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重禹
【摘 要】 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既是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和教育觀與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毛澤東本人通過對古今中外一系列理論學說的學習與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成果。這一學說在理論方面的來源以三種學說為主: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理論、中國傳統教育思想和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在今天,探析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的理論來源,將有助于人們學習和領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把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推向前進。
【關鍵詞】 毛澤東 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學說 理論來源
作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毛澤東一貫重視黨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通過自己的革命實踐,創立了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任何經典學說的形成,都離不開對前人理論成果的借鑒。今天,面對新的歷史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中獲得啟發。因此,探析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的理論來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事業貢獻力量。
(一)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毛澤東在思想理論上的靈魂與核心,它的思想教育理論對于毛澤東青年觀、教育觀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馬克思自從1835撰寫其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就業時的考慮》以來,便通過研究“青年的本質”思考教育問題。馬克思認為,同其他社會群體和個人一樣,青年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但由于青年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相對于其他群體而言存在差異,再加上利益訴求上的特殊需要,使得他們形成了獨特的行事特點。因此,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們便把對于工人階級后代的思想教育,視為關系到無產階級前途和人類前途的決定性工作。馬克思曾經說過:“最先進的工人完全了解,他們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 列寧在1920年10月發表的《青年團的任務》中進一步強調了青年人對于革命的重要性,他認為“真正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任務正是要由青年來擔負”[2],不爭取青年的加入就不能建成共產主義。
馬克思主義者站在唯物史觀的角度,揭示了教育自身存在的社會性和階級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于“教育的性質”的論述,打破了此前西方思想家抽象強調教育倫理性、自然性的傳統思路,揭示了資產階級教育在“教育平等”名義背后所隱藏的不平等真相。《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唯恐失去的那種教育,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把人訓練成機器。”列寧通過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過程,進一步闡明了教育在階級社會中的政治屬性,他在1920年11月發表的《在全俄省、縣國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員會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講到:“一切資產階級國家的教育同政治機構的聯系都非常密切,雖然資產階級社會不肯直率地承認這一點。”[3] 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者并沒有絕對否定“社會對教育的作用”本身,而是要“使教育擺脫統治階級的影響”,從而實現真正的教育平等。
毛澤東終其一生都在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無論是在革命實踐中,還是在理論探索中,毛澤東都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當作行動的原則,因此,他同樣將思想政治教育視為關系到革命事業前途的重要工作。毛澤東在1941年就曾將思想教育工作定義為黨的“第一等的業務”, 而政治思想工作的本質,被毛澤東概括為四個字——爭取群眾,這充分體現的毛澤東思想政治教育學說鮮明的人民性,與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理論的階級立場是完全一致的。與此同時,毛澤東還把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學說運用到對青年的教育中。他一方面高度肯定了青年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先鋒作用。同時也要求廣大青年要克服各種錯誤思潮,用馬克思主義改造自己,積極投身到革命實踐當中,同人民群眾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
綜上可見,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和宗旨,使得黨在青年工作和教育工作中得到了正確思想的武裝,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建設打造出一支堅強可靠的青年后備力量。
(二)中國傳統教育思想
在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的理論來源當中,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作為我國數千年文明史的結晶之作,享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代表性學說,儒家學說對于毛澤東而言無疑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在教育問題上,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在《論語》當中一共講了64個“學”字,闡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主體內容。其中不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等著名論點。這些觀點對于毛澤東在教育問題上的理論與實踐帶來了啟發。毛澤東始終要求黨員干部不僅要做到“勤學”,而且要懂得學習的意義和樂趣,調動和培養群眾特別是廣大青年的學習積極性。他還多次引用過孔子等人的名言來論證自己在學習問題上的觀點。例如,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發表了《論新階段》的報告,指出‘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因此要通過不斷地學習進行自我提升,做到“對自己,‘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而這四個字最早可追溯至東漢時期的著名史學家班固的名著《漢書》,在其中《河間獻王德傳》一文中,班固高度評價了西漢宗室大臣和藏書家、河間獻王劉德在收集整理文化古籍方面的作風求真本、講實證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將其概括為“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6]。這些內容經過毛澤東本人的革命實踐,又表現為一種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使得中國共產黨人能夠真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做到一切從實際情況出發,在艱巨復雜的革命斗爭當中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
