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桂珍 翟博文 涂圣文
摘要: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的體現。2006年,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由于缺乏相應的苗族吊腳樓設計與營造方面的教材和課程,導致其文化、技藝傳承以及工匠人才培養受阻。文章以斯基貝爾克提出的情境分析模式,按照分析情境、擬定目標、構建課程方案、實施和評價與改進的校本課程開發流程,并借鑒M中職學校在校本課程開發的經驗,研究、開發“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在M中職學校試點應用的基礎上,對該校本課程進行優化。實踐表明:校本課程的開發對苗族吊腳樓的傳承和M職校的招生、就業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技藝傳承;苗族吊腳樓;校本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9)01-0021-04
一、研究背景
隨著“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職業院校作為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載體的作用愈發受到各界學者的關注。為適應發展民族傳統文化產業的要求,促進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調整,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教育部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2010年修訂)》,新增了“民族織繡”“民族美術”“民族工藝品制作”等專業,培養了一大批文化傳承者。2014年,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三部委出臺的《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提出“相關職業院校要按照生源特點,貼近民族特色產業、文化產業崗位實際工作過程,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推進職業院校民族文化相關專業課程改革。”2017年,貴州省政府辦公廳下發《關于促進建筑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2018年至2020年,貴州省將培養2萬余名傳統建筑工匠”。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作為民族傳統工藝的一種,已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因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通常采取師帶徒“手口心傳”的傳承方式進行傳授,正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1],學校作為知識交流與傳遞的場所,應該充分發揮其傳承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的作用。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重視學生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倡導“教學做”合一的培養模式,在承擔傳統建筑工藝的傳承教育中具有優勢。M中職學校充分挖掘貴州地域性、歷史性、民族性的建筑特質,開發利用原生態古建筑群資源,探索職業教育與民族文化、職業教育與生態旅游有機結合的新型之路,意在培養儲備一批適應地方經濟發展所需要的特色建筑、古建筑傳統民居營造、修繕等專業技術人才。在“魯班文化研討會”上,華南理工大學的鄭力鵬教授也提出“以職業教育推動傳統建筑工藝傳承”的觀點[2]。可見,“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的開發符合社會經濟形態和建筑產業結構發展的需要。
二、中職“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
“校本課程開發”一詞有兩種理解:一是“校本課程的開發”,二是“校本的課程開發”。前者是將校本課程看做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的獨立板塊。是大眾理解中的三級課程之一。后者是針對開發主體而言的,著重強調學校在課程開發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決策權[3]。本研究借用第二種解釋,即本研究所指的校本課程開發是指中職學校基于自身實際情況,以利于學生發展為目的的民族文化類課程開發的動態實踐過程。
從理論上進行劃分,校本課程開發設計常用的的四種模式分別為目標模式、過程模式、實踐模式和情境模式。目標模式被稱為課程開發的經典模式。它是圍繞課程目標的確定、實施和評價而進行的課程開發模式,只有確定了目標,才能選擇學習內容和組織學習,從而評價目標的實現程度。目標模式有利于突顯學校的特色和辦學優勢,但過于強調目標的重要性,造成人們對知識本質的誤解,也影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過程模式也稱動態模式,是由英國著名課程理論專家斯滕豪斯確立的。斯滕豪斯主張課程開發過程是一個確定目標、選擇內容、組織方法和評價4個步驟相互影響、不斷修正的過程。相較于目標模式,過程模式更加靈活,它不必拘泥于只能從確定目標開始進行直線式課程開發,而是可以從4個步驟中的任何一個步驟開始著手進行課程開發。它的局限性在于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和方向性[4]。實踐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施瓦布。施瓦布是美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新課程運動的領導者之一,他認為泰勒提出的目標模式是以課堂為中心的,而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他提倡學生是"實踐性課程"的中心;課程開發過程中應多聽取參與者的不同意見,求同存異,而不是試圖達成一致意見。情境模式是由英國教育學家斯基爾貝克提出來的,它吸取了目標模式、過程模式、實踐模式的合理成分,是一種比較靈活、全面、適應性強的模式,也是校本課程開發比較常用的模式。因此在本文中,筆者將采取斯基爾貝克的情境模式。
三、以技藝傳承為導向開發中職“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
中職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由以下步驟組成,如圖1所示。
(一)情境分析
