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作林 周莉艷
摘 要:作為“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的梁平木版年畫,從誕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梁平木版年畫作為民間藝術的表現形式,起源于重慶山區,并經過人民群眾的不斷傳承與創新,在中國民間年畫的文化中具有鮮明的特色,以其獨特的粗獷、野俗、渾厚凝重風格,展現出重慶山區農民淳樸敦厚的氣質形象。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與發展。
關鍵詞:梁平木版年畫;非物質文化遺產;風格;傳承;發展
梁平木版年畫自誕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這300多年間,梁平木版年畫隨著社會的進步不斷發展、傳承,但經歷衰敗與市場經濟的沖擊后,梁平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舉步維艱。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后,人民和政府越來越注意對它的保護,也采用了多種方式來維護梁平木版年畫的傳承與發展之路。
1 梁平木版年畫的起源與發展
梁平木版年畫舊時稱屏錦門神,起源于明代時期,起源地屏錦于康熙11年間更名為興屏市,并且在這段時間商業得到了巨大發展,鋪房林立,整體呈東高西低之勢,依山近水猶如行船,更有百里竹海、明月湖等著名風景區。除商業繁榮、風景優美外,當地民風淳樸,人杰地靈,物產豐富,是一個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村鎮,其豐厚的自然文化底蘊是梁平木版年畫發展的沃土。除此之外,梁平地區在幾千年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逐漸吸收融合了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及中原文化,更是對年畫的繪畫題材與風格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明代時期,重慶市梁平區屏錦鎮出現最初印刷紅紙的刷房,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婚喪嫁娶風俗需求,刷房會在紅紙上用墨印制簡單的神靈圖案,這就是梁平木版年畫最初的表現形式。在清代康熙、雍正時期,梁平木版年畫開始進入發達階段。據梁平當地的年畫手藝人回憶,最早把梁平木版年畫進行銷售的是一家由張裕華的先祖創辦的“元興號”。[1]除在本地銷售外,木版年畫更是早在康熙年間就已遠銷沙市、宜昌、武漢、漢中、貴陽等地,受眾廣泛,頗受人民群眾喜愛。在清乾隆時期,年畫業成立“梅葛會”,修建“梅葛廟”,這更是為梁平木版年畫的長遠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梁平木版年畫更是走上了世界舞臺,被蘇聯、美國、法國等各國博物館收藏。但隨著歷史變革,在經歷了“四清”“文革”等多次運動后,梁平木版年畫這一獨特而鮮明的民間藝術幾近滅絕。在文化政策得到調整后,梁平木版年畫才得以重新煥發生機,作為民間藝術遺產被逐步保護起來,并于2006年5月20日正式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 梁平木版年畫的制作與風格
梁平木版年畫分為水貨、托貨、清章、花箋四大類,主要采用的是梁平本地百里槽生產的白夾竹手工紙,經過蒸制、刷礬、刷膠等多重工序,紙張更加堅韌,并輔以多種礦植物染料著色。在刻板方面,刻板師用的是梨木板和打磨細膩的糯米漿,等糯米漿在梨木板上冷卻凝固后,將繪畫稿紙的圖樣雕刻上去,組成年畫的套版。印至紙張上后,由畫工進行著色,完成年畫制作。
在處理手法上,梁平木版年畫也與其他年畫制作工藝不同,沒有大面積彩繪,而是以木版套印為主,只在局部描彩,[2]而且畫師在畫人物底稿時,會將人物眼瞳距縮短。這樣的改變會使人物看上去炯炯有神,能強化人物的威武形象,也與年畫的寓意所求相符合。在線稿與著色方面,會在面部繪上大面積的黑色塊,并在面部邊緣勾勒平行墨線,增強了人物面部的立體感,還會在面頰處抹上兩道紅印,使得面部與軀體的對比更加鮮明,令人嘆為觀止。
3 梁平木版年畫的困境
“如同所有民間藝術一樣,梁平年畫從萌芽到發展,再到鼎盛,總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在梁平木版年畫的黃金時代過后,也開始慢慢面臨蕭條。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硝煙四起,在人民食不飽腹的狀態下,年畫的銷售也迎來了斷崖式下跌。到后來的解放戰爭時期,傳統木版年畫行業因為現代印刷工藝的沖擊,更是搖搖欲墜,各大作坊相繼停產。再到“四清”及“文革”時期,木版年畫行業更是遭到了滅頂之災,大多數的木版畫板被焚毀,最后留存下來的梁平木板年畫畫板僅有數塊。20世紀90年代初期,國家開始重視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著手保護老一輩流傳下來的精神遺產,梁平地區的年畫藝人開始恢復梁平木版年畫的工作,但由于材料、傳統工具和傳統技術的缺乏,恢復工作進程緩慢。而在年畫恢復工作并不順利的時期,市場經濟的沖擊,社會結構的變更,外國文化的侵襲,受眾群體的縮小,更使得梁平木版年畫缺少了傳承與創新的動力。除此之外,現代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欣賞水平也發生了改變,不再滿足于傳統印刷工藝展現的單調色彩,擁有傳統工藝技術的藝人不得不另謀他路。人才的流失、市場的縮減、成本的提高,使梁平木版年畫的傳承更加艱辛。
