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嬌嬌
摘 要: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迅速,為社會各界輸送了大量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了適應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要求,進一步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必須要配套做好教學改革,在全面提升教育質量、解決就業難題的基礎上,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產學融合教育模式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結合起來,為學生提高求職競爭力奠定基礎。分別從課程改革、校企合作等方面,就如何落實好產學融合教育模式展開簡要分析。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產學融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3-0145-02
引言
2017年5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對“產教融合”教育模式給予了肯定,并要求各教育部門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繼續推動產學融合教育模式深化開展。從學校角度來說,應當認識到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產學融合教育模式的開展也必須循序漸進。通過制訂教學計劃、調整課時安排、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多項措施,為產學融合工作的落實創造良好條件,進而實現職業院校綜合辦學實力的提升。
一、計算機類人才培養的現狀
1.課程安排不當,學生實踐時間有限。許多學校在實施計算機專業類人才教學時,主要圍繞著一個個的計算機應用知識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掌握計算機知識和技能。但是,單一教學很難表達所有的知識點,因此學生學習的計算機知識點非常有限,導致學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時,如果在教學中過度強調知識基礎性,就會導致教學理論占用的課時較多,導致學生的動手能力非常弱,產生一種高分低能的現象。因此,計算機專業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嚴重的平衡問題,形成了一個非常矛盾的現象:理論內容教學課時多,實踐操作課時少,就會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弱,實踐能力欠缺。
2.教材內容落后,教材實用性不強。計算機專業教師中,教師所用教材對教學內容產生了直接影響。如果教材質量差,內容滯后,即便是花費時間和精力教學,學生也很難將這些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因此,編寫一本計算機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教材或配套課件就成為了高效教學的基礎。目前,許多學校編著的計算機專業教材非常少,僅有的一些教材要么是偏重理論,比如純粹介紹理論知識的學術性書籍,要么是一些變相的計算機專業操作說明書,簡單地列舉了系統的操作實踐步驟,缺乏應有的理論知識深度和廣度。還有的則是教材內容更新頻率低,內容與當前計算機技術不配套,也會影響教材的實用性。
3.教師隊伍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許多學校的教師面臨的現狀如下:計算機教師普遍缺乏政企單位、IT行業的從業背景,沒有實際的項目開發經驗;即使某幾位教師擁有一定的開發經驗,但是計算機專業技術和理論發展迅速,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因此與計算機程序設計、Office辦公等新技術存在一定的脫節。另外,許多政企單位的兼職教師雖然擁有較多的項目經驗,但是缺乏授課經驗,講課過程中無法將自己擁有的開發經驗、掌握的先進技術傾囊傳授。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師資資源的影響,培養出的學生與政企單位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
4.學生很少接觸企業的開發項目。對于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來說,即便是熟練掌握了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在獨立參加一些科研項目,或是今后進入企業后,仍然會出現束手無策的情況。這是因為教材內容側重于理論,而企業工作所用的知識、技能,則更加注重實踐。在計算機專業教學中,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一些企業提供的獨立的開發項目,專業技能得不到鍛煉。雖然有部分教師自己也會申請一些課題項目,帶著學生參與項目的開發工作,但是多數情況下,學生只是負責其中最基礎的部分,這樣也無法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二、產學融合教學的基本原則
1.調整結構,服務需求。職業院校實施“產學融合”教育模式,其目的是提升辦學質量,從而向社會輸送更多高素質的技能應用型人才?;谶@一目標,學校方面在進行教學模式調整時,也必須始終堅持“服務學生”這一出發點,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訴求和專業發展。例如,專業教師除了要做好本職教學工作外,還要關注計算機行業的前沿發展動態,以及企業用人需求的變化等。進而以此為參照,不斷地優化教育資源的布局,為產學融合教學模式的推進和落實奠定扎實的基礎。
2.校企協同,合作育人。職業院校計算機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需要提供大量的實訓資源,包括計算機設備、機房等。近年來,職業院校生源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在實訓基地和教學設施方面的投入力度卻并沒有相應跟進。這就導致教學資源不夠分配,必然會影響到計算機專業教學工作的開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學校聯合周邊一些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企業為學校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既可以鍛煉自己的專業能力,又給企業創造了價值,達到了一種“雙贏”。這種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也逐漸得到了企業、學校的共同認可。
3.多方合力,共同推進。產學融合教學模式的實施,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提供支持。除了上文中提高的學校、企業外,像地方政府、社會組織也應當參與進來。以地方政府為例,近年來,職業院校、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逐漸成為一種熱點社會現象,如何解決“就業難”這一社會現象,關乎政府公信力和服務能力。政府方面應當出臺文件,使校企協同、產學融合變得更加緊密。同時,社會組織也要發揮監督作用,切實保障實習學生的權益,避免出現克扣實習工資、故意加班等問題的出現,使產學融合教育模式健康發展。
