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予
[摘 要] 卓越教師培養的價值取向是指卓越教師培養價值主體依據一定需要對卓越教師培養做出價值選擇和價值決策所持的傾向,價值取向作為理念直接指導卓越教師培養的具體行為。卓越教師培養的應然價值取向為:人是教育的目的;卓越教師培養服務于我國卓越人才培養戰略;堅持“卓越”取向;卓越教師培養是起點而非終點;卓越教師培養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關鍵詞] 卓越教師;培養;價值取向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1-0044-02
一 卓越教師培養要明確“人是教育的目的”
在卓越教師培養的價值取向上,首先要明確“人是教育的目的”?!坝心康牡嘏囵B人的社會活動”是教育區別于其他活動的質的規定性。一般來說,對人生存與發展的認識與取向常會因其所處時代的不同與而有所差異,但從教育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教育發展同人類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一致,教育的主旨在于啟發人的生存覺醒和生存智慧,使人們能更好地追求幸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叭耸悄康摹蓖瑫r也是康德倫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康德指出,“人以及每一個理性存在者,都是作為自身即是一目的而存在,并非作為由這個或那個意志隨意使用的一個手段存在。因此,這樣一個存在者就是尊重的對象?!笨档抡J為,“人類意志的最高實踐原則是從那因其自身即是目的而因此對每個人也必然是目的的這樣一個目的觀念中形成,因此,這個客觀原則就是一個普遍的實踐規律?!倍@個普遍的客觀原則是什么呢?即“人的行動應該把人性,無論是自己身中的人性或是他人身中的人性,始終當作目的而從不當作手段來對待”。
基于“人是教育的目的”這一取向,在卓越教師培養實踐中,要努力做到以下兩點:其一,確立每一位卓越師范生在教育價值主體中的核心地位。尊重學生,使教育中活動中的所有教育要素都為之服務,發展人的豐富性、多樣性;其二,遵循教育規律和個體身心發展規律。卓越教師培養是培養在未來會影響他人的教師,因此在培養過程中,不僅要讓師范生牢固掌握相關的教育教學知識與技能,更是要嚴格遵循教育規律和個體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德行覺悟提升,將其培養成完整意義上的卓越人,才能使他們在未來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用積極的人格態度去影響他人。
二 卓越教師培養服務于我國卓越人才培養戰略
卓越教師培養應服務于我國卓越人才培養戰略。上一點談到卓越教師培養應明確“人是教育目的”,這里又說其需服務于我國卓越人才培養戰略,是否矛盾了呢?馬克思在關于人屬性上的認識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點。馬克思認為人的屬性包含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自然屬性是人類的基本屬性;同時,人又是社會的產物、人的生產活動具有社會性、人的生活也具有社會性,故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即人的本質在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個人為社會和國家創造價值,促進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與進步,而社會與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又反過來成為人類自我實現的沃土。2010年6月,國家頒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我國實施卓越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自此,教育部和相關部門陸續開展“卓越工程師”(2011年1月)、“卓越法律人”(2011年12月)、“卓越醫生”(2012年5月)、“卓越農林人才”(2013年11月)和“卓越教師”(2014年8月)等培養計劃,以期通過實施卓越人才教育工程培養一大批優秀人才服務經濟與社會發展。事實上,卓越人才培養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正在于我國人民及個人的幸福。
基于“卓越教師培養應服務于我國卓越人才培養戰略”的取向,卓越教師培養項目應為國家和人民培養高質量的教師?!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在教育、政法、宣傳思想文化、醫藥衛生、防災減災等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培養開發急需緊缺專門人才800多萬人。卓越教師培養單位應積極響應相關政策的培養目標,致力于為國家在教育領域培養所需的高素質教育人才,同時在培養過程中還應將研究卓越人才培養的趨勢和規律作為工作重點,總結經驗和規律,整體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三 卓越教師培養堅持“卓越”取向
卓越教師培養應堅持“卓越”取向,注重高質量、高標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國師范院校培養目標定位偏低,師范生在修完規定的課程學分基礎上,只要通過了各科的考試,畢業后即可獲得教師資格證從事教師職業,而在師范生的專業素養要求上,基本達到教師資格證規定的標準即可。但偏低的培養目標定位早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高質素教師的需求。對此,《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指出“提高教師培養質量成為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發展中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較之普通師范生的培養,卓越教師培養以“卓越”命名,更加強調質量,指導文件中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師德高尚、專業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從品德性素質、知識性素質、能力性素質和發展性素質等四方面對所培養卓師生的素質結構提出要求?!蛾P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同時強調卓越教師培養項目的引領作用,提出“各地各校要以實施卓越培養計劃為抓手,整體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創新,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全面提高教師培養質量?!惫矢髋囵B單位在進行卓越教師培養過程中,要體現卓越取向,堅持高質量、高標準。
