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芳
【摘 要】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本文以中國大地財產保險廣西分公司為例,以農業保險為具體分析對象,探討研究廣西保險行業在扶貧攻堅戰中的助推助推政策取得的成果,分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對策。
【關鍵詞】農業保險;金融模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企合作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一)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農經專家認為,農業科技、農業投入、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發展特別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農業保險是通過保險的手段管理農業生產風險的制度安排,是市場經濟和開放經濟條件下政府進行農業支持和保護的有力工具。
目前國外的主要農業保險模式有:
1.政府主導、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美國模式。
這種模式是以國家專門保險機構主導和政策性農業保險為主要特點。美國政府反貧困政策體系的創立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社會保障法》的頒布是其開始的標志。作為全球最大的農業保險市場,農業保險在這一體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國農業保險制度經過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完善的運行機制,它作為一項創新支農扶貧政策,具有廣泛的覆蓋范圍和各種保障計劃,并且通過雙向財政補貼手段進行保費補貼,確保農業保險的正常運作。再保險機制以及巨災援助計劃等手段則充分保障了農民收入,成功促進了本國農業經濟的發展。
2.政府主導、政府成立公司經營的加拿大模式
加拿大聯邦政府和各地政府按照一定比例進行負擔,對農作物保險公司進行業務經營費用補貼,并對經營農作物保險實行免稅和再保險政策。加拿大政府對保費的補貼比例為50%。政府對保險采取強制保險和自愿保險相結合的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拿大政府在農業方面提供的商業保險
3.政府補貼和再保險、社會組織經營(民間非盈利團體經營)的日本模式
日本農險扶貧政策經過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對日本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產業進步、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以"農業共濟社組合—農業共濟社組合聯合會—全國農業保險協會"為主的組織結構、以豐富種類、科學費率與災損統計著稱的內容體系以及政府的大力財政支持使得日本農險扶貧效應顯著。
4.政府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經營的法德模式
該模式的特征是農業保險主要由各級相互保險公司或保險合作社經營,政府對各種形式的互助保險從法律和財政上給予大力支持。政府利用農業保險實現了對于農業風險的化解與轉移,穩定了農民的收入;在穩定農民收入的基礎上保障農民再次生產,促進了產業增收、改善了農民的預期;在宏觀上改善了農業結構,加快了農業發展,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國內研究現狀
保險業應如何進一步創新性發揮保險扶貧的作用,全面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有待進一步探索。保險業推進精準扶貧取得的成效政策扶持體系日益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為保險業發揮精準扶貧作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現狀:農業保險是保險人組織農業生產經營者進行風險損失分攤,建立保險基金,對被保險人在種植業、養殖業生產過程中因災害事故所致損失,給予保險責任范圍內的經濟補償的一種方式。農業保險的形成與發展狀況是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目前,農業保險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支持和穩定農業生產的三大政策性措施之一。在中國,農業保險又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1)保險金額較低、保險責任范圍較小
為了防范道德風險,提高被保險人責任意識,目前各農業險種都把保險金額規定在保險標的價值的60%~80%,甚至更低。但保險金額和賠付金額太低,保障作用就不夠明顯,致使很多農戶不愿意投保。這些都使得災后的補償被限定在一個較低的水平,影響農戶的投保積極性。
(2)農業險種單一
無論是從保險公司數量還是從農業保險品種上來說,目前的農業保險都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與城鎮居民不同,通常農民將財產保險放在第一位,而將人的身體的保險放在最后一位,然而保險公司在險種開發上基本上是以自我為中心設計保險產品,條款中的投保條件、費率、可保范圍、繳費方式等一般都是固定不變、不可選擇的,缺乏靈活性,抗風險能力也就較弱,尤其是專為農村設計的險種少,針對性不強。
(3)保費過高
由自然災害導致的農作物的損失率和養殖物的死亡率通常較高,農業保險的費率也就通常高于一般財產保險和人壽保險的費率,因為只有通過較高的保險費率,保險公司才能夠彌補成本甚至盈利。但是對于廣大農民而言,這樣的保險費率使得他們很難承受,再加上大部分農民的保險意識淡薄,所以很多農民普遍認為買保險是一件多余的事情。因此,當災害來臨的時候,受到損失的農業經濟無法得到足夠的農業保險的補償,影響當地農業的恢復和發展。
(4)農業保險供給主體數量少
由于農業保險承保的風險發生的概率高,損失巨大而且覆蓋面廣,因此保險公司的賠付率也相對更高,從事農村保險有可能使得保險公司長期處于虧損狀態。追逐利潤的天性使得作為商業公司的保險公司不愿過多涉足農村保險。而專門從事農村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也沒有能及時進入部分落后的農村開展農村保險業務,使得部分農村的保險業務呈現出相對萎縮的局面。
(5)農業人口參保意識薄弱
由于對于農業保險概念不理解,農民對于農業保險投保積極性不高。目前,我國保險的作用和地位尚未被社會普遍認識,農村相當一部分人把保險費稱為苛捐雜稅或額外負擔,迷信心理、僥幸心理、得益心理、逆反心理等依然存在,他們對交幾元錢保費可能得到上千元損失賠款覺得不可思議。對農業災害保險有消極抵觸情緒,造成農業災害保險工作投保難、收費難。同時,農業災害保險工作,由于單位領導的更換,往往發生工作脫節,導致局部農業災害保險工作無法持續發展。
(6)農業保險經營具有局域性
農業風險單位很大,水災、旱災、風災等農業風險多為數省一個風險單位,較小的風險單位一省也不過幾個。因此,由一省、一地或一縣經營農業保險在空間上風險很難進行分散,一旦發生風險事故,往往造成巨大的損失,沒有足夠多的保險標的來分攤損失,以至農業保險長期以來賠付率居高不下、虧損嚴重。另外,我國各地區農業發展極不平衡,保險市場的成熟程度也不同。面臨風險較高的農戶傾向于投保,如沿海、臨河和荒漠等自然災害發生比較頻繁的地區,因而容易開展保險業務,而面臨風險較低的農戶由于預期損失概率小于投保費率很少投保或不投保,難以開展保險業務。
二、結束語
通過研究與分析國外農業保險扶貧的經驗,與國內農險扶貧發展過程進行對比,發現當前農險扶貧工作的問題并對其進行政策分析,以幫助我國通過精確瞄準貧困人口、加強保險與扶貧政策的協調配合、落實保險機構主體責任、專注農險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監管貧困地區農業保險機構等方面,改善農業保險扶貧的推進機制,以促進農業保險精準扶貧功能發揮。同時,應通過樹立新的指導理念,健全法律保障體系,搭建扶貧激勵與約束機制等方法,有效的推進扶貧攻堅的國家戰略實施。
【參考文獻】
[1]李毅.美國農業保險政策的新動向觀察[J].世界農業,2016(10).
[2]王佳,張卓.美國農業保險發展模式經驗及對我國啟示[J].農業經濟,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