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程教材的文本核心價值,指的是文章本身所蘊含的特定時間、背景、情感以及思想的表達。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的解讀,著重挖掘作者想要傳遞的創作情感以及教育意義,并以此為基礎,對文本賦予新的意義,為文本構建新的價值。下面本文就圍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文本體驗與學科特點進行闡述,希望能夠探尋文本的核心價值,解讀語文優化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文本核心價值;優化教學策略
一、 充分挖掘文本內涵,體味文本啟發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表達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緊扣課文篇幅短小、生動、有趣等特點,引導學生充分挖掘出文本內涵,從而分析出文章中人物的風格、特點以及心理活動,理解重點詞句并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例如,《寓言二則》一課是由《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兩則寓言所組成。文中分別勾勒出了兩個形象鮮明生動的人物:一個是不聽勸告,漫不經心地面對問題,但是卻懂得做錯了事應該及時糾正的“養羊人”;一個則是急于求成,做事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的“莊稼漢”。這兩則寓言都是家喻戶曉的作品,語言簡潔明快,內容生動有趣,而且非常具有現實意義。那么《亡羊補牢》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分段引導學生思考:1. 這篇寓言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2. 這個人的羊是怎么丟的呢?3. 第一次丟羊是什么原因?第二次丟羊又是什么原因?……最后在學生的自由回答中總結、評價文章人物,使他們深刻體會其中的寓意:“養羊人雖然發現問題很晚,且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是,當他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之后,沒有沉浸在后悔和自責當中,而是及時地加以改正。”教師在總結評價中一定要對學生進行情感、認知的提示(如我們不能毫無根據地隨便評價他人,對養羊人做出的任何一個評價,都要有根有據,理由充分)。而在《揠苗助長》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農夫的動作、表情來模仿這個“莊稼漢”。體會“禾苗都枯死了”和“明白”的意思。最后通過言簡意賅且意思相符的詞語,如急于求成、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等,小結出“禾苗自有它的生長規律,人為地違背這個規律只會適得其反,所以凡事都要按規律辦事,不能急于求成”的寓意。
二、 探尋文本核心價值,品味語言秘妙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編者的意圖,他們在謀篇布局以及順序表達中,都有著嚴謹的思想和對應的寫作特點。例如,《大禹治水》一文,就是要引領學生自主走進語言文字,品味語言的秘妙,感受文本形象,體會文本內涵,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及語文學習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典型的示范規律,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中探尋文本蘊含的核心價值,從而通過整體的語篇感知,歸納出相應的語言特點,其后開展朗讀、細品、揣摩等聯動的語言、思維、情感、認知等核心共振,促進他們人文感、核心觀、素養心的同化。首先,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進行課前準備(如教師查閱大禹治水的資料,制作相關電子課件;學生則預習課文,自學字詞,提前對文本進行了解)。其次,教師可以在新課導入時引領學生針對課題,提出質疑(如大禹為什么要治水?怎樣治水的?結果如何?),從而為學生創建條件,分析、提煉出語言的描寫意圖,培養他們的問題意識。最后,教師就可以通過電子課件的“聲、形、影”,來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在上古時代“禹”是怎樣率領民眾治理洪水的故事。并使他們針對文章語言的秘妙,探尋文本的核心價值“洪水肆虐、危害極大;大禹治水、任重道遠;治水成果、欣欣向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圍繞課題質疑,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意境,通過思考、解決,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學習了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提升了他們對于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才能真正引領學生探尋到文本核心價值。
三、 靈動激活文本視角,深化文本感悟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小、心理理解力不高等特點,他們對于語文教材中的文本表達常常需要靈活、生動、形象的感官思維才能夠透徹地感悟其中心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竭盡所能地為學生創建文中情境,從而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深化教材文本的感悟,加深他們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黃山奇石》一課的教學中,單靠學生的想象很難了解黃山奇石的俊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為學生播放《秀麗的黃山風景》視頻課件,簡單地對黃山進行介紹,從而引出課題。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直觀地感受黃山印象,并對黃山奇石開始感興趣。這時教師在視頻課件中融入課文的講解與朗讀,讓學生跟隨聲音、畫面所組成的生動展現,置身于黃山奇石的俊美景色之中。這身臨其境的情景感覺,靈動地激活了文本的視角,使他們得到了一次美的感受。而這靈動的聲音畫面感,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于文本內容的理解,而且深化了教材文本的感悟。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內容豐富,其蘊含的教育意義也是深刻而廣泛,它不僅包含了道德品質的教育,還蘊藏了環境保護、實踐探索、人文科學等多方面的教育價值。因此,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著重強調“文本精讀”的重要性,帶領學生精讀、細讀教材文本內容,幫助他們樹立研讀文本的意識。通過解讀文本來提高學生的準確理解,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從而探尋出文章中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吳麗霞.小學語文細讀教學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2016(23):112.
[2]方如霞.文本細讀,從“點”切入——小學“文本細讀”的策略定位[J].都市家教,2015(10):110.
[3]程春英.文本解讀小學語文教學的求真之旅[J].學周刊,2018(10):129-130.
作者簡介:
滕海燕,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連江縣江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