美,更有助于學好現代漢語,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審美體驗,感受其豁達超脫的胸懷境界,進而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通過寫評論、寫賞析或模仿練筆等活動,使學生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四、分析形象萃取思想精華以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之素養
高中課本中文言文隱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思想內容純正,負載著優良的文化信息,可陶冶情感,內化完美人格,引導學生求真求實,向善向美,真正地體現了“文道合一”,教育功能無法忽視,因而,設計教學活動時,用作品中積極而又充滿陽剛之氣的思想情感來陶冶學生的心靈,培養其正直向上的正能量。分析作品的形象,使之鮮明地立于學生面前;歸納其特點,使或孝順友悌,或秉公辦事,或善理政務,或視死如歸的光輝人性深入學生心中,激活他們求真向善的內力,進而達到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如《蘇武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燭之武退秦師》等文章,主人公的舍生取義、先國家后個人、以國事為重的國之棟梁的形象,讓學生經過充分的分析體驗并發表見解,形成對生命的執著,對國家民族的無比忠誠,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互為一體,在文言文教學活動的設計中,只有時時把它們裝在心中,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根據文本特點,靈活處理,突出重點,科學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有效地參與其中,日復一日,必會使語文核心素養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王寧.新課標是語文老師實踐經驗的總結:兼談顧德希老師的語文教育經驗[J].中學語文教學,2018.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