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培養高素質、高文化的全面學生教育要求讓德育教育成為當下小學教育中的核心內容。德育教育不僅要依靠學校與教師的努力,更需要發揮家長的作用。只有讓家長與學校教師密切配合,“雙管齊下”解決當前部分小學生存在的一些“負能量”問題,才能有效地將負能量轉換為正能量,讓學生向著積極、陽光、健康的方向茁壯成長。
關鍵詞:家校共育;德育教育;正能量
要想讓小學德育教育工作能夠有效進行,必須依靠家庭和學校的緊密結合,共同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讓孩子全面健康成長。筆者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在實踐中發現了許多現象。有些孩子成了負能量的接班人,在思想上存在錯誤觀念。而有些學生則是正能量的小標兵,能夠嚴格約束自己,配合教師的德育教育工作。教師作為育人者,要想讓德育教育有成效,讓學生收獲正能量、健康成長,必須調動家庭的積極力量,在發揮自身主導作用下,實現家校共育,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筆者認為,在家校合作下實現有效的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一、 適時反饋,善用家校溝通藝術
要想和家長共同攜手來教育學生,教師就必須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家長進行密切的溝通與交流,讓家長認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從多角度配合教師開展德育教育工作。
(一) 重品崇德,注重家教家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欲治國修身先,修身者,家庭學校社會要共同努力,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詮釋了家長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可推卸的責任。
筆者遇見某班級中有一位“問題學生”,家庭環境不好,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焙⒆羽B成了壞習慣,性格怪異偏激,經常打架、惹事,堪稱“打遍校園無敵手”。老師在不能體罰與變相體罰的情況下,尋求家長幫助,但家長要么給孩子一頓暴打怒罵,要么置之不理,或認為孩子很有“本事”,導致老師無能為力。所以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暴戾教育影響下的孩子人格扭曲。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不修不行,越修越行。孩子身上有問題,要在家長身上找答案。如果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孩子很可能成為學校的“問題兒童”。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要指望打罵孩子就能讓孩子學會服從,殺雞給猴看的結果是:猴子也學會了殺雞。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及時對癥下藥,從家長方面攻克難關。經常性地跟孩子的家長進行循序漸進、細水長流型的適當溝通,老師可以采取最傳統的家訪或互動交流方式,和孩子爸爸媽媽講孩子身上的優點,通過“情理并用”的方式,讓家長能夠認識德育教育對孩子成長發展的重要性。鼓勵家長多參與學校家長會、大型的親子教育活動或講座,端正自己的教育觀,切忌一味放縱或包庇孩子,家長要言行合一,通過言傳身教培養親子感情,及時地積極配合教師對孩子開展德育教育,讓孩子朝著正確的道路往前走。
(二) 適時交流,善用家校互聯
智能時代網絡是個好東西,快捷方便,但同時又是產生矛盾最頻繁的地方。前段時間,微博上有一個關于家長老師溝通問題事件。一位小學生家長因孩子作業的問題晚上給老師發消息,不滿老師布置太多作業。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人們對教育的要求普遍提高,社會對全民素質提升要求,家長對老師的要求,老師對家長的要求,相互影響。因此,我想說這不是一個偶然事例,家長老師互相抱怨是在雙方溝通交流方面出現了偏差。家長和教師從來都不是對立的,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只不過家長教育一個孩子,老師教育一個班的孩子。老師可以根據年齡階段來布置作業,或者采取因人而異的辦法。作為家長,應該懂得對于孩子來說,在家庭中,父母有教育孩子的義務;在學校里,老師便是家長角色,且管理的是幾十個學生,作業的多少不針對某個孩子。有些家長抱怨孩子的作業需要家長來陪同寫完、太麻煩、沒時間做等等,那么家長應明白“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能夠陪同孩子想辦法完成作業可提高孩子的學習效果。
