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春光 吉利利
摘 要:孩子的成長需要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生動的環境教育,農村先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正好為中小學生提供了自然學習的場所,當孩子投入到自然環境中時,在適應與感知自然的同時,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本文從孩子的實際出發,以鄉土風情為背景,以中小學生的體驗活動為主線,指出鄉村自然教育中心建設的構成要素要從場地規劃、主題課程設計、授課方式、后勤服務幾個方面著手設計,提出鄉村自然教育中心建設的不足及改進方案。
關鍵詞:自然教育;鄉村建設;中小學生;學習;活動
現在的中小學生面對電子產品如電腦、電視、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對感官有強烈的刺激和轟炸,學校教育盲目追求分數和技能培養,導致更多的中小學生沒有時間去動物園、植物園等戶外活動空間看花草、聽鳥語。“自然缺失”現象使中小學生面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問題,而自然教育可以拉近中小學生與自然的距離,控制“自然缺失”帶來的不良影響。
課堂的教育既是最細心的,也是枯燥的,而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是教育人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之一。環境是中小學發展的資源,中小學生通過與環境的交互,能獲得良好的發展。
1 鄉村自然教育中心建設的意義
自然教育中心實踐平臺的建設帶動農業與自然教育之間結合發展,促使農業農村快速轉型,可以使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形成良性循環。在我國鄉村建設中,關于自然教育中心的設計建設和理論層面的研究,雖然現階段還有很多不足,但隨著人們意識的增強和國家教育部門的重視,會越來越完善。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設不僅可以促進對鄉村生態和自然環境資源的維護,還可以使當地村民重塑對鄉村價值的認知,保留和傳承鄉村的歷史和鄉土文化。
2 鄉村自然教育中心建設的策略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開展自然教育中心活動必備的四要素是場地、主題、授課、餐飲。
2.1 場地設計的方法
(1)適當開發。在我國,基本上大多數城市親子家庭都會開展休閑活動,此外,近幾年相關教育部門也將中小學生的戶外活動和自然教育作為重點,發出了文件支持研學旅行。由此可見,無論是旅游規劃方面,還是教育方面,都開始重視中小學生的戶外活動和自然教育。
優良的鄉村自然環境,為自然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鄉村環境能給中小學生展示有趣生動的學習內容和道具,其中有田地、池塘、樹林等自然的鄉村環境,這些極為常見的場所為培養兒童認知自然、團結協作提供了有利資源與便利條件。
首先,在規劃建設中,鄉村的田園風光、民俗風情以及鄉村生產生活等優質的自然條件和人文生態條件,都是不用充分開發,就可以開展有鄉土文化教育意義的自然教育課程活動。通過開展自然教育,可以促進一列相關產業快速發展,依據不同的地方特色可以規劃為山林風光、文化體驗等區域,開展自然教育實踐并設立生態農業示范、自然教育等項目。
其次,在鄉村整體規劃和建設中,應融入自然教育基地的相關設施,采用綠色環保的方式,本地有什么樣的資源就利用什么樣的資源,盡量就地取材,才能展現當地的環境特色與自然風光,這樣做可以節約資源。自然教育中心在正常的運營中,要注重不破壞環境,作為一種展示途徑,展示鄉村鄉土的自然資源,這樣可以增強當地村民對土地的認同感,進而推動鄉村發展。
(2)關注“小細節”。農村可利用的材料應有盡有,將其匯集起來、加工制作,就是用之不盡的學具玩具,在景觀設計中利用創意小景觀來吸引游覽者的眼球,結合娛樂裝置和地域特色打造可觀、可用、可學的景觀設施。如使用木棍和石子搭建帳篷,野草和果殼可以制作玩具,學生使用自己制作的玩具,在參與游戲時積極性就會特別高,還培養了想象力與創造力、鍛煉了合作能力。
(3)使藝術多元化。用自然元素創作,開發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建造生態小場景,培養情景會話和編故事的能力。
2.2 定位適合場地發展的主題
