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角色扮演是一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師教學熱情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方法在教師創設一種特定的問題情境,與學生一起進入角色,并開展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課堂討論,它是一種特殊的課堂教學方式。“當學生們聚在一起集體扮演某個人物以形成一種觀念或某種其他學習目標時,人物塑造就誕生了,這一策略的可貴之處是讓同學們扮演那些只有在書中聽說或講座中才有的東西。”由此角色扮演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可見一斑。本文就如何更好地利用“角色扮演”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角色扮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一、 關于角色扮演的分析
角色扮演是一種情景模擬活動。根據模擬者制定出與該角色相同的一系列項目,想要模擬者能更準確地面臨一些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那么就要將模擬者安排在更接近逼真的環境里。其實在情景模擬中用的最多的就是角色的扮演,這些一系列測試主要就是對模擬者較為顯著的行為還有切實的操作,其中也含有多人之間的彼此影響的作用。我們所有人所扮演的角色會根據各個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來調整一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想要兒童的行為向我們所預料的方面發展,那么就要控制一些條件,比如社會的文化關系以及榜樣。這是某國的心理學家班杜拉通過對人的觀察學習得出的一些理論。如果想要表演時阻止一些因太忙亂而出現錯誤的情況發生,那么就需要所表演的隊員想好周到的計劃來面臨所表演的各種細節問題,這是所有表演者需要的準備工作。角色的扮演不應該以表演者的相似程度來作評分的依據,而是看活動的過程中所有的隊員有沒有真正地理解劇本的意思,還要通過看其的心理素質以及和團隊合作的各種問題。
二、 解析小學語文對角色扮演法的一些意義
(一) 有利于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
現在小學語文的一些教案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讓學生通過一些細微的觀察還有品味,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容易的理解所學習過的內容,比如選入一些各種寓言小故事還有各種名人名事以及一些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細微事情。正如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的名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言,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必須自己親身實踐。想要更好的完善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鞏固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一些交流互動,老師在講課的過程中通過設立一些相似的情景,讓學生體驗更真實的情感,那么就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融入進來,這些靈活性的教學方法比以前單單的教課模式要好很多。
(二) 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
想要讓枯燥的課堂知識更有趣,使得良好的學習氣氛會使一些抽象的知識變得更具體一些,更直觀一些,想要使教學的內容以及具體的教學方法得到更好的改變那么就要運用角色扮演來改變,想要學生更大膽的發揮,就要改變學生的害怕心理,就要創造這些快樂、方便的學習氣氛。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動機有著一定關聯,這是美國語言教育家斯特維克做出的一些總結。由此可見角色扮演教學法更易于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實踐書本理論知識,實現提高他們的交際表達能力的目標。
三、 角色扮演教學方法過程
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四個主要環節。
(一) 選擇合適的課文
該教學方法并非適用所有語文課文,例如:風景類課文《西湖》等和拼音課程的學習,角色扮演這個教學方法就很難被采用。該教學法一般會選擇《三袋麥子》《烏鴉喝水》等這類動作和對話較多的課文。
(二) 課前根據所選課文充分進行準備
以《三袋麥子》為例,準備這個課程時,先讓四名學生預習課文,在此基礎上,讓他們作為演員分配角色進行表演。此外,利用泡沫塑料板制作了土地爺爺、小豬、小牛、小猴頭飾等道具,然后利用課余時間讓幾個小演員進行彩排,并通過自己的表演讓他們對所扮演的角色進行思考。
(三) 課堂表演過程
表演前,只有幾位小演員對課文做了深入的了解。上課后,老師先簡單介紹一下接下來所要學習的課文內容,然后讓小演員開始進行表演,但是表演時間不能過長,一般不超10分鐘。控制時間的目的主要在于不會讓學生產生先入為主的看法,學生也減輕了學習的負擔,同時,也便于達成教學的目標。
(四) 講評總結
課堂表演結束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表演對其余學生提問,同樣以《三袋麥子》為例,主要有這么幾個問題:你喜歡哪個小動物?如果土地爺爺也給你一袋麥子,你會怎么做?聽完學生的答案后,再讓這些參演的小演員回答這些問題,通過對他們二者回答的比較,教師再詳細闡述課文內容,加深學生認識。此后,教師再對課文做適當的講解,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
