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簡稱CPH)是過去幾十年(1959至今)二語習得研究中一個長期爭論不休的焦點問題,學者們運用各種手段方法,開展了大量實證研究,提出了各種解釋學說,在語言學界、發展心理學界、外語教學界及認知神經科學界影響巨大。上世紀末,美國二語習得專家Birdsong再次強調:“關鍵期問題,在二語習得研究中具有不可動搖的中心地位。”對關鍵期問題的討論、對外語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外語課程的設置以及外語教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回顧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的相關理論研究,對支持者和反對者的不同觀點并進行總結分析,最終得出對“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是否存在”這一問題的判斷。
關鍵詞:二語習得;關鍵期假說;存在的爭議
一、“關鍵期假說”簡介
關鍵期這一概念源于生物學,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無需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反應的時期,稱為發展關鍵期。著名神經外科醫生Penfield和Roberts最早把關鍵期概念引入到了語言習得中,他們發現成人的左腦受損會引起嚴重的失語,只可能恢復原有的部分語言能力;而10歲以下兒童的左腦受損,失語可迅速恢復到正常狀態。他們得出結論:大約在9或10歲,人在語言能力上的偏側優勢(lateralization)已經形成。關鍵期假說在二語習得研究領域也同樣引起了語言學家的極大興趣,并提出了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該假說認為,第二語言習得同母語習得一樣,也存在一個關鍵期,錯過了該時期,學習者便很難達到接近本族語者的熟練水平。從神經語言學和神經科學上講,人腦中有一個專門負責學語言的區域,叫布羅卡區。布羅卡區在2-4歲時開始快速發育,12歲之后絕大部分人的布羅卡區會關閉。4-12歲是這個區域的靈敏期,此時被存儲的語言會被大腦認為是“母語”,也就是說很有可能很快掌握并靈活運用。12歲之后再學語言,大腦會將語言存儲在記憶區,運用時要繞到記憶區,然后在記憶區提取,也就是傳統的“英漢互譯”。
二、第二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說相關爭議
對于關鍵期存在與否,存在對立的觀點:
第一,輸入、社會、心理、認知等非生物因素影響年齡對學習的作用,它們甚至是導致最終水平出現差異的主要決定因素;第二,有試驗數據顯示,晚學者一樣能夠成功習得二語,并且能夠達到接近母語者的水平;第三,各年齡段的學習者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如幼兒更容易直覺地在交際情景中習得語言,而年紀較長的學生則更容易利用認知和課堂學習的方法學習語言(Long 2007:59)。因此,不存在關鍵年齡或階段,可以從任何年齡開始習得任何一種語言(Stern 1982)。反對者從語音習得、習得初始速度、習得最終結果等方面否定關鍵期的存在。
在語音習得方面,Flege(1999)發現,二語學習者初學年齡與外語口音之間存在線性關系,但這種線性關系并沒有如關鍵期理淪所預測的在某處(某個年齡階段)出現一個明顯的轉折點,之后學習者學習能力便急劇下降。由此,Flege認為二語水平的降低并不是由一般發音能力的喪失(即過了關鍵期)引起的,而是母語發音控制能力的不斷增強和二語學習者使用母語程度的結果。
在習得初始速度方面,Snow(1978)以母語為英語的荷蘭語習得者在自然語言環境下學習語言的情況進行縱向研究。結果發現,12歲至15歲的實驗對象,其荷蘭語的掌握在最初幾個月最快,學習一年以后,8歲至10歲,12歲至15歲的實驗對象荷蘭語掌握得最好,而3歲至5歲的兒童在所有的測驗中成績最差。他們的研究結果否定了關鍵期的存在。
在習得最終結果方面,Birdsong等(1999)以母語為西班牙語的英語學習者為被試,重復了Johnson和Newport(1989,1991)的研究,結果卻發現,即使錯過了關鍵期,第二語言最終達到的程度依然與獲得年齡成負相關,而母語與第二語言的相似程度和第二語言的熟練度對第二語言獲得有重要的作用,這一結果并不支持關鍵期的假設。
三、關鍵期假說相關爭議分析
第二語言習得中存在兩個概念:“終極狀態”(ultimate attainment)和“年齡效應”(age effect)。終極狀態是目的語學習達到的最高水平,也稱“最后狀態”(final state)、“上限”(upper limit)等。年齡效應指年齡對語言學習的影響。這里的年齡指的是到達年齡,也稱“習得年齡”(age of acquisition),即學習者達到目的語熟練使用的年齡。語言有不同的組成部分,包括語音、語義、句法等。各部分的習得難易程度不同,方式各異,母語背景和外部語言環境有別,很有可能不存在一個統一的關鍵期。實際可能是,語音、語義、句法習得各有各的關鍵期,即語音關鍵期、語義關鍵期和句法關鍵期,語言的這些次系統有的存在關鍵期,有的不存在關鍵期。通過對關鍵期假說爭議的研究,本文在這里可以提出一種新的觀點:第二語言習得存在年齡效應,但在并不存在關鍵期。
對于年齡效應,Hakuta等人做出了如下解釋:年齡大的學習者比年齡小的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回憶相同的詞對;年齡大的學習者行為也更加謹慎,如不能確定是否正確,就不可能冒險;年齡大的學習者建立長時記憶的編碼也需要更長的時間,需要更多次嘗試才能學會詞表。所有這些能力都是學習和使用語言所必需的,所以其衰退對學習新語言的能力產生不利影響。然而,這些功能衰退是一個持續的漸進過程。沒有任何人提出記憶和認知有關鍵期。語言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研究中不僅要考慮影響二語習得的生理因素,還應考慮目的語輸入、認知發展水平、學習情感、態度(是否認同目標語語言與文化)和動機水平以及母語影響等其它非生理因素。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語言學習中年齡效應確實存在。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加,語言學習能力逐漸降低;從終極狀態的角度來看,兒童是更好的語言學習者。二、一定數量的研究表明,學習能力的降低是連續的,并沒有一個突然下降的時點;到達年齡大于15歲的晚學者,其終極狀態也有可能達到母語者的水平。這樣就把第二語言關鍵期假說的相關研究與爭議統一在了一起。
參考文獻:
[1]Asher, Jamtes, J. & R. Garcia. 1969. The optimal age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5):334-41.
[2]Bellisle, France & Peter M. Milner. 1979. Brain stimulation reinforcement: Implications of an electrode artifact: Technical comments[J]. Science 204(4398):1236-37.
[3]文秋芳.2008.評析二語習得認知派與社會派20年的論戰[J].中國外語(3):13-20.
作者簡介:
呼和,男,主要從事二語習得的研究及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