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8年對于影視行業從業人員來說是“難熬”的一年。資本浪潮的退去,高壓內容的監管、政策的不斷加碼,一系列的變化讓內陸地區影視上市公司虧損總額高達數百億元,整個市場遭遇“寒冬”。
關鍵詞:資本“寒冬”;電影企業;應對策略
1 陷入資本“寒冬”
2011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利好政策,從此拉開了影視行業投資熱潮;2014年是影視行業投融資的爆發期,大量的資本涌入業內,影視公司上市量猛增;2016年,“互聯網+”的概念提出,促使影視行業、互聯網行業以及投融資行業緊密融合在一起。
2018年6月,隨著影視行業被曝出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多家影視公司被查出為避稅而注冊在霍爾果斯,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以及多屏時代的到來,其他娛樂方式分流搶占市場份額,使行業熱錢紛紛逃離,電影公司在資本市場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2 資本“寒冬”的影響
行業亂象導致“寒冬”來臨,但其實是電影行業在經歷了野蠻生長時期之后邁向新階段的蛻變陣痛。資本的退去為制片方、電影人帶來了雙重影響:行業寒冬導致項目融資困難;但為重視內容創作、真正熱愛電影藝術的匠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遇。待泡沫退去,市場重新洗牌,電影行業將會迎來新的“春天”。
熱錢退出,融資困難,各大公司以往囤壓的超級IP(知識產權)受影響,項目放緩。自2015年開始,IP改編勢頭崛起,根據天下霸唱小說《鬼吹燈》系列改編的電影、網劇、電視劇等均獲得了良好的收益;2016年熱錢涌入行業,IP被過度神化,版權費水漲船高,大量制作公司開始花重金儲存IP。曾經一段高峰時期,很多公司為了迅速實現收益,買一部小說的IP只為其作品名字在網絡上有較高的熱度,根本無暇顧及小說的文學性、思想性及其傳播的社會意義。目前,“IP神話”褪色,業內相關人員應作出調整與反思。
熱錢退出,內容創作回歸理性,為扎實創作作品的匠人提供了機遇。近年來,觀眾對好內容的欣賞力與鑒別力逐漸提高,在觀眾逐漸成熟的情況下,真正的誠意之作將會被留下。提升作品的質量,進行深度市場調研,抓住觀眾需求,講好故事,和觀眾形成共同的價值觀,達到在情感上的互助、共鳴,不僅會呈現出良好的市場表現,還有可能打造出爆款。
3 電影企業的應對策略
3.1 深耕內容,提升品質
電影產業在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大量資本的涌入,催生了一些無暇考慮內容品質,一味地為了實現快速收益而制作出的“快餐式”的電影產品。
電影屬于精神產品,肩負著傳播教育功能、社會功能與政治功能的重大責任,所以,在題材方面不可天馬行空或是按照個人喜好來挑選,而是要綜合評估該作品是否具有較高的社會意義、教育意義、文學藝術性以及政治思想性,要弘揚美好的品德和精神,讓觀眾在觀看之后得到心靈的凈化或激勵,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從市場角度來看,2018—2019年是電影市場靠口碑完勝流量創造高票房的一個轉折點。例如,2018年改編自陸勇真實故事的電影《我不是藥神》,通過一個不法藥商的經歷轉變,重點關注了社會現實,其作品內涵深刻、富有思想性,直擊心靈,引發大眾共鳴。該作品不僅在豆瓣平臺上評分高達9.6分,而且還引爆內地電影市場,收獲了31億元高票房。再如,香港影片《無雙》,講述了犯罪天才“畫家”與造假天才李問雙劍合璧,聯手造出超級偽鈔的故事,該作品內容扎實、制作精良且演技過硬,整部電影都體現出了工匠精神,最終獲得12.7億元的票房。從這些影片的市場反應來看,表現出了電影產品整體質量的重要性。
因此,“寒冬”的到來,制片公司不應再去追求“流量明星效應”“超強人氣IP”等,而是要將目光放在好內容、好故事上,相比風險愈來愈高的“大制作”,以工匠精神打造的“小而美”精品更容易獲得大的發展空間。也只有具有工匠精神潛心打磨內容的公司,才能在行業內占有一席之地。
3.2 嚴格執行電影市場規范的相關政策