基于“卓越教師培養要體現‘卓越,堅持高質量、高標準”的取向,在培養過程中,要針對《關于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指出的近年來“教師培養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不強、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相對陳舊、教育實踐質量不高、教師教育師資隊伍薄弱等突出問題”,從分類推進卓越教師培養模式改革、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培養新機制、強化招生就業環節、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整合優化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加強組織保障等方面重點突破。在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筆者所指的高質量、高標準是相較于當前面向所有師范生培養標準而言,并非培養標準制定的越高越好,在培養、評價等環節要警惕脫離師范生成長規律的揠苗助長現象。
四 卓越教師培養是起點而非終點
卓越教師培養是起點而非終點。李瓊認為卓越教師是在教學與研究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教師。羅小娟認為卓越教師是人格高貴、學養深厚、能力突出、智慧卓著,具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斷追求卓越的精神,充滿激情與生命感召力的教師。王志廣從靜態和動態兩個維度對卓越教師的內涵進行分析,指出在靜態觀念下,卓越是事物發展階段的質性描述,是對事物發展已達到水平的定性評價一一優秀中的杰出代表;但在動態觀念下,卓越不是停留的某種既定狀態,而是一種開放的、不斷超越、不斷完善的質變過程。對卓越教師具體內涵認識上,雖見仁見智,但在基本含義層面,卓越教師即非常優秀、超出一般的教師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而在研究卓越教師內涵與特征時,人們也多選取諸如“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獲得者作為研究對象。但是,就如金業文所指出,從教師成長規律來看,一名師范生成長為卓越教師或達到卓越教師培養規格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經歷職前、職后的不斷學習與磨煉,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僅是卓越教師培養眾多環節中的職前培養環節,指望僅通過幾年的教師教育造就一名成名的卓越教師并不現實??梢?,當前在各大師范院校開展的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是新時期國家培養卓越教師的起點,是師范生將來成長為卓越教師打基礎的階段并非終點。
基于“卓越教師培養是起點而非終點”這一取向,卓越教師培養單位應根據職前培養階段的特點和需要確定重點支持的領域和目標。在職教師身處教學一線,處理各種問題時不乏經驗,他們要做的是提煉、升華教學經驗,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專業知識;而師范生在師范院校的學習是其專業發展的起始階段,他們要做的是學習專業知識、進行專業訓練,為將來的教學生涯做好充足準備。因此,在職前培養階段,應把完善未來卓越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教育知識、學科知識和通識知識)和訓練學科能力、從教能力作為重點,未來卓越教師才能獲得較高專業素質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與能力。
五 卓越教師培養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
卓越教師培養要立足自身,放眼世界。放眼世界包含三個層面。其一,卓越教師培養需積極借鑒他國經驗。有學者在討論師范教育現代化時指出,任何國家的教育現代化都是國際潮流的一部分,“睜眼看世界”后,國人視野逐漸打開,學者們眼界日益開闊,甚至是每一次爭論都是在思索如何學習西方的背景下展開。當今的卓越教師培養是世界教師教育的發展潮流,自20世紀80年代末,美、英、澳等國陸續開始了卓越教師培養的探索,相對來說,我國起步較晚,故我國可以積極借鑒相關國家的先進做法和培養經驗,取長補短,為己所用;其二,我們培養出來的卓越教師應具有國際的視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國家和人民的聯系日益緊密,諸如人口、環境、糧食、恐怖主義等一系列全球問題的解決需要各國通力合作,故我們培養出來的卓越教師在育人層面還應致力于人類基本價值的傳遞、人類責任感的培育和人類合作意識的提升;其三,我們培養出來的卓越教師在國際上也應具有一定競爭力。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水平為代表的綜合國力的競爭,科技水平的發展依賴人才的推動,人才的長成離不開教師的培養。我們培養出來的卓越教師應具有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掌握先進的教育方法,能夠培養出先進的人才,是在國際上也十分具有競爭力的先進教師。
立足自身包含兩個層面,其一,可借鑒但不可照搬他國做法。我國教師教育培養有著自己的國情,在培養規模、各區域水平、培養體制上具有中國特色。相較于其他國家,我國教師培養規模大、各區域水平差異明顯,在培養體制上亦有差異,因此培養過程中切忌簡單照搬他國經驗;其二,我國所培養出來的卓越教師應該具有中國的鮮明特色,放在國際的舞臺上亦能讓人分辨出這是來自中國的教師。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卓越教師過程中,要根植于中國文化的土壤,特別是儒、道、墨、法等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教師培養的滋養,培養出具有深厚中國文化底蘊的教師。
參考文獻:
[1]朱晟利.論卓越教師培養的價值取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
[2]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M].孫少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黃明娣.正確解讀馬克思關于人的屬性及其本質的理論[J].新東方,2010(3).(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