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霞
摘要: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社會信息傳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成分,它不僅追求新聞的及時性具有傳播的作用,能使群眾在第一時間內掌握社會上的最新消息;還有著思想教化的作用,通過更新群眾對于事件認知的觀念,從而對群眾的思想教化起到極大的作用。隨著時代發展的不斷加速,新聞媒體的傳播在我國社會穩定貢獻方面所起到的維系作用與反響作用也越來越突出。因此,本文以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為切入點,以國內外危機事件中媒體傳播作用為探討,研究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
關鍵詞:危機事件 新聞媒體 傳播作用
新聞媒體伴隨著社會與經濟發展已經經歷百余年歷史洗練,并成為國家、社會組成成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近年以來,我國新聞媒體在開展危機事件的報道過程中出現了報道內容失真與時間滯后性的主要問題與不足,因此本文通過分析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角色中作用與功能的研究方法,探討了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存在的功能與不足。同時,本文嘗試針對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造成的消極影響角度出發,探究在危機事件中建立新聞媒體健全的可行性組織建構與溝通機制。
一、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角色作用
(一)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兩面性
從管理決策的宏觀角度出發,新聞媒體是十分容易造成社會信息風險的一種群體。社會信息風險不僅僅是由重大突發事件引起,通過輿論引導群眾的日常社會生活習性也造成一定范圍的社會秩序崩壞。社會信息風險的存在對新聞媒體的傳播方式與傳播內容造成更加嚴格的限制要求,這一尷尬的局面使得群眾更加追求信息的真實性與及時性[1]。
新聞媒體作為在信息傳播途徑中扮演主導者角色,因其多年以來的真實性及嚴肅性,在群眾里具備極大的公信力,同時備受各個階層的信賴。但我國也有歷史經驗證明,在危機事件中,許多新聞媒體由于傳播信息的滯后性與遮掩,導致社會的不穩定與群眾的恐慌。因此新聞媒體面臨傳播信息的滯后性與遮掩時,沒有及時作出處理,就會導致群眾看不到真實信息,只能盲人摸象憑空想象,就會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引起謠言和不實信息的散播,從而擴大危機事件對于社會的危害性,甚至出現群眾無意中主動崩壞社會環境問題。因此,我國的危機事件不但指重大突發事件,還包括了當新聞媒體進行報道傳播時的社會信息風險與公信力缺失風險事件。
(二)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重要角色
嚴肅的新聞媒體離不開國家政府的支持,因此新聞媒體是作為國家政府發布重大突發事件信息的重要平臺,也是群眾獲知相關信息的重要渠道。從我國管制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的嚴格條律來看,我國的新聞媒體在面臨危機事件的傳播作用時,亦存在許多底線與條款。自上世紀起,我國新聞媒體報道環境十分嚴格,許多教授、學者認為,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是為了保持社會的穩定與群眾的安全,在例如抗震救災的危機事件中,對于地震的危害與抗震的救援措施是新聞媒體報道的重點,新聞媒體的一切報道都是建立在維護群眾人身安全的基礎上[2]。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在維系群眾人身安全的基礎上,新聞媒體逐漸重視群眾的知情權。此后,新聞媒體可以自主走訪搜集相關信息,同時對此進行報道。新聞媒體近幾年以來的行為離不開政府與群眾的支持。新聞媒體通過走訪報道真實新聞,從而為社會群眾服務,為群眾公共利益服務。在保障新聞真實性情況下,新聞媒體將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同時離不開群眾對于新聞媒體的信任。
二、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輿論引導概述
(一)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功能
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輿論引導功能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輿論的引導方式具備三種類型:作為最古老的傳統引導,是當今社會許多藝術家以“說、唱、談”等藝術形式利用神話故事與傳說志異進行二次加工的輿論引導方式;而內部引導是當今作為主流的輿論引導方式,新聞媒體通過文字與圖片等素材進行報道,從而在維護群眾知情權與人身安全的基礎上,群眾通過自身的社會價值觀進行活動;而他人引導是我國社會信息風險傳播的最常見一種方式,同時也是現代自媒體平臺通過主流媒介對群眾進行一定影響的輿論引導方式[3]。
