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 尹航
[摘 要]隨著我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旅游產業進步和旅游類學科發展面臨著雙重需求。在“雙一流”提倡交叉學科研究的背景下,本文在深入分析國內外學科建設現狀、“雙一流”對學科建設的影響以及我國旅游學科的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從學科范式、研究方法論、新技術支撐和研究目標等方面,提出了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構建的設想。
[關鍵詞]雙一流;旅游學科;學科建設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2.090
[中圖分類號]X951;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9)02-0-02
0 引 言
在我國現有的學科目錄下,旅游類學科僅屬于二級學科,其中“旅游管理”一直置于“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之下,此種現狀一直是旅游類學科發展的劣勢,束縛了我國旅游行業的長遠進步,成為亟待突破的問題。“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下文簡稱“雙一流”)作為國家高等教育頂層戰略,提出了支持學科群和交叉學科建設發展思想,為旅游類學科的繁榮帶來了新的理念和思路,即旅游學科群和交叉學科建設。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創新,信息產業的持續發展,信息網絡的廣泛普及,信息化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趨勢,為全球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生產力,信息科學也迎來了又一次騰飛的機遇。在旅游領域,信息化的不斷深入和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一些新技術不斷引入,為旅游學科群和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雙一流”背景下的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構建,緊緊抓住了旅游產業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機遇,對于推進旅游類學科發展、促進旅游類學科體系完善、旅游與信息科學交叉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以及助力旅游產業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1 學科的內涵和制度現狀
1.1 學科的內涵
“學科”是全世界科技領域和高等教育領域的重中之重,所以構建一門新的學科,應該從深入探討“學科”的內涵開始。眾所周知科學是客觀存在的,但學科并非如此,學科與科學相反,是一種主觀認知,學科是知識界對科學的分門別類。既然是主觀的分門別類,那么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學科劃分應隨著人類對科學認知水平的提高而改變,是一個進步的、動態的過程。
“學科”在科技界和高等教育界的重要之處分別體現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兩個方面。在科學研究方面,學科的劃分和設置,決定了科研平臺和人才團隊建設所圍繞的核心,決定了以學科為中心建立的組織結構,也決定了此學科與彼學科間的坐標關系和裙帶關系。在人才培養方面,大學圍繞著學科劃分和設置開展教書育人工作,大學中的各種組織也均以學科為框架進行搭建,進一步講,學科設置決定了一所大學的定位、人才培養類型和組織結構設置。綜上所述,學科成為國內外科技界和高等教育界的研究熱點,在“雙一流”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頂層戰略的當下,更加凸顯其重要意義。
1.2 國內外學科制度現狀
縱觀全球,不同國家、地區或組織的學科劃分制度不盡相同,從劃分層級來看,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將學科劃分為3個層級,分別為:學科大類、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而以加拿大為代表的國家則將學科劃分為4個層級,即多了一個名為“科目”的層級。其中,學科大類是最宏觀的一級,其并不指向某一具體學科,而是側重于一個宏觀學科群落,其設置目的是為了更方便地分析和決策某一學科群的整體數據。而一級學科則是一個基于共同理論基礎的、相似研究領域的學科的集合,二級學科即是設置在一級學科之下的學科基本單元。對二級學科再進行細致分類,即是科目,也有學者也認為科目即是具體的教學項目。
我國的學科專業目錄主要有5種形式,第一種是由國務院學位工作委員會制定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第二種是由教育部發布的針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專業目錄;第3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第4種是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負責制定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申報數據代碼表》;第5種是中國國家圖書館聯合其他30多家單位共同制定的《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其中前兩種,具有權威性、指導性和指令性,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領域都必須遵照這兩者進行科研方向劃分、大學專業設置、學位授予、人才培養,乃至招生就業等。
1.3 “雙一流”給我國學科制度帶來的影響
