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勤學 蔣舜堯
摘? 要:根據多年《農業氣象學》授課經驗,分析了目前農業學院《農業氣象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上提出了農業氣象課程改革的初步措施,以激發學生學習《農業氣象學》熱情和鍛煉學生科研能力。
關鍵詞:農業氣象學;課程改革;探究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9)(02-03)-0133-02
Abstract:Based on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eaching agrometeorology,the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agrometeorology in agricultural college,and proposes the preliminary measures for the course reform of agrometeorology from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s,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enthusiasm in learning agricultural meteorology and exercise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Key words:Agrometeorology;Course reform;Inquiry-based teaching
《農業氣象學》是應用氣象的一門分支學科,是研究農業生產中所有氣象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的一門科學。《農業氣象學》是長江大學農學院3個專業(農學、植物保護、農業資源與環境)的專業基礎課,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農業氣象要素(光、熱、水、汽、風)的變化特點與規律以及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天氣、氣候演變原理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為學生學好專業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目前,對于《農業氣象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已經有了一些研究。例如,吳麗姬等[1]針對農業氣象實驗課內容和實驗儀器都比較簡單、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缺乏思考與討論、激發不起學生對實驗課興趣等問題,提出根據專業設置實驗課內容、改進傳統的觀測項目和改革實驗課考核方式等改革建議;李曉玉等[2]提出將翻轉課堂、慕課引入《農業氣象學》課程教學中;陸奇英[3]提出將“133”教學管理模式(1門課程重點抓3個理論知識點,重點訓練3項技能)引入大中專農業氣象課程教學改革中。
1 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教學內容與教學目的脫節 主要表現在《農業氣象學》教學內容與地學基礎中大氣圈部分內容重復,盡管地學基礎中大氣圈部分涉及到氣象的內容淺顯,但學生認為內容已經學過,上課就不認真。另外,農業院校學生學習《農業氣象學》的主要目的是為自己的專業課打基礎,除了具備氣象要素正確觀測和處理外,還要初步具備運用氣候學的方法分析和處理氣候資料,而教學內容中并沒有涉及這方面,導致學生認為《農業氣象學》簡單,但從事涉及相關方面研究時又不懂。
1.2 過度關注內容教學,忽略了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 《農業氣象學》的教學目的要求把農業氣象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的同時,要求學生學會農業氣象相關的研究方法與手段,這需要大量的實驗課配合。而目前實驗課只開設了農田太陽輻射、日照時數的觀測,空氣溫濕度的觀測,氣壓和風的觀測,云、能見度和天氣現象的觀測和農田小氣候觀測等項目,而沒有融入課程教學中去,未起到與教學相輔相成的作用。
1.3 教學內容過于陳舊,與現代農業發展不相符 隨著國家供給側的改革,目前生態綠色農業、觀光農業迅速興起,涉及到大量的《農業氣象學》方面的知識,如氣候資源的利用、應用氣象服務、氣象災害的風險評估等。而目前這些知識授課內容都沒涉及,讓學生有一種農業氣象用處不大的感覺。
2 課程改革的對策建議
2.1 引入探究式教學法,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探究式教學法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探究事物、現象和觀點而自主地獲得科學知識并形成探究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并主動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其主要缺點是教學學時長,教學進展不容易控制。因為農業氣象要素時空變化周期短,而且有很明顯的日周期變化,很適合開展探究式教學。比如,太陽輻射一章,可事先利用2次實驗課(相隔7d),讓學生觀測太陽高度角、太陽直接輻射、總輻射的日變化,第1節課讓學生分析2次的日變化的規律,并分析其變化原因;第2節課教師講解太陽高度角公式推導,引導學生解釋為什么南北半球四季相反、為什么赤道上太陽照射時間永遠是12h等問題,讓學生加深對太陽高度角變化的理解。在下課前,再出一些太陽高度角在農業上應用的思考題,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探究,如解釋農田的壟向為什么是南北向,而不是東西向、為什么在我國夏季南北溫差小而冬季南北溫差大、雜交水稻育種中的光溫敏核不育現象等。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同時也喜歡上實驗課,而且讓學生覺得學習的農業氣象對自己的專業課有用處。
2.2 實行分類教學,為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盡管長江大學農學院3個專業《農業氣象學》的教學目的都是為自己的專業課打基礎,但3個專業課的課程設置不同、培養目的差異和專業特點的差異,學生對《農業氣象學》知識的選擇也有差異,因此有必要實行分類教學。農業資源環境專業的學生已經學過氣象要素相關的知識,《農業氣象學》重點是農業氣象要素對農業的影響、天氣和氣候資料的分析等方面;農學專業則是氣象要素對農作物的影響、農田小氣候、農作物氣候分析法等方面;植物保護學則是氣象要素對病蟲害生長發育的影響、病蟲害氣候評價、大氣環流對病蟲害擴散遷飛的影響等方面。
2.3 緊跟時代發展,更新教學內容與案例,加強學生能力培養 為使學生在今后就業中有較強的氣象意識,在工作崗位上充分、合理地利用氣候資源,針對目前國家供給側改革發展設施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增加“稻蝦”種植氣象條件分析與評價、設施農業小氣候、氣候災害風險評估方法等章節;同時,針對教課時出現的特殊天氣現象和出現的最新氣象詞匯(如超級臺風、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現象、暖冬、冷冬等)及時講解,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及時運用到現實生活中,能在學生的頭腦中增強氣象意識,提升學生的成就感。
3 結語
通過農業氣象課程教學改革,能讓學生潛意識植入氣象學原理與研究方法,提升其科研能力,為將來學習專業課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能力教育體系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方面,如講課教材、教學實驗設備、實習場地的完善,教師之間教學經驗的磋商等。只有將各方面的完善,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吳麗姬,謝利,胡飛,等.農業氣象實驗課程的教學改革[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20):103-104.
[2]李曉玉,尚雁鴻,張紅升.翻轉課堂在《農業氣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寧夏農林科技,2017,58(03):44-46,59.
[3]陸奇英.“133”教學管理模式下農業氣象課程教學改革[J].職業技術教育,2010,31(609):40-41.
[4]黃國舉.關于探究性教學模式的理性思考與實際操作[J].教育理論研究,2005(1):7-9.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