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姿蓉

【摘 要】本文論述發展觀原理下的高校貧困畢業生成才質量評價體系,從人才培養需求、國家及社會發展需求及現實研究缺失三方面闡述研究高校貧困畢業生成才質量的必要性,在發展觀原理支持下,根據變化發展、規律性、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內外因辯證關系等五方面與貧困畢業生成才質量評估的契合度,構建貧困畢業生成才質量體系。
【關鍵詞】發展觀? 貧困畢業生? 成才質量?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1C-0110-02
貧困大學生是高校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群體,政府、高校、社會對貧困大學生的經濟幫扶、心理輔導及成才培養均日益重視。個人才能突出但與國家社會核心價值觀違背的人不能稱之為“才”,能力突出但個人身心不健康、自我悅納能力弱的人也不能稱之為“才”。本文將成才質量界定為:成長為既符合國家、社會及個人發展需要,同時能夠達到自我身心悅納、有才能、有發展潛力的程度。
作為貧困大學生的延續,高校貧困畢業生的成才質量不僅會對社會發展、穩定及其個人長遠發展起重要影響,同時可為高校貧困大學生的人才培養提供指導。
一、研究貧困畢業生成才質量的必要性
人才培養需求、國家及社會發展需求及現實研究缺失使貧困畢業生成才質量的研究顯得尤為必要與緊迫。
(一)貧困大學生人才培養需求。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工作推進及相關資助政策的完善,國家通過精準扶貧幫扶貧困大學生的力度進一步加大,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可以通過學費貸償、獎助學金、勤工儉學等方式減緩經濟壓力,順利完成學業,日益成為青年高級知識分子中的重要群體。然而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貧困,長期面臨生活壓力大、學習條件及環境較差等現實,更容易出現自信心不足、人際交往不良、學業退步、就業競爭力不強等問題,需要以畢業生成才質量為導向來指導人才培養。
(二)國家及社會發展需求。當前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期,面臨著確保脫貧戶長期不返貧、維護社會的團結安定、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小康社會等難題。國家對貧困生進行認定并實施幫扶是對其的重視與關愛,若他們不能正確面對自身家庭貧困問題,不能積極成長、順利成才,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所在家庭的經濟收入及脫貧信心,進而影響中華民族復興夢的順利實現。
(三)畢業生成才質量調查研究缺失。學術界對大學生綜合素質評估的研究較多,針對畢業生成才質量的研究較少。在對貧困生的研究方面,學術界主要集中在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對貧困生成長成才的研究與實踐依然基本停留在評估在校生質量、繼而提出解決方案的階段,沒有通過跟蹤貧困生畢業后情況來研究其成才路徑,客觀性與針對性都有所欠缺。
現實中,在校期間學習成績好、綜合素質評價高的學生畢業后未必都能在工作崗位及生活中表現更好。這一現實矛盾提示我們,把對貧困大學生的成長質量評價節點定位在畢業1年后更為科學和合理。
二、發展觀原理下的貧困畢業生成才質量研究
發展觀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的發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運用發展觀原理研究貧困畢業生成才質量,在以下方面相互契合。
(一)變化發展理念:評估的動態性。發展觀原理揭示,一切事物都處在不停息的運動變化發展中,應當明確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與地位,堅持與時俱進的方法論。人的成長與成才也是漸變的,在校期間優異的表現能否在畢業后繼續發揚,不僅會受當事人能力、毅力影響,同時也受外界環境制約。因此,通過修正權重的方式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實現對不同年限畢業生成才質量的動態評估,更具科學性與針對性。
(二)規律性理念:明確指標體系的指導意義。發展觀原理認為,事物的運動變化發展有其無法違背的客觀規律,應當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的方法論。人的成長雖有漸變性,甚至可能因為突發事件而呈現出突變性,但同時也遵循因果規律。在貧困畢業生的成才過程中,教育教學是因,成長質量是果,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有利于實事求是地評價畢業生質量,同時有助于指導教育教學活動。