確定不同的主題,滿足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學習和玩耍的需要,不同地區的鄉村蘊含的教育資源都不盡相同,應根據當地的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資源,建立不同主題的自然教育中心,使孩子感受不同方式的自然教育。
現在的鄉村自然教育并沒有實質性地開設系統的自然教育課程,人們的意識在增強,國家教育部門也開始注重中小學生教育改革,提倡把課堂放到戶外,在玩中學,在旅行中學習,與此同時一些具有自然環境資源的機構如動植物園、自然保護區、農場都在開展以體驗為主的自然教育。一些民營機構也參與進來,給學習者提供學習和體驗的課程,并會在假期開展夏令營或自然學校項目。
(1)強調參與性親身體驗。在現代城市中,在高樓林立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在學校被學習任務纏身,在家電子產品不離手,已經很少能與大自然有接觸了,自然缺失癥越來越嚴重,使得人們特別是孩子們,到自然環境中的活動、與動植物的“交流”越來越少。自然教育不是單純在課堂上灌輸理論知識,其重點是參與引導,協助孩子體驗真實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在鄉村規劃建設的背景下,自然教育中心利用鄉村特有的自然資源,開設地域特色和自然風光相關主題的活動,如開展自然體驗主題的拔草、掰玉米、捉昆蟲活動,以生活方式為主題的養雞、做飯活動,引導小學生在活動或學習的同時,體驗鄉村的生活,學習鄉村農耕和傳統食物制作,在學習和體驗過程中,不僅領略了自然風光,還感知了食物的來之不易,培養對土地的情感。
(2)體現對環境的保護。自然教育中心在設置課程的時候,不但要使鄉村的歷史人文與自然風光服務教學的內容,同時也應該體現對環境的關懷。在自然教育的課程中應該體現自然環境面臨的問題,如水土流失、亂伐樹木等,根據一些存在的問題,通過開展自然教育活動,例如環保主題的活動,包括資源回收、垃圾分類、厚土栽培、雨水回收等。
(3)完成自然教育的目的。自然教育中心的建立,首先要滿足中小學生的學習需要,更希望能將自然教育的觀念與實踐教學滲透到他們的校園學習與日常生活中,并作為一種長久的學習方式融入其個人的日常。同時,常常會把鄉體驗教育融入其中,如測量和記錄天氣變化、讀懂簡單的等高線、認識常見的巖石、認識樹木等,學習課堂中學不到的知識,讓孩子們有自我挑戰的機會,從而形成有效的城鄉互動,促進自然教育長足的發展。
2.3 采用情景模擬授課方式
思維決定行為,接收到的信息又決定了思維信息分為機械類和生物類兩種,孩子在學校里通過學習得到機械類信息,到大自然的場景中學習,可以獲得更多生物類信息。
在室外課堂中,將孩子想象為一顆種子,老師要做的就是給他養分、陽光和雨露讓其成長。在室外課堂里,老師要做的是情景模擬和提出問題,發揮孩子想象能力。孩子通過對大自然的感知,在室外課堂中提高認知能力,與自然更為親近。在鄉間玩耍成為了最好的學習體驗。
2.4 建設生態餐廳
解決老師與孩子的日常飲食需求,使用有機果蔬,自產自銷,并且以自然課堂為線索將很多鄉村事物串聯起來,這些不僅能起科普的作用,又能增加收益。
3 鄉村自然教育中心建設存在的問題
利用鄉村資源建設中小學生自然教育中心,要注重幾個問題:一要注重擴大自然教育中心建設渠道;二要注重參與活動反饋效果,關注自然教育后的拓展與延續,關注中小學生在實踐活動后的心得與體會;三要注重安全應急措施,實踐活動多發生在教室外,安全是首位,必須制定相應的安全突發狀況處理措施。
在國家大力提倡鄉村振興發展的形勢下,利用交通便捷、自然條件較好的村莊中的大片林地,將自然教育與鄉村振興結合,讓孩子放下手中的手機、游戲機,從室內走向室外,走向大自然,讓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自然,才是正確的自然教育。
參考文獻:
[1] 陳智華.利用縣域資源建設少年兒童體驗營地的實踐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7).
[2] 黃海.基于兒童認知教育的休閑農園景觀規劃設計[D].重慶大學,2015.
[3] 林家立.基于自然體驗的留守兒童戶外活動分析與空間營造[J].藝術教育,2018(5).
[4] 教育部等11部門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教基一〔2016〕8號)[Z]. 2016-11-30.
作者簡介:賈春光(1971—),男,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城市規劃。
吉利利(1987—),女,山東濱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