2015年8月,中共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進一步明確了黨和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指導方針和具體目標,提出要通過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三五”規劃,再次提出要大大提高高校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在中央“雙一流建設”政策的推動下,各省相繼啟動了區域高水平大學和一流學科打造計劃,昭示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學科建設必須適應和引領中國發展的“新常態”,一流學科不但要為區域工商業創新做出突出貢獻,而且要為區域人力資源形成做出突出貢獻,甚至還要為區域文化建設、環境建設做出突出貢獻。“新常態”率先表現在經濟領域,體現為技術與需求雙重推動下的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由此導致的企業變革和產業結構高度化,進而提出了“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必然要求人才培養體系進行相應變革,意味著學科專業目錄調整勢在必行。
2 我國旅游學科和專業現狀
1987年教育部發布了《專業目錄》,“旅游經濟”專業首次在目錄中出現,標志著旅游類學科第一次出現在官方發布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在1990年由國務院學位辦發布的《學科目錄》中,也出現了“旅游經濟”學科。1993年國務院學位辦發布的《學科目錄》、1998年教育部版的《專業目錄》,均在“工商管理”一級學科下設置了“旅游管理”專業。2011年國務院學位辦對《學科目錄》進行了重大修改,只保留了一級學科和學科門類,旅游類學科并未能出現在一級學科列表中。
3 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體系的構建探討
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來源于旅游經濟現實發展的需要,其介于理論學科與應用學科之間,研究規律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均有相關之處。因為旅游現象極其復雜,任何一門單一學科都無法解決旅游信息化發展中的所有難題,因此這些科學并不能完全替代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地位。未來的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研究應注重確立學科范式,瞄準旅游信息化領域中最為緊迫的問題,確立學科學術共同體的形成,構建此學科學術研究的基石,對其研究領域起到選擇、規范與調節的作用。除此之外,該學科中的技術二字表明,其必須要有合適方法論和新技術的保駕護航才能夠實現。
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作為旅游學科和信息學科的交叉學科,應同時遵照旅游學和信息科學的方法論,主要方法理論包括兩類。第一類為旅游信息系統開發方法論,如:自頂向下逐步求精方法論(TDSR)、以數據為中心方法論、面向數據結構方法論、信息系統進化方法論等,主要著眼于旅游系統的構建、優化和改進,從而解決旅游信息化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第二類為實驗、數學建模、實證研究方法論,與旅游信息系統開發方法論相輔相成,更側重于基礎,包含常見的文獻研究、數學建模、系統仿真、問卷調研和數理統計等。
從新技術的角度來看,支撐“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的基礎技術主要包含旅游信息采集技術、旅游信息管理(信息組織、信息存儲)技術、旅游信息網絡技術、旅游信息定位技術、旅游空間數據管理技術、旅游信息分析技術(數據挖掘技術)、資源信息可視化技術、旅游信息模擬技術、旅游信息傳播技術、旅游信息發布技術、旅游信息人工智能、旅游信息挖掘技術和旅游決策支持技術等。
從研究目標的角度來看,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最核心的目標應該是解決大數據背景下的旅游信息化難題,同時促進旅游與信息科學、技術科學、工程科學等多領域知識的融合和創新,促進旅游的跨學科和交叉學科研究,促進我國旅游行業的產業變革、研究方法變革以及旅游管理理念和方法變革。由于目前我國在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領域缺少系統性、全面性的研究,導致此領域的研究較為分散和缺乏全局性。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科應該著眼全局,同時從學科理論、解決問題方法和實現技術等方面入手,系統全面地進行研究。具體來說,應該把旅游大數據(包括采集、挖掘、處理、分析、預測和決策支持等)、旅游云技術、旅游人工智能、旅游信息可視化和旅游信息技術集成等領域作為研究目標。
4 結 語
任意單一的學科、行業或產業都無法滿足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的研究要求,需要針對旅游業所涉及的產業和行業進行廣域研究,進行涵蓋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旅游管理、數理統計、空間地理、數字媒體和工程技術等學科專業的交叉研究,而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能夠很好地統籌上述領域的綜合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旅游業面臨著來自信息化的需求、機遇和挑戰,所以旅游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學科構建和領域研究是迫切的、必要的,且兼備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王頂明.更新學科專業目錄體現需求導向[N].中國教育報,2018-04-25.
[2]宣勇.建設世界一流學科要實現“三個轉變”[J].中國高教研究,2016(5).
[3]周光禮.“雙一流”建設中的學術突破——論大學學科、專業、課程一體化建設[J].教育研究,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