(二)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的輿論引導要求
由于現代信息化與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不論是自媒體平臺或者是新聞媒體都有極大的可能充當“他人引導”的輿論方式中的主要媒介。現代社會的信息風險使得互聯網技術與傳統報道的互相融合,而新聞媒體為了保證新聞的及時性,通過輿論引導的方式對危機事件進行報道,從而無形之中引起社會信息的潛在風險。
在現代互聯網追求新奇與娛樂的背景下,在危機事件中群眾將視角聚焦于新聞報道的“激烈程度”,因此新聞媒體面臨群眾要求、報道真實性與客觀立場的雙重矛盾之中。同時由于現代危機事件具備的突發性與輿論信息傳播的速度,其反饋渠道亦變得多樣化,而群眾在面臨危機事件報道時,情緒亦是十分激烈,這使得新聞媒體對于傳播內容的及時性更加嚴格;而危機事件在爆發后常常伴隨一定時間內的不確定性,因此信息傳播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由此衍生的輿論與情緒更加激烈,這要求新聞媒體更加把握好新聞報道立場的客觀性,才能使得社會群眾將視角集中在危機事件上[4]。
三、針對在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傳播作用造成的消極影響
(一)媒體應對的不及時
在我國社會的發展歷程中,嚴肅的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傳聲筒,長期以來,新聞媒體均是群眾與黨中央進行交流與反饋的渠道。因此新聞媒體在危機事件中都要和政府保持同步、穩定的協調性,而我國條律對新聞媒體管制亦十分嚴格,具有實行先請示、后報道的基本原則。這一機制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確保我國社會環境安定與群眾情緒穩定,但也造成了新聞媒體在突發危機事件的報道中出現滯后的狀況。在現代信息社會,突發危機事件的滯后性是造成社會信息風險與煽動群眾情緒恐慌的主要因素。而在許多的實踐經驗中,新聞媒體報道的及時性,能的的確確影響到事件輿論的發展方向,甚至能避免危機事件導致的危害性擴大。
(二)傳播內容的真實性
危機事件的報道具有重大的新聞價值,新聞媒體往往過于關注事件的本身,從而做出渲染過度的失真性報道,這種舉動不僅容易引起群眾情緒的恐慌,甚至還會影響到政府對于危機事件的救援行動,從而對群眾的人身安全與社會環境的穩定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而一些新聞報道過于追求危機事件中新聞的及時性,導致信息無法準確核對,從而在社會上引起各種謠言,致使群眾對于新聞媒體的嚴肅性與公信力產生懷疑,使得危機事件的消極影響在社會上進一步擴大[5]。
四、在危機事件中,保證新聞媒體傳播作用積極性的應對對策
(一)建立健全公共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報道機制
在危機事件爆發中,新聞媒體報道的方式、立場的客觀與信息的準確性,都關系到危機事件的處置進展,甚至還能影響到危機事件能否快速、順利、完善處理。因此建立健全公共危機事件中新聞媒體的報道機制,對于危機事件的處置顯得尤為重要。完善的機制,必須有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保駕護航,政府部門應當發布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使得新聞媒體在應對危機事件的管理報道有一定的操作依據。
(二)協調政府與新聞媒體溝通機制
協調政府與新聞媒體溝通機制,要求政府部門在危機事件的處理中,首先做到信息公開,將應對處置與信息公開、輿論引導同步謀劃、同步推進,按照“快報事實,慎報原因”的原則,及時公開事實真相、公布處置進展,努力搶占先機、贏得話語權、掌握主動權[6]。
五、結語
隨著我國現代化社會進程的快速發展,各種影響社會秩序穩定與公共財產安全的不確定因素風險日益增多,在面對危害程度較大的自然災害與公共安全風險時,新聞媒體需要拋開思想的局限性,主動認識到及時的傳播與真實的內容給群眾帶來的積極作用,從而避免謠言四起、人心渙散的社會秩序失衡現象,為我國安定的社會環境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參考文獻:
[1]符翩翩.重大突發事件中媒體輿論引導機制研究[D].暨南大學,2015.
[2]張維民.中國媒體危機事件報道深析[D].蘭州大學,2016.
[3]周鑫.新時期新聞媒體的傳播作用及應用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8,(03):26-27.
[4]謝一菲.淺析地方政府在危機情況中的輿論應對[D].廣西大學,2014,(06):13-15.
[5]葉宗劍.公共危機中媒體角色的定位研究——以南寧市三起重大突發事件為例[D].廣西大學,2014,(12):35-37.
[6]李娜娜.國內主流報紙暴恐報道的差異分析——基于“3.1”昆明事件與“11.13”巴黎事件[D].南京大學,2016,(05):24-28.
(作者單位: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新聞三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