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角色扮演法的注意事項
作為一種活動性的教學方式,角色扮演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也難以避免一些弊病,怎樣才能讓角色扮演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育中發揮出最好的學習效果,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 選擇合適的課文,適當控制課堂秩序
并非語文課本上所有的課文都適合角色扮演,比如一些詩歌、散文以及說明文等等,只有帶有一定故事和情境性內容的課文才比較有利于角色扮演的展開,比如《三袋麥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話故事,講的是土地爺爺給小豬、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節日禮物——一袋麥子后,小豬、小牛和小猴各自用不同的方式處理了這袋麥子。這篇童話故事,童趣十足,就很適合角色扮演這樣的教學方式,讓一位同學扮演土地爺爺,三位同學分別扮演小豬、小牛和小猴,寓教于樂,學生也容易在笑聲中銘記小豬的憨厚可愛,小牛的勤勞,小猴的聰明能干。但同時也要注意,在參演的過程中,過猶不及,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課堂秩序難以維持,使得學生只記得玩鬧,卻忽略了對課文內容精神的領略和學習。
(二) 充分預習課堂內容
避免“扮演”流于形式要對課堂上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充分預習,了解即將扮演的角色和課文的時代背景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等,以避免角色扮演流于形式、“走過場”,從而對學生對課文的學習和理解難以起到作用。比如《林沖棒打洪教頭》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的課文,根據《水滸傳》的部分章節改寫而成,文章語言明快洗練,敘事寫人,寥寥幾筆,繪聲繪色,神形逼真。五年級上學期學生課外閱讀量增大,或多或少都接觸、聽說過《水滸傳》應會對本文比較感興趣,但作為十幾歲的孩子對兩個成年男子:林沖的忠直淳樸、內斂隱忍以及洪教頭的自以為是、跋扈囂張不見得可以理解透徹,需要教師多方加以引導。因為學生對文章的背景不是太熟悉,所以說在表演之前要了解清楚文章里的一些背景還有人物的各類特征。
(三)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調動不參演學生與“演員”的互動性,鼓勵所有同學積極參加課堂角色扮演的選題、設計、組織、評價的任何一個環節,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到是否適合全體同學的參加,哪些同學不想參加,哪些同學不感興趣,比如:《推敲》這篇課文中,如果只有參演賈島和韓愈的兩位學生在照本宣科地讀課文,而其他的學生只是看戲,甚至覺得事不關己的發呆,那么就不僅沒有起到激發學生興趣,反而限制了學生對于課文的思考。因此,在角色扮演中不僅要選好適合的課文內容,更需要使“演員”不脫離“群眾”,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在思維能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方面得到鍛煉,也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主題和思想。
(四) 教師是“導演”,學生是“策劃”和“演員”,防止課堂內容空而無物
在角色扮演這樣的教學形式中,教師起到的是“導演”的作用,不僅要在課前對上課內容充分備課、策劃、組織,還需要在上課過程中注意課堂秩序的保持,并適當引導學生的“演出”、對學生的出演做出評價。而學生起到的是“策劃”和“演員”的作用,而不只是拿起課本對人物對話的簡單朗讀,需要學生在課前充分了解所需扮演的課文內容的歷史背景,以及人物性格,甚至作者所處的歷史背景、時代背景等等。只有教師和學生互相配合,充分準備,才能在調動課堂氣氛和學生興趣的同時,使學生學之有物。比如《負荊請罪》這篇課文,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了解藺相如所處的年代背景,在課堂中不注意維持調控學生的表演和秩序,這堂課的主要效果可能就只有博師生一笑了。角色扮演同其他任何教學方法一樣,只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種技術,我們在合理利用這個技術的同時也必須了解,它并不是解決所有語文教學難題的靈丹妙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充分靈活地運用其他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語文教育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總的來說,角色扮演法得到廣大教師和所有學生的一致認可,這也是在教學活動中的一種新的嘗試。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深入的了解扮演法的一些方法和使用技能,結合了所學學科的特點,做好備案工作,讓同學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使其得到全面的教育和熏陶。
參考文獻:
[1]張曉玲.“課本劇”讓小學語文課堂充滿活力[J].中國校外教育,2011(S1):286.
[2]潘儀嵐.營造語文課情感的磁場——小學語文情知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13):27-19.
[3]楊麗,孫芳芳.關于角色扮演型教育游戲的構建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1,21(1):12-104.
作者簡介:汪燕,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溧水區石湫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