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行動研究的理論及社會工作專業方法,以成都市某拆遷安置小區為例,探求如何對家長進行親職教育,同時通過賦權社區群眾,讓社區群眾成為社區兒童教育的主體。把社會工作理論研究嵌入反思行動的實踐過程,是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反思對話,真正做到助人自助的同時也可以豐富理論發展。
關鍵詞:親職教育 行動研究 農村社區
一、文獻回顧
(一)親職教育狀況
親職教育指對父母進行教育使其成為合格家長的過程。兒童醫學專家范耀宗、倪健兒(2004)認為,兒童行為問題為多病因模式,其中父母離異,家庭不和、長期寄養他處等原因會加重兒童的焦慮;其研究顯示家長的教育方式以打罵、責備為主或者以過分溺愛為主的兒童占據了兒童行為異常總數的35%。陸士楨的《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中早以提出影響兒童不良行為的主要因素有個人,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這四個因素是構成兒童心理行為發展的大背景,任何一個因素的不良影響都會造成兒童心理情緒問題的產生。家庭環境的影響并不亞于學校環境的影響,所以國家教委和全國婦聯于1997年聯合頒發了指導性文件《家長教育行為規范》,旨在通過引導家長首先樹立好正確的教育觀念、然后學習科學的教育方法,以此來提高家庭教育質量。近期,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武漢市未成年人保護實施辦法(修訂草案)》立法說明會,這部修訂草案就是一本形象生動的“父母上崗說明書”。法案指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不依法履行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嚴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或者放任未成年人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依法納入強制親職教育名單,督促其接受親職教育。”
但是除了這些積極的發展之外,更加普遍的現實情況卻并不樂觀。例如蓋笑松教授(2006)就提到過,中國親職教育最普遍和有效的形式就是家長學校,可是家長學校面臨著非常多的問題,包括形式過于單一;內容不具有系統性;服務對象也過于零散,不具有針對性;而真正接受到家長學校培訓的家長不足半數。另有學者魏志玲(2014)也對親職教育現狀進行過研究發現,家庭教育的主要來自圖書以及電視等媒介;家長們對于親職教育的表達性需求主要針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兩大類,對于興趣愛好,潛能拓展,人格培育等方面興趣較少。
(二)行動研究
古學斌認為在農村社會工作的領域中,行動研究能夠很好地幫助農村社會工作者認識農村社區,在實踐行動中尋找研究問題,制訂農村社會工作的介入方案和實踐行動方案。更重要的是,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與農村社區民眾的位階、合作信任關系,在資料分析過程中持續地反思,與現有的理論進行對話,累積經驗,從而建立新的理論和實踐模式。
行動研究是是社會工作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因為從它的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基本主張、研究目標到研究的手法都與社會工作的內在特質非常貼近。并且他通過在云南平寨開展的行動研究成功經驗,大致給我們介紹了行動研究介入社會工作的基本流程。
張和青(2015)提出,社會工作行動研究是知行合一的過程,也就是說實踐是關鍵,不能紙上談兵,社會工作者不僅要行動更要行動。
二、研究方法
(一)文獻研究法
本文通過對相關課題研究的期刊、雜志、論文等文獻的檢索與閱讀,歸納總結當前相關課題的背景資料和研究成果,其次通過政府官方政務平臺搜集調查社區的資料,包括人口數量,經濟狀況,社區歷史等。
(二)訪談法
通過探訪被訪談者并通過問答獲取相關資料。筆者擬通過對十五戶家庭,及家庭所在的社區居委會進行深入的家庭訪談,來了解學齡期兒童家庭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需求和問題。訪談對象包括兒童、家長和社區負責人,對家長和孩子訪談主要涉及的話題有:家庭教養方式是什么類型?父母是否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長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孩子行為出現偏差的話家長占據多大責任?孩子需要怎樣的家庭環境?孩子內心對于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如何看待的?家長需要獲得哪些方面的兒童教養知識?家長通過哪些途徑可以獲得親職教育?等。對社區負責人的訪談主要涉及內容有:社區的學齡期兒童家庭有多少?社區是否有能力進行親職教育?兒童家長的基本素質如何?社區是否進行過親職教育?親職教育的主體和形式有什么 ?如果建立社區協同教育機制,社區可以提供哪些方面的幫助?
