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牢記語文教學的初心,認真與文本進行對話,吃透教材,講究方法,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背誦、質疑等方式方法,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讀讀講講,把說話訓練貫穿在講讀課文教學中,從而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語文教學;說話能力;培養訓練
一、 根據教材特點,強化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因教材而異,講究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說話練習,從而培養學生說話能力,提高學生的說話水平。
(一) 根據文章體裁,訓練學生說話
詩歌、散文,我把訓練的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和背誦上,要求學生按照課文抒發的思想感情和標點,讀出一定的語調和停頓,絕對禁止“唱讀”。這種訓練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提高很有好處。教材中的故事、童話、寓言,我的重點放在指導復述上,讓學生練習復述的某段或全篇。一些常識性課文,我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子,作簡單復述。如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時,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四個主要的句子,然后要學生說明動物尾巴的作用,并提供四個主語和四個動詞:“小魚、搖;老黃牛、甩;燕子、擺;小壁虎、長”學生即能說出“小魚在河里搖著尾巴游來游去,用尾巴撥水。老黃牛在樹下甩著尾巴吃草,用尾巴趕蠅子。燕子擺著尾巴飛來飛去,用尾巴掌握方向。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斷了,又長出了新尾巴。”這樣,讓學生輕松地掌握全篇課文所講的主要知識。
(二) 根據文章表現手法,指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根據教材在表現手法上的特點,我指導學生進行相應的說話訓練。如在教學《難忘的潑水節》這一課,寫傣族人民對周總理的敬愛,是通過傣族人民的高興來表現的。我引導學生每人說一句話,具體說出傣族人民等候周總理時的高興。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這一內容:“一大早,人們穿著節日的服裝,來到了黎明城”“人們打起象腳鼓,歡樂地跳起舞。”“老爺爺激動地說:‘周總理和我們傣族人一起過潑水節,是我們傣族人的幸福。”“姑娘們說:‘我要把最好聽的歌兒唱給周總理聽。”“小孩們說:‘我要把鮮艷的紅領巾獻給周總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把周總理到來之前,傣族人民的幸福、歡樂充分地表達出來了。然后,我出示:“一大早、黎明城、老爺爺、傣家人、姑娘們、小孩們”等詞兒,讓學生把剛才說的一句一句的話,連成一段話。大家想著,說著,好像自己也到了黎明城,和周總理在一起歡度潑水節。
二、 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提高學生說話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而終。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一問一答方式。即: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已經成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常態,這種被動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大膽質疑問難的積極性。其次,是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并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創造機會讓學生進行質疑問難。1. 揭題質疑。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我讓學生讀課題后質疑,有的提出:“小蝌蚪為什么要找媽媽?”有的問:“小蝌蚪找了幾次才找到媽媽?”有的說:“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此時學生油然而生許多問題,我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學生急于想了解自己提出的答案,便主動探索課文。2. 初讀課文,讓學生對課文的字、詞、句的理解提出疑問。3. 細讀質疑。即引導學生在課文的關鍵處、困惑處、矛盾處或難點處質疑求解。如理解《咕咚》課文內容時,有的學生提出:“咕咚到底是什么呢?為什么那些小動物們聽了都嚇得跑了?”這時,教室沸騰了,同學們議論紛紛,好幾個同學爭著回答,有一個同學說:“咕咚是一種聲音,是成熟的木瓜掉進湖里的聲音。小動物們根本沒弄清事情的真相,就跟著亂起哄。”課文的重難點就這樣解決了。4. 賞讀質疑。即引導學生在欣賞、品味課文布局之巧,語言之精,修辭之妙的同時提出問題。5. 總結質疑。即在全文結束之后,讓學生回顧反思,提出問題,把問題及時地在課內解決。如教學《丑小鴨》這一課,要結束課文時讓學生質疑,有一個學生問:“丑小鴨為什么長大了會變成了美麗的白天蛾呢?那么它的兄弟姐妹也會變成美麗的白天蛾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熱情高漲,爭得面紅耳赤,從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
三、 重視背誦指導,培養學生說話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十分重視強化對學生進行背誦訓練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對文本的語言進行品讀,是提高學生說話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對教材中精彩句、段、篇以及我國語言文學寶庫中的詩詞精華的背誦,是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通過背誦并從中積累規范的語言信息,在頭腦中形成對語言的認知結構,學生在感知語言的一瞬間,其生動、恰當、準確的語匯就會翩然而至。如在一次課堂上,有位教師指出一位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時說:“如果現在不努力,將來一定會后悔的。”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像“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鐘不鳴不響,人不學不靈”等經典語言在學生的口里時常會自然地冒出來,其情其景恰如其分。郭沫若先生著名詩句“胸藏萬匯憑吞吐,心有萬韻任歙張”說的就是這個理。這樣,長期進行訓練,學生說話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娜.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之思考[J].學周刊,2018(28):88-89.
[2]季敏.創設情境,“說”出精彩[J].學苑教育,2018(13):28.
[3]謝春生.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J].好家長,2018(37):112.
作者簡介:黃昭貞,福建省南安市,福建省南安市康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