由此可見:交流是一項藝術。在生活節奏緊湊且網絡領跑的時代,部分教師應調整教育心態,了解孩子家庭情況,利用網絡、電話等和家長進行及時互動。家長應懂得換位思考,理解老師的初衷,幫助孩子學會克服學習中的疑難,生活中的困惑,切忌浮躁,選取合適的時間與老師真誠地溝通、交換意見,這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
二、 以生為本,變革德育教育形式
現在有些活動過于傳統或形式化,讓一些孩子不愿意接受教師這種德育教育管理活動。我們要從人本出發,變革德育教育工作,讓學生善意地接受道德教育,提升自己。
(一) 趣味實踐,開展有效德育教育活動
部分教師要轉變單一的開班會和說理式的德育教育方式。不要讓德育教育工作成為一種說教。教師可以通過舉辦豐富的、有趣味的德育教育活動,譬如培養學生的愛心,帶領學生去開展公益活動;利用班隊會舉辦時事熱點沙龍;利用傳統節日開展師生互動的有益游戲;舉辦巧手大比拼、優點缺點大翻牌等豐富又趣味的活動讓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地參與,增進師生感情,更讓學生體驗與收獲精彩。
(二) 師生融通,架起心靈交互的橋梁
俗話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師是學生心靈成長的導師。教師要掌握不同學生的心理,及時與他們溝通,讓學生能夠敞開心扉向教師闡述自己的想法。法國作家拉封丹有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試,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發威,行人為了抵御北風侵襲,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拂,頓時,行人覺得炎熱,先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從中我們體會到如果缺乏與學生間的溝通、交流,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教育會使孩子更叛逆。在我們的育人工作中,對學生的尊重、平和、關愛、信任是多么重要,它就像黑暗中一盞指路明燈,不僅照亮了學生前進的道路,也照亮了學生的心靈。
三、 榜樣引領,發揮積極能量作用
教師要積極發揮榜樣的作用來實施德育教育,這包括家長、教師、學生主體的榜樣引領。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位老師,所以家長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成長。教師要和家長密切溝通,讓家長認識到自己的引領示范作用,盡可能成為孩子的模范。比如,學校善于挖掘家長中的佼佼者,開展家長講堂活動,展現家長的長處,讓家長形象在孩子眼里高大化。鼓勵家長多帶孩子參加公益性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家長義工參與學?;顒樱鐞坌牧x賣、藝術節等活動,都可以開展。多創造一些親子互動的機會,珍惜每一次孩子的重要活動時刻。這可以讓孩子感到家長對自己的重視,巧妙地拉近了孩子與家長的距離。
教師是學生的鏡子,學生是教師的影子。人的一生從幼兒園起到二十多歲成人步入社會,有四分之一的時間在和老師打交道,在學生成人成才的發展軌跡中,可以明顯看見學生有意無意地傳承了老師的衣缽。因而,教師要嚴于律己,力求慎言慎行,在思想言行各方面做學生的表率。用細心、耐心、專心、愛心、恒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威信去征服學生。
教師還可以發揮學生中的積極能量,讓他們成為榜樣與標兵。學生會在互學趕超下不斷提升自己,在充當道德標兵的同時完善自己。如筆者班級中孩子撿到物品、衣服、一元錢等都會主動交給老師。又如,有位高年級三位學生放學回家在路上撿到一高檔手機,他歸還失主。平時看似簡單的助人為樂行為,也體現了“小事不小”的高尚品德,學校以此為榜樣進行宣傳學習,讓學生用道德約束自己,從而凝聚正能量。
四、 感悟
古人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家庭和學校本身在實施德育教育中應攜手并行,所以要想構建德育教育的金字塔,教師必須發揮家庭的積極作用,盡可能地解決如今孩子存在的問題,讓孩子充滿正能量,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顧林.構筑德育教育金字塔——小學“家校共育”探究[J].小學數學參考,2017(30).
[2]鄭立家.淺談中學德育教育的正能量[J].科教咨詢(教育科研),2014(02).
[3]孫培乾.加強德育教育,弘揚正能量[J].學周刊,2013(13).
作者簡介:
何志芳,江蘇省常熟市,常熟市沙家浜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