1.社區概況
X社區為農村拆遷安置小區,距離縣城約兩公里,小區內居民4954戶,總人數達到14862人,社區居民受教育水平平均在中學階段。社區建立于2008年,在城鄉結合部,背靠鄉村,社區周圍長年在施工,魚龍混雜,外來務工人員也經常在社區出入,治安保衛存在很大隱患。社區成立較久基礎設施已經比較陳舊,公共衛生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提供給兒童公共游戲場所,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成為茶話室,社區居委會的圖書館,健身房都形同虛設。
筆者的走訪之后發現,該社區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是打工和務農,少數居民開展了一些副業,成為了個體戶。雖然x社區位于郊區,但是由于地處成都平原,土地肥沃,農業發達再加上成都市的經濟效應,居民們實現溫飽和養育子女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經過走訪觀察以及深入訪談之后可以發現,X社區親職教育目前還處于開始階段,從居委會層面來說,社區不僅沒有親職教育完整的機制,而且開展過的親職教育也只有寥寥幾次,形式也只有專家講座這一類。而社區居民對于親職教育的了解也甚微,理解更是不全面,不準確。觀察、訪談以及文獻研究之后我發現X社區的親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社會力量對于該社區的親職教育支持度不夠。在筆者走訪社區居委會、與社區負責人訪談之后發現大部分家長對于親職培訓的認識僅限于孩子出生到學齡前,少部分家長曾在母親妊娠期及孩子嬰兒階段接受過專門機構進行的親職教育。社區也沒有相應的親職教育機制。
第二、家長接受親職教育的渠道較單一。筆者在走訪了十五戶學齡期兒童家庭之后,對他們獲得親職教育的渠道進行整理分析發現該社區家長對于教育方法的學習主要來源于書籍、報刊、電視節目、同齡人交流以及長輩傳授等。這其中電視節目與長輩傳授所占比例最大,將近9戶家庭的親職教育理念來源于此,這與高速運作的社會環境有關。但這些教育輸出渠道缺乏專業性、系統性和有效性,甚至是針對性。
第三、父母的親職教育意識不足。筆者走訪發現近十戶家長對于合格家長的觀點在于對孩子負責,而對孩子負責的標準就是家長是否幫助孩子成功成材,僅有三戶家長認為自己也要接受教育。八戶家長認為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而事實上對于孩子的優勢、潛能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還有四戶家長認為學齡期兒童的教育職責的主要承擔者應該是學校,而不是家長。另外據社區負責人稱該社區雖然農村戶口,但是單靠務農已經難以滿足生活需要,所以大部分家庭都在離家不遠的城市務工,工作生活壓力大,大多缺少教育子女的時間和精力,因此被迫放棄對子女的教育職責,或者將職責轉移給學校或者父母一代。
第四、家長的教育理念封建落后,教育方法不正確。在筆者的走訪調查中,發現還有近7戶家長采用的是懲罰式,甚至是打罵式的極端教育方法糾正兒童不良行為,例如王先生(普通職工35歲)“小娃娃不懂道理,你打他幾次他就記住了,只要不打傷就對了,老祖宗說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有道理的”;3戶家長采用溺愛式的教養方式,例如李女士(農民 33歲)提出“孩子還小,說了他也不懂,而且現在的娃娃都是寶貝,舍不得罵舍不得打,等長大進了社會就好了”;3戶家長采取控制式的教育方法,希望孩子的一切行為都在自己的掌控中,不尊重孩子的合理意愿,趙女士(玻璃廠工人 30)說“現在專家說的尊重孩子,可是孩子什么都不懂,尊重他就是不對他負責,只要他按著我們安排的路走就沒問題,尊重他的想法他就毀了”;2戶家長采取放任式的教養方式,只要保證孩子的安全與健康,其他都讓孩子自由發展。李先生(個體戶 40歲)“娃娃都有自己的天性,你要讓他自由發展,管的太多他又不是機器,而且現在的孩子又聰明,不會聽你的,有點毛病很正常,長大懂事就好了”
2.行動研究設計
行動研究即在參與實踐中研究,將研究成果又投入到實踐中,發揮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把群眾變成實踐的主體,本文運用小組和社區工作方法,在行動研究理論指導下,設計出適用于x社區的親職教育模式。
(1)建立家長社會工作小組,充實家長的社會支持系統
根據人本主義的理念,每個人都有巨大的優勢和潛力需要被挖掘,每個困境也都具有資源和優勢,社工要做的不是替服務對象解決問題,而是幫助服務對象自己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場域理論也指出每個人的每一次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而場域并非單指物理環境,也包括他人的行為以及與此相連的許多因素。而在社工的指導下建立小組則就是要建立一個互幫互助、相互影響的場域,在這個場域里家長能夠得到教育,改善困境,促進自身的成長。