為了解學生學習苗族吊腳樓營造工藝的態度,筆者對貴州M中職學校工程造價專業2017級和2018級四個班240名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收回203份,回收率為85%,有效率100%。調查顯示,在203份有效問卷調查中,對苗族吊腳樓營造工藝感興趣的學生占比52%,其中7人對苗族吊腳樓營造工藝非常感興趣。(見圖2)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門適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校本課程,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專業課的興趣,也能提高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二)課程目標
通過調查分析,確定課程目標。中職教育主要是培養適應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所以“以促進就業為導向,能力為本位”的“苗族吊腳樓建筑”課程目標,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密切結合古建筑市場工作崗位需要,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課程方案設計
1.課程結構
“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三大板塊:認識苗族吊腳樓、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吊腳樓營造相關文化習俗。
(1)“認識苗族吊腳樓”部分。介紹苗族吊腳樓歷史、現今分布領域、建筑特點(與土家族、侗族等其他族群吊腳樓對比)、建筑結構、裝飾裝修等內容,占總課程的30%。通過全面介紹苗族吊腳樓的基本情況,讓學生對苗族吊腳樓整體上有感性認識,強化學生對家鄉民族建筑的認同感。
(2)“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部分。這部分是校本課程的重點,占比50%。通過理論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對課程產生了興趣。這部分內容通過材料工具的選擇、營造工藝流程的講解、搭建技巧的指導,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其興趣。
(3)“苗族吊腳樓營造相關文化習俗”部分。苗族吊腳樓及其營造過程是苗族民俗文化的集中體現,了解苗族吊腳樓營造各環節民俗活動是深刻理解苗族文化價值必不可少的內容。苗族吊腳樓營造相關文化習俗內容主要包括在選址、備料、發墨、立房、立大門、落成等營造全過程中的祭祀和祈愿活動。
2.課程內容
“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由8次課外加1次實操考試課組成,基本每次課一個章節,每課教學2個課時。授課計劃見表1。
3.課程實施
在整個“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苗族吊腳樓營造技藝的學習興趣。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一是演示教學法。演示教學法是指教師采用實物、模型、標本、儀器進行示范性操作或者示范性實驗的一種教學手段,或者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如圖片演示、電化演示等,將所教內容的形態、結構、特點和發展變化等展示出來。這種方法的最大特點是形象直觀,與講解式相比更有說服力,可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使用多媒體設備將苗寨和吊腳樓內部結構圖片進行展示,還可以利用吊腳樓實體模型進行講解各構件名稱及其連接方式。二是練習教學法。練習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反復練習,達到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方法。在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示范操作下,自己動手進行彈墨線、鋸木材、鑿卯眼、搭建房架等操作,自然地完成了知識的內化。
(四)課程評價
本課程的評價包括學校評價與企業評價兩部分。學校評價占比40%,包括對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進行評價。教師傳授的內容是否通俗易懂?是否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完成的作品質量如何?這些都是評價的主要內容。企業評價占比60%,將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操作水平的熟練程度等作為考評依據。評價結果再反饋給學校課研組,促進校本課程內容更加科學合理,符合企業需求。
(五)課程反饋
中職“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的開發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傳統建筑工藝的興趣,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還可以豐富和發展學校特色辦學思想,學生、學校及上級單位都反響不錯,可為推行民族建筑文化引入中職校本課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當然,該課程也有不足之處,如還可以增加苗族吊腳樓建筑計價方面的內容等。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辦學特色和辦學水平的體現。實踐表明,“苗族吊腳樓建筑”校本課程的開發對苗族吊腳樓的傳承和M職校的招生、就業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可見,民族建筑資源融入職業教育體系是民族建筑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需要,這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周真剛.文化遺產法視角下的黔東南苗族吊腳樓保護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2,33(6):40-45.
[2]范霄鵬,楊慧媛.建筑學教育體系建構與傳統建筑文化發展分析[J].中國勘察設計,2014(10):67-69.
[3]吳剛平.校本課程開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王玲.校本課程開發基本模式[EB/OL].(2016-02-25).https://wk.baidu.com/view/9d79c5ea10661ed9ac51f3
31?sxts=1546837887207&fromShare;=1/.
(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