4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梁平木板年畫
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歷史進程中,由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和智慧組成的精神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種多樣的形式,但無論形式如何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與社會發展、變革息息相關,與人民群眾共同進步。只有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財富才能促進人民的創新、創造,而這種精神財富也在這一進程中被人民更加接受與認同。由于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文化也同樣開始產生交融,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注重本民族獨特傳統文化與獨特精神財富的保護、繼承與發展。
梁平木版年畫植根于重慶山區,是山區人民在一代代的生產和活動中創造而來的,凝聚了山區人民的智慧與汗水,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氣息。而作為民族文化重要載體的梁平木版年畫,在前期戰亂和后期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面臨巨大的困境。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世界的發展,而作為世代精神財富載體的民間工藝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其中就有梁平木版年畫。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5 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梁平木板年畫的傳承與發展
梁平木版年畫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后,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木版年畫最重要的傳承途徑就是傳承人,無論是何文化,只有繼承了之后才能更好地發展。“根據梁平木版年畫實際特點,傳承人包括當地年畫藝人,也包括具備研究性的專業人才,還有當地政府的群體保護行為,形式多樣。”當下,懂得梁平木版年畫的傳承人已經逐步走入老年,迫切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只有掌握了年畫制作的傳統手工藝,年畫行業才能得以延續。因此,梁平縣政府也積極宣傳,招募年輕血液加入年畫制作行業中,爭取使這一傳統手工藝不斷根。除傳承人外,梁平縣文化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開始收集木版年畫的畫板和作品,收集年畫畫板不僅對畫板進行更好的收藏保護,還能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到傳統工藝的制作手法,也正因為收集工作的進行,梁平木版年畫的畫板才得到有效傳承。2007年,為了木版年畫的傳承,梁平縣政府成立了年畫資料室,整理、修復收集到的年畫。與此同時,梁平縣文化局也組織了專業人員對木版年畫進行細致的研究,并發表論文與書刊,奠定了梁平木版年畫的發展基礎。2008年5月,重慶大學籌建了以梁平木版年畫為主要研究內容的民間藝術研究中心,在濃厚的學術氛圍下,研究人員將調查研究與梁平木版年畫的特色結合起來,為梁平木版年畫的創新與發展帶來了新的思路。除了在工藝和學術方面大力保護之外,梁平木版年畫要想經久不衰,就必須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可,近幾年,梁平縣政府在這方面做了諸多努力,多次舉辦梁平木板年畫和非遺文獻展覽,將年畫推向大眾。
6 結語
梁平木版年畫作為重慶人民世代勞動與智慧的結晶,代表著勞動人命樸實無華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華民族文化獨特性的重要展示。在經歷了萌芽、發展、繁榮及衰敗后,為了梁平木版年畫能夠得以長遠發展,我們必須重視對它的保護。而在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梁平木版年畫也重新煥發生機,被廣大人民群眾重新重視與接受。為了木版年畫的傳承,需要重建老的年畫作坊,保護傳統手藝傳承人,以更好地傳承傳統手工藝。年畫產業不僅應該注重傳承,更應該注重發展,應與實際文化創作相結合,在文化創作中吸納梁平年畫的精髓,將年畫的優勢與現代文藝創作性相融合,實現創新;除了推出創新新品,還需要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打開市場,為年畫的長遠生存尋求途徑。
參考文獻:
[1] 秦臻.梁平年畫的發展和保護[J].四川文物,2010(5).
[2] 葉蘇漫.梁平年畫的保護與發展[J].文藝評論,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