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張建勇 張騁
摘 要:在應用型復合材料教育探索過程中,教研室開展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提高簽約率、就業率以及專業對口率的探索。筆者作為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的負責人,對于如何以就業為導向,完善改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豐富的經驗。在本論文中,主要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產學研協作以及師德師風建設等方面對提高學生就業積極性進行闡述。
關鍵詞:就業;應用型;復合材料;人才培養
“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培養復合材料與工程方向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專業畢業生具備復合材料與工程的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能在復合材料及其應用領域從事生產工藝和生產過程的制訂和管理、從事研究與技術開發、材料加工工藝和設備設計、材料產品技術貿易與生產管理等工作。很明顯,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是以應用技術型人才為目標。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生能力和素質是“市場品質、品牌”的核心元素,是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高校深化改革,提高辦學質量的熱點與難點。同時,在高等教育發展地方化和市場化日益明顯的趨勢下,就業、擇業等成為考量應用型學校辦學效果的重要指標。筆者作為復合材料與工程專業的負責人,對于如何以就業為導向,完善改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具有豐富的經驗。在本論文中,主要從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產學研協作以及師德師風等方面對提高學生就業積極性進行闡述。
一、 注重“課程思政”立體化育人,提升學生思想上就業的能力
復合材料專業教師們深度領會2018年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做好“靈魂工程師”和“文明傳承者”,堅決做到“9個堅持”“6個下功夫”,以開設“課程思政”等方式,全方位、立體化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復合材料教研室注重教學與思政相結合,善于利用“課程思政”全方位、立體化育人,打造20余次優秀教師示范課,將課堂變為舞臺,讓老師“導演”、學生“主演”;教研室注重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同時,也實現了精神引領,讓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要充分認識到學有所長,學以致用,真正感悟到“應用技術”的深刻內涵。只有將自己所思、所學、所做真正務實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才能發揮效能,提高學生思想上就業的能力。復合材料專業學生每年的簽約意向、簽約率、就業率穩居學校前列。
二、 積極探索教學改革,增強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
復合材料專業注重“項目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目前已經申報課程改革、教改項目20余項,發表教改論文40多篇,并將這些項目成果運用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三創”意識,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就業、考研增加一道強有力的競爭保障。引領、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科創項目”“暑期實踐”等,已達100余次,學生獲得相關獎項200余項。目前4屆畢業生中已有10余名到麻省理工學院、復旦大學等國內外知名學府繼續深造,攻讀研究生學位。復合材料教師認真研究課程建設對學生的影響,承擔重點課程、校企合作課程(實驗)等20余門教改課程,在教學中多采用“請見來,拉出去”的策略。目前,已邀請30余名高級工程師走進課堂,為學生授課,拉近與“卓越工程師”的距離;通過帶領學生參加工博會、復合材料展覽會、企業現場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提前感觸到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讓學生做到“有的放矢”,通過項目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感受研發的氛圍,并激發學生進行探索科研的能動性,提高學生就業過程中在專業知識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僅2018年4月,通過在上海玻璃鋼研究院、上海建工集團的現場教學,促成4名同學在企業中實習(成功簽約1名),8名同學在企業中進行暑期實踐。
三、 “產學研—業”融合發展,拓展學生的就業空間
復合材料專業教師講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復合材料專業有90%的教師具有行業背景,橫向課題占總項目經費的65%左右,65%的畢業論文均是校企合作完成。教師總是利用自己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基礎,加強聯系、走訪、調研相關企業,精心培育可能成為我們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并在畢業季積極推薦學生進行實習、就業。目前已經發展了上海建工集團、法國派立集團、上海玻璃鋼研究院等20多家企業簽訂產學研協議以及實習基地建設協議,其中校級示范實習基地3家。這些企業定期到學院宣講、招聘。教師們也通過擔任社會公共職務,引領企業、行業協會會議等在學校召開,一方面拓寬學生的眼界,另一方面提升學生就業空間。此外,教師通過擔任專業班導師,了解學生學習生涯中的實際情況,在學生學業上給予積極指點。2018年推薦10余名同學到產學研合作的企業中就業,企業對學生的滿意度極高,進一步反增下一屆同學的就業熱情。
四、 求真務實,甘為人梯,一切為了畢業生
復合材料教研室關心學生就業以及長遠發展。針對有困難的畢業生,推出“就業個別輔導”的幫扶服務。比如一位同學,面試屢屢失敗,身心俱憊,一度放棄就業的念頭。知道該情況后,筆者主動約同學進行溝通交流,發現應聘職位均為銷售類,要求學生外向開朗,而該同學屬于內心收斂、學業精湛型同學。她通過簡歷修訂輔導、個性發展引導,確定了學生的就業方向為工程實踐類別,并將其推薦到上海友蘭科技有限公司做項目工程師,讓他能在崗位上發揮優勢,短短2年已經做到項目組長的職位。通過這種簡歷輔導、職位引導的方式,近3年來,已成功推薦20余名同學到華力微電子、上海玻璃鋼研究院等知名企業就業,專業對口率提高到85%。
參考文獻:
[1]張娜,張建勇,張睿.“協同創新體系”視角下行業特色型復合材料人才培養模式[J].時代教育,2016(3):86.
[2]付斌,張建勇,張娜.淺談校企合作實驗項目的構建及意義[J].時代教育,2018(8):28.
作者簡介:張娜,張建勇,張騁,上海市,上海應用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