社會工作者通過招募學齡期兒童家長,將同質性高的家長組成小組,利用小組的資源對組員的賦權來幫助他們挖掘自身潛能和優勢,提高組員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家長小組分為教育小組,成長小組,支持小組,三個小組不相互排斥,也可以有重合的組員。教育小組主要針對教育方法嚴重錯誤,親職能力缺失的父母,為其提供專業、科學的教育方法,良好的溝通技巧、親子交流技巧;成長小組即“錦上添花”,主要針對希望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的家長,通過參與小組能夠獲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和知識,提高自身素質,促進親職能力的提升;支持小組主要針對情感空虛,壓力過大,時間和精力不足導致親職能力不足的家長,通過組員相似的經歷來獲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現實的直接幫助。小組建立之后,不僅可以幫助家長學習教育的方法和技術,還可以為有相同問題的家長提供情感支持,擴展家庭的社會支持網絡,更有利于營造和諧美好的社區環境。
在實際工作中,小組的主要工作形式有:社會工作者介入為小組建立計劃書,定期聘請教育專家進入教育小組為組員進行知識宣講和問題解答;支持小組成員建立信息交流群,成員之間提供直接實際幫助,例如相互幫忙接送孩子,暫時性托管孩子;定期開展小組會議,成長小組成員可以講述自己的家庭成長故事,分享自己教育的經驗,大家相互學習,交流經驗教訓,提供建議;開展小組親子活動,幫組小組成員家庭形成更好的情感連接。
(2)完善社區學齡兒童協同教育模式,發揮親職功能
社區協同教育模式運用社會社區工作方法,在社區中建立社工站,充分發掘和整合社區有效的教育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親職教育,加強家庭教育功能,促進學齡期兒童健康成長。同時將社會專業資源和社區資源結合起來,建立社區親職教育模式。該模式應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邀請親職教育相關專家進入社區開展系列親職教育講座。
第二,社區社工站定期走訪學齡期兒童家庭,對有問題的家庭進行及時的介入。
第三,社工聘請親職教育專家在社區開展親職教育工作坊,邀請學齡期兒童和家長參加。以情景表演的方法,讓家長了解自己教育孩子的問題,并學習專家和其他家長的科學方法。這既能調節親子關系,也能對家長進行教育。
第四,社區社工站應該為每一個學齡期兒童家庭建立成長檔案,對存在嚴重偏差的家庭進行危機介入。
第五,鏈接大學生志愿者和社區志愿者在社區建立臨時托管點,幫助雙職工家庭暫時性看管孩子。
第六,建立社區親職教育專線,定期向家長播放親職教育視頻,發放宣傳手冊,而家長也可及時上線咨詢專家。
第七,在社區社工站建立心理咨詢中心,為家長和兒童提供心理咨詢,緩解不安的情緒,釋放親子相處不適而造成的壓力。
三、結語
行動研究的關鍵所在研究中培養群眾的能力,這與親職教育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親職教育強調的是通過對家長的教育,發揮其功能,使其成為兒童教育的主體。行動研究是適用于農村社區親職教育的一劑良藥。但是我國親職教育概念尚未普及,青少年社會工作中對于親職教育的界定,也只是在家庭親職能力缺失的情況下進行補償式的社會工作服務,外部環境的劣勢使得在親職教育本土化的研究中困難重重。
參考文獻:
[1]范耀宗,倪健兒,李衛國,等.學齡期兒童行為異常調查[J].臨床兒科雜志,2004,(03):174-175.
[2]陸士楨.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58.
[3]蓋笑松,王海英.我國親職教育的發展狀況與推進策略[J].東北師大學報,2006,(06):154-158.
[4]肖來付.社區資源整合視角下的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J].中國社會刊,2007,(07):115-118.
[5]李亞茹.綜融視角下的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基于三地的實務模式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5.
[7]范辰輝.現代親職教育:發展現狀與未來取向——社會工作介入初探[J].社會福利,2013,(12):52-58.
[8]張和清.知行合一:社會工作行動研究的歷程[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5,(04):98-103.
[9]郭偉和,徐明心,陳濤.社會工作實踐模式:從“證據為本”到反思性對話實踐——基于“青紅社工”案例的行動研究[J].思想戰線,2012,(03):34-39.
(作者簡介:張海莉,學歷:碩士研究生,單位: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