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養是近年來的熱點話題,學生們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逐漸形成核心素養是教師們的目標,探究兩者滲透教學成了重要課題。教師可在以下方面進行教學,實現核心素養的滲透。明確教學目標,策劃多元教學課堂,適當增加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實踐等等。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核心素養;教學
一、 引言
道德與法治課程受到極大重視,核心素養也是近年來的熱點,將兩者結合的教學成了教師探索的重要課題。
二、 背景分析
核心素養是現代教育最熱點的話題,也是學校、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能力。人們逐漸改變了學習觀,將評價學生的方面逐漸由學生的學習成績變成了各種能力。力圖改變“教師中心”“教材中心”等過去的“金科玉律”,逐漸把重心轉移到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和主動學習上來。核心素養的提出以2016年為界,在此之前,學者們將核心素養界定為三方面: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這給教師們帶來了極大挑戰,直到提出了基于此的具體方面,文化基礎具體為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自主發展分為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社會參與分為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道德與法治課是新時期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不僅要有科技文化知識更要有基本的法律常識和良好的個人品行,結合核心素養就是在學習時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和道理,在求學期間學會明辨是非,從小具有公民意識等等。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承擔著提升學生素養的重要職責。
三、 策略與方法
時代的發展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任何一名學生都需要明確這一點,然而傳統的學校教育在此方面多少有些忽略,因此在培養核心素養的同時,對于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有助于法制和道德的學習,例如,社會參與這一素養中明確了公民應該具有的品質,責任擔當。同時,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潛移默化地加深責任與明辨是非能力。
(一) 教師確定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開設,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法治觀念的形成、良好品德的形成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學校課程有系統的內容,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明確教學目標。例如,要求學生本節課掌握的法律知識,培養學生是否能辨別案例中人物的行為,最終放置在情境中,學生判斷問題,在實踐過程中,勇于承擔責任。
(二) 教師制訂課堂方案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堂理論與實踐并存的課程,它需要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知識,因而,課堂效率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時,首先,要設置適合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解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可以選取相關的視頻作為導入,進而講解課文主要內容。其次,調動大家的學習意識。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科普課程,受到的重視程度遠不如數學、語文等主要科目,因此學生們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常常不會集中精力。因此教師要充分講解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最后,實踐出真知。核心素養不是僅僅在書本中就能學到的,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實踐。可以采取參加法制講座或者進入社區參加綜合實踐活動。
(三) 確定具體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性強,教師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校本課程,添加當地傳統文化等等。首先,增加傳統文化知識。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一些古城中,經常流傳著一些故事,例如河南省開封市,著名的清官包拯就在此處成就了千古佳話。因此,若是此地的教師,完全可以將此作為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以加深學生們的理解。其次,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學生身心還沒有成熟,還不能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判斷事情。因此,教師需要適當添加公民意識。例如,組織觀看“大閱兵”視頻或者觀看國際會議轉播,讓學生們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身份。最后,進行現代法治教育。現今網絡各種各樣的聲音層出不窮,學生們很難判斷其中的真假。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智地瀏覽新聞,在他們步入社會之前,培養學生的現代法治意識,不被身邊的聲音擾亂自身的判斷。在課堂內容編排方面,適當結合現今社會熱點,例如重慶公交車事件、長春毒疫苗事件等,培養學生們的責任意識和分辨能力。
(四) 多元化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在一眾學科中,學生們重視程度不高,教師仍然需要認真備課和創建多元課堂,最終讓學生們重視并學有所成,做正直正義的公民。首先,專家講座。道德與法治是社會最為關心的話題,聘請一些專家到課堂為學生們舉辦講座,打開學生的視野,將書本上的知識與專家講述的事例結合,提升學生們的相關素養。其次,主體板報評選。道德與法治也可以用趣味的方式呈現,例如,主體黑板報評選。教師確定主題,學生們分小組進行創作,以周為單位。最終評選出學生們心中最優秀的板報,及時反饋給學生們,雖然這項比賽時間比較長,但是,每一周的板報都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們感受到知識。最后,布置作業。在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后,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們對于本課的看法和感悟,因此在學期末,教師可以布置作文作業,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和思想。
(五) 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越發受到重視,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實踐,有利于核心素養的滲透。首先,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學生們作為團體進行實踐活動,分工合作,既能感受情境也能充分利用所學知識,發揮自己的長處,揚長避短,培養個人責任感。其次,選擇適宜的課題。社會實踐要符合學生們的年齡和認知能力,既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超出學生的能力之外,教師要發揮好引導作用,引導學生選擇適合的專題。
四、 結束語
將核心素養滲透到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十分有利,在未來學生們步入社會,成長為國家的棟梁,都會受到學生時代的影響。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一方面課程內容飽滿,能讓掌握基礎的法治知識和道德知識,思維中形成完整的體系。另外一方面,現今社會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核心素養與道德法治課結合,讓學生離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更進一步。
參考文獻:
[1]胡昕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提升學生媒介素養的策略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2]劉磊.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理性思維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5(16):358-359.
[3]劉汝敏.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策略[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8,34(7):25-27.
[4]秦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實踐與探索[J].華夏教師,2018(27):41.
作者簡介:
張遠花,江蘇省句容市,江蘇省句容市華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