(三)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理念:評估的延后及綜合性。根據發展觀原理,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要堅持重視量的積累,學會優化結構的方法論。綜上所述,人的成才是一個漸變的積累過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有可能發生質變,而人的“成才”又跟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不一樣,單一的高薪、好工作不能成為“成才”的代名詞。因此運用發展觀原理,將對貧困生的成才評估延至畢業1年后,將畢業生取得的客觀成就、個體體驗的主觀感受等納入評價體系,評估會更科學全面。
(四)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理念:有助于揭示成才關鍵影響因素。發展觀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應當堅持樂觀精神。貧困生畢業后由于缺乏社會資源及家庭背景的支撐,在升學、擇業、就業等方面均可能比家庭條件好的同學面臨更多困難,對其個人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通過后期跟蹤評價貧困生成才質量,不僅避免了“初次就業定成敗”的簡單歸類,給貧困生更長一些的成長周期,還能通過不同年限貧困生的成才情況分析,揭示出成才的關鍵影響因素。
(五)內外因的辯證關系理念:主觀體驗成為后續成才的重要內因。通過發展觀原理,我們知道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應當堅持內外因結合、一分為二的分析方法。貧困生成才既受其性格、能力等主觀個體因素影響,也離不開教育教學水平、經濟條件、社會發展等客觀環境的制約。而“成才”雖然不如“幸福”一詞屬于主觀范疇的概念,畢業生個人的自我悅納程度、心理舒適程度依然應該在成才質量應考慮的范圍之內,因為它不僅揭示畢業生當前的心理狀態,更是重要“內因”之一,影響著其后續成長成才。
三、貧困生成才質量評價體系構建
以發展觀原理為指導,從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結果應用三方面構建貧困生成才質量評價體系。
(一)確立評價指標。橫向維度評價內容:通過客觀質量、自我感受兩個角度評價畢業1年的貧困畢業生思想及心理狀態、現有能力及狀態、潛在發展能力。其中思想及心理狀態包含政治素質、思想素質、自我悅納程度,現有能力及狀態包括知識水平、專業技能、工作質量、人際交往狀態、個性能力、身體及精神狀況。根據發展觀原理,橫向成才質量評價內容中增加“潛在發展能力”這一項,包括學習能力、成長規劃及執行情況,重點考察被評價對象在該時間節點的后續發展能力,以此預判后期發展潛力。具體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縱向維度權重修正:貧困生畢業年限越短,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可能越多,短期內思想及心理狀態不穩定、現有能力較弱屬于正常情況,因此發展潛力應該是其成才質量中更關鍵、重要的指標,應賦予較高的權重。根據發展觀原理,隨著畢業年限的增長,貧困畢業生閱歷會越來越豐富,現有能力增長的同時,思想應當逐漸成熟,心理狀態也更趨穩定與滿足,思想及心理狀態因素會逐漸成為評價其當前狀態并影響其后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應賦予更高權重。在對貧困畢業生展開成才質量調查的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各項指標的權重。
(二)明確評價方法。對貧困畢業生的成長質量評價應當以上述指標體系為指導設計調查問卷,采取定量及動態結合的評價方法,即通過調整指標權重,定量評價不同年限畢業生當前成才質量,也可在橫向比較相同年限畢業生成才質量的同時,動態觀測每位貧困畢業生的成才趨勢。
(三)評價結果的應用。政府、社會及各高校都可以通過調查評價貧困畢業生的成才質量,發現當前貧困生成才短板,預測其后續發展趨勢。通過對比貧困生與非貧困生成才差異,不同地區或高校貧困生成才差異,總結各地區各高校培養貧困生的成功經驗與做法,最終將結果運用至政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育教學管理模式改革、資助及心理工作調整等方面,有針對性、建設性地提出培養貧困生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要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7
[2]張健.高等職業教育整合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楊皓.畢業生培養質量跟蹤調查分析報告——以襄陽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生為例[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5)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