文化市場在通過政府規范引導、各方協同治理以及行業的自律后,明顯地改善了環境的浮躁之風。黨的十九大提出堅定“文化自信”,這使電影產品要承載更多的社會功能,同時也為未來電影產品的發展指出了方向。創作上,應該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多表現中國人民向上奮發圖強的精神,賦予電影產品更深、更廣的傳播價值。2017年,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電視制片委員會等行業協會曾聯合發布了《關于電視劇網絡劇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見》,其中就有提到“各會員單位及影視制作機構要把演員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圍內,全部演員的總片酬不得超過制作總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員不超過總片酬的70%,其他演員不低于總片酬的30%”。遏制天價片酬政策的推出,有效遏制了明星片酬過高的現象。此外,加強稅收管理政策。針對“陰陽合同”這一現象,國家稅務總局開展了規范影視行業稅收秩序的工作。對自糾自查并到主管稅務機關補繳稅款的從業人員免于行政處罰,不與罰款;對于個別拒不糾正的影視從業人員開展重點檢查,并進行嚴肅處理。行業的稅收問題已經侵害到產業的健康,更是人民群眾較為關注的問題,因此,稅收政策的實施刻不容緩。
根據以上推行的種種政策,行業從業人員應該做的是嚴格執行政府所規范的相關政策,加強自身的自律行為;為觀眾提供有深度的精神產品;為行業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發展環境。
3.3 打造企業的品牌化戰略
面對當下的環境,電影企業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市場定位,弄明白自己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核心的電影產品有哪些、目標觀眾是誰,能為他們提供什么樣的產品與服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和同類型的企業相比之下具有哪些優勢。明確了市場定位之后,再去進行具體的戰略實施會較為穩妥。其次,電影市場資源的整合對于企業的發展尤為重要。一是對導演、編劇、攝影師、化妝師等拍攝主創人員的資源整合,使資源重復利用保證質量的同時降低風險;二是連續出品制作同一類型的風格影片,逐漸形成企業統一風格,加深觀眾對該企業的印象,樹立品牌形象,得到市場認同;三是與知名編劇、導演、演員簽約或對其工作室進行投資,將這些成熟的知名品牌與企業建立起一個“捆綁式”的關系,從而擴大企業的品牌效應。再者,企業若想保持生機,還需根據市場需求,不斷簽約新藝人,發掘具有潛力的導演、編劇等核心資源。最后,加強中外合拍片業務合作,提高企業品牌影響力。從合拍片的作品表現來看,內地與香港的合拍仍是業務主流,中美合拍的作品也逐漸得到市場的認可。2018年中美合拍的影片《巨齒鯊》市場表現非常不錯,全球票房超過5億美元,成為中外合拍片的范本。相比合拍片《環太平洋2》和《金蟬脫殼2》來看,影片《巨齒鯊》在內容方面較為用心,它找到了全人類共同的情感與主題,用共通性的故事去感染全球的觀眾,所以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可見,明確的市場定位、有效的資源整合、國際業務的開拓對電影企業品牌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3.4 加強系統的電影工業化制片流程
在項目融資困難的情況下,從業人員逐漸意識到影片制作流程的標準化和制作匠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對如何有效地利用資金,以最少的成本呈現出高質量產品的問題上。
電影產品雖具有其特殊性,但作為產品本身來說,應該有標準化的生產流程。我們可以看到電影產品的生產可以從項目策劃階段、融資階段、前期籌備、中期拍攝、后期制作、宣發工作以及最后的資金回籠階段等,每個環節都緊密相連,應將各個環節視作一個整體來運營管理。
而在我國電影的制作環節中,因演員檔期調整,劇本修改、拍攝環境等因素,經常出現超時超支的現象,為其原定上映的時間埋下隱患。而國內電影從業人員需要思考的是,要如何選演員、如何有效組織成員高效拍攝,如何選劇本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因此,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勢在必行。
面對2018—2019年行業的調整期,揭示了舊的病癥,卻也昭示著新的契機。影視行業必會放慢增速,使行業回歸理性發展,進入“內容為王”的精耕細作時代??傊?,相信經過資本“寒冬”的歷練,2020年的中國電影將會有所收獲,今后的發展之路將會走得更加穩健。
參考文獻:
[1] 何齡修.讀南明史[J].中國史研究,1998(3):167-173.
[2] 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 2019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R]. 2019.
[3] 鞏繼程.影視制片項目管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姜禹西(1991—),女,吉林長春人,本科,研究方向:制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