毛澤東在充分肯定并借鑒古代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同時,也一直在批判其中落后甚至腐朽的內容,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長期存在諸如“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等具有濃厚封建專制色彩的內容,這些觀點充斥著對于勞動人民的歧視,并逐漸被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成為了它們維護封建制度的愚民工具。對此,毛澤東曾多次幫助廣大黨員和革命群眾(青年人占其中很大比例)認清其謬誤之所在。例如,1939年4月24日,毛澤東在抗大生產運動初步總結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批評孔子“雖然也是圣人,但有一個缺點,就是不耕地。” 這充分說明,毛澤東對于傳統教育思想的局限性有著清醒認識。
綜上可見,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的創立過程中可謂貫穿始終。其精華得到了毛澤東的發揚,其糟粕則被毛澤東予以摒棄。
(三)近代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
1911年,黃興發動廣州起義后不久,剛剛18歲的毛澤東在東山小學堂的墻壁上貼出一篇文章,提出希望革命勝利后讓孫中山回國出任大總統,康有為做內閣總理,梁啟超做外交部長,這是毛澤東一生中首次公開提出自己的政見。這個故事也說明,近代以后出現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毛澤東產生了思想上的啟蒙作用。
在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當中,青年人被賦予了救亡圖存之重任。例如,梁啟超在他的散文《少年中國說》中提出了“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7] 的著名論斷,充分表達了近代中國的仁人志士們對于青年擔當救亡圖存重任的殷切期望。雖然目前并沒有關于毛澤東閱讀和評價《少年中國說》的文獻記錄,但是他在1919年發表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在觀點和氣勢上就頗有《少年中國說》的影子。1957年,在會見中國留蘇學生代表時,毛澤東也曾講到:“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由此可推論,毛澤東不僅閱讀過《少年中國說》一文,而且吸收了梁啟超等人關于“青年之重任”的基本觀點。
作為近代中國教育理論家的代表人物,嚴復的學說對于毛澤東教育思想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教育方面,嚴復最先提出了著名的“三民教育論”,即通過“鼓民力”、“開民智”和“新民德”三方面的教育,塑造出具有資產階級民主意識的 “資產階級新民”。同時,嚴復主張推行義務教育特別是實業教育,以取代過去的封建式教育。讓受教育者能夠做到“學以致用”,成為振興國家之棟梁。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開始接觸嚴復的著作,他在論述“國幾蹈于淪亡之慘境” 的原因時,將其歸之于“數千年來民智之黑暗” ,這與嚴復教育思想的觀點有著不謀而合之處。同時,毛澤東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對嚴復思想的精華內容進行改造。例如,他將嚴復所追求的“資產階級新民”升華為“‘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又將嚴復的“三民教育論”升華為“三育”(德育、智育、體育)方針,致力于讓受教育者特別是青年人“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8]
作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思想同樣影響著立志于“革命救國”的毛澤東。在教育問題上,孫中山提出了“先行先知”的概念,指出只有以“行”為基礎,才能達到“知”,因此在教育方法上要注重實踐,讓學生們觀察到“理至幽微,事至奧妙” [9]的事物本質。此外,孫中山還主張推行個性化的啟發式教育,讓學生能夠做到對所學知識“舉一反三”。他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他認為一個青年如果想要成為國之棟梁,關鍵在于能夠“在課堂之外,更需注重自修的功夫。” [10]孫中山關于改革教育方法的設想,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中得到了實踐的機會。例如,1941年,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延安干部學校的決定》,明確要求干部學校推行啟發的、實驗的教學方式,廢止強迫的、空洞的教學方式。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強調自學的重要意義。在1964年的春節座談會上,毛澤東提出,高等院校的教學要進行改革,變灌輸式教育為自學式教育。他還舉出了李時珍、高爾基等中外名人自學成才的例子,進一步證明了自學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通過這些故事,人們可以看出,毛澤東的教育思想特別是其中關于教學方法的觀念,與孫中山的主張存在著一脈相承的關系。
由上可見,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毛澤東的青年觀和教育觀塑造了雛形,并對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的成熟起到了促進作用。
結 語
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的形成,既來自他對于中外名家著作的博學,也離不開他在革命實踐當中的思考和行動,更融入了他對于青年一代殷切的期望。進入新時代,對偉人的思想成果追根溯源,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學習精神和崇高品質。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八個相統一”,其中便包括了“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 、“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 、“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 ,這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學習前人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又要將其緊密聯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因此,探析毛澤東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學說的理論來源,有助于我們加深理論修養、拓寬學習視野、改進教學方式、實現教學目的,從而做好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增瓦。
【注 釋】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2]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1,288.
[3] 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02.
[4] 論語·學而.
[5] 論語·為政.
[6] 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7]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五,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36.10,9.
[8] 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9] 孫中山:上李傅相書[N].萬國公報,1894.(69)(70).
[10] 孫中山全集,第10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298.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 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論語·陽貨篇
[6] 毛澤東年譜(一九四九——一九七六),第3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
[7] 王栻:嚴復集,第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 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
[9]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 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1).
[10] 李伏萍:論領導干部要加強學習[J].科技信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