三、計算機專業產學融合教育模式的實施策略
1.加強頂層設計,推動課程設置改革。學校推動教學改革,引進產學融合教育模式,是一項重大工程,需要多方合力,制訂計劃,確保改革工作按部就班的開展。首先,學校領導班子要做好頂層設計,協調校內資源,為教學改革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要成立教學改革專項小組,負責做好調研工作、制訂改革計劃和監督改革工作落實等。其次,要同步進行課程改革,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采用更加靈活的課程設計方式。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對于一年級的學生,考慮到他們基礎薄弱,應當以理論學習為主;而對于二、三年級的學生,則要減少理論教學時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參加實訓。
2.開展校企合作,推動“產學融合”縱深發展。校企合作可以進一步深化產學融合的教育成果,是現階段職業院校開展專業課程教學的一種常用方式。例如,學校計算機學院與軟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由企業出資,在校內新建一處項目研發實驗室,實驗室內一些教學設備由企業提供。計算機學院的領導,與企業方面協商,簽訂協議,由學校參與企業部分項目的研發或生產工作。然后將該任務下發給導師和學生,在導師的帶領下,學生有機會參與到項目中,并真正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成就感,激發了專業學習興趣。此外,在高質量完成企業項目后,學校方面還能獲得一筆資金,可以用于獎勵學生,或是改善教學條件。
3.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產學融合教育模式的開展,對于實訓場地有嚴格的要求。如果學校方面不能提供基礎設施完備的實訓場地,一方面是導致教學、研發、生產等工作的開展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學校還要重視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致力于為本校計算機專業學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學習環境。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學校方面可以聘請企業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進行參觀、指導,對建設工作提出一些意見,包括基礎設施的布置、管理規范的制定等等。要盡量使校外實訓基地向企業標準靠攏,這樣也能夠讓學生提前感受企業工作氛圍,對今后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順利過渡,也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采取上述措施,真正把校外實訓基地轉變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試煉場”,培養出一批符合企業用人需求的高素質、復合型計算機類人才。
4.重視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整體教學水平。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是決定產學融合教育模式實施成果的一種關鍵性因素。現階段職業院校計算機教師雖然整體數量較多,滿足教學需求,但是“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偏低,學校方面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視,并為教師培訓工作的開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例如,每年為青年教師提供進修機會,鼓勵教師考取職稱。同時,要通過“雙向機制”增加雙師型教師比例。一種情況是計算機專業的在職教師,每年要拿出1—2個月的時間,到企業參加生產和研發工作,了解計算機專業的前沿動態,為今后教學積累素材;另一種情況是聘請技術工人到學校開展講座,與教師進行交流,共同提高。只有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提上去,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學習,幫助學生在求職競爭中提高綜合實力。
5.加強制度保障,切實維護學生權益。以往也有很多職業院校嘗試運用產學融合教育模式,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管理不當,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后,由于脫離了學校的管理,因為不遵守企業嚴格的規定而受到處分;還有的企業讓學生加班,或是只讓學生做一些沒有技術含量的工作,這些都不符合校企合作辦學的規定,也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利益。因此,為了充分發揮產學融合教學的優勢,就需要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管理制度,明確雙方在學生管理方面的權利與義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訓環境。這樣一來,學生也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實訓中,真正從中學到知識,提高技能。
結語
產學融合是現階段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一種基本模式,它的應用優勢在于整合了學校和企業的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便利。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訓練后,對于專業技能的應用更加熟練,在畢業求職過程中也更容易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順利解決了個人的就業問題,也間接地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因此,學校探究基于人才培養的產學融合教育模式,也成為現階段提高整體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 ?謝志偉,陳齊.《高職院校軟件技術專業“產學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應用研究》教學改革項目總結[J].電子制作,2014,(5X):118.
[2] ?沈顯慶,王蘊恒,寇曉靜.基于產學融合及項目驅動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8,(30):150-151.
[3] ?劉小洋,黃賢英,劉超,等.融合協同創新項目驅動計算機卓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亞太教育,2016,(26):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