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物描寫是小學生習作的重要內容,教學時要樹立讀寫結合的意識。本文從變換提示語的位置,靈活對話;豐富提示語的內容,生動對話;明確提示語的角色,個性對話三個方面具體論述精細化的習作指導策略。
關鍵詞:人物對話;提示語;表情包;肢體語言
文學作品中人物語言描寫能夠刻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對話描寫關系著人物形象成敗,可以說,寫好人物對話就取得了人物描寫的半壁江山。以統編版教材一到三年級上冊為例,寫人敘事類文章占了極大的比重,大部分課文都寫到了人物對話。可見,學習描寫人物對話是小學階段學生習作中極其重要的內容。從三年級開始,教師都會從人物外貌、語言、神態、動作、心理活動方面指導學生展開人物描寫,但一直到六年級很多孩子還是寫不好對話,要么寫出來的對話形式單一,內容單調,要么脫離主題,雜亂無章,更不用說圍繞話題寫對話。這是為什么呢?從教師層面上說有三個缺乏:
其一:缺乏讀寫相結合的意識;
其二:缺乏精細化的指導策略;
其三:缺乏系統化的指導思想;
本文將以指導寫好對話為例,闡述精細化的指導策略。教材中有許多生動的對話,它們是指導學生練習的最好范本,可很多教師或視而不見,或等閑視之,或蜻蜓點水,不能依托教材,活用教材。《課標》指出:“要重視寫作與閱讀教學與口語交際教學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可見,強調教師樹立讀寫結合的意識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
怎樣才能指導學生寫好對話呢?首先要知道對話包括引語和提示語兩部分。提示語對揭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揭示說話者的神態、動作、語氣、語調,體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要寫好對話,得從關注提示語開始。只有關注了提示語,才能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才能把對話寫生動,寫精彩,寫出畫面感。具體策略如下:
一、 變換提示語的位置,靈活對話
引語是引號里的內容,是文中人物說的話;提示語則交代說話者的神態、動作、心理、情感等。要增強文章結構的靈活,就要在提示語和引語的位置上下功夫。在教學統編版教材三年級《去年的樹》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第一步我讓學生找出文中所有角色的對話;第二步把所有對話都變成在提示語前的方式;第三步引導學生對比原文,學生發現只用一種說話的方式太死板,太單調;第四步出示從本單元課文摘錄的幾組對話,引導學生提煉提示語的四種方式:
(一) 拉車式 即提示語在前
這種提前引后的形式,一般強調突出的是提示語,著重突出說話者的神態、動作、語氣、語調等。
(二) 推車式 即提示語話在后面
這種引前提后的方式,一般突出的是人物說的話,就如《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出場一樣,有先聲奪人的效果。
(三) 挑擔式 即提示語放中間
這種提中間引兩邊的形式,一般說話的人有意用來強調自己前半部分的話,有時也表示聽話的人這時才注意到說話人的動作、語氣、神態、音量等情況。
(四) 無提示語
一般情況下在前文中已經交代過出現的人物,才采用的方式。它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讀者知道誰;另一種是對話的雙方一問一答,接得較快;還有一種是人多嘴雜,議論紛紛時,選擇較有代表性的語言。
提煉完成后,我指導學生以同題異構,同樣以《去年的樹》為題,以大樹為主角,展開想象寫大樹與小鳥別離后,大樹等小鳥過程中的遭遇,要求用上四種對話方式。這樣的讀促進了寫,同時這樣的寫促進了讀。經過這樣讀寫結合、目標明確的訓練,學生今后寫人物對話時下意識就會靈活運用多種提示語的方法,讓文章更生動,行文更靈活。
二、 豐富提示語的內容,生動對話
實際生活中,人們每說一句話,或多或少,總會伴隨著動作和神態,要寫出精彩的文章,一方面要關注細節,一方面要走進角色的內心。因此,指導學生寫對話時引導學生把自己當成文中的人物,想一想人物說話時的相關神情和語氣,以慢鏡頭的方式寫出對話的細節,就能更鮮明地刻畫人物形象。具體來說豐富提示語內容有如下四種方式:
(一) 豐富的表情包
不同的人說話時的表情神態并不相同,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候說話的表情神態也不盡相同,所以,關注表情是豐富提示語內容的方式之一。以《小木偶的故事》為例,我在教學這課時引導學生關注表情,這篇文章一共用了十五種表情,接著引導學生發現說話有表情包的和沒有表情包的不同,學生發現只會“裸”說的方式太無趣,像一張沒有色彩的畫。我趁機引導孩子拿出前面同題異構的《去年的樹》給去年的樹中的樹、鳥、樹根、大門、小女孩對話的提示語加上表情。學會之后再觀察身邊的親人、老師、同學,用小練筆的方式給筆下的人物添加表情包,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就躍然紙上了。
(二) 形象的肢體語言
為了更好地表現出人物在說話時的動作狀態,可以在語言表述之前增加人物的動作描寫。如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12課《總也倒不了的老屋》:
1. 老屋低下頭,把老花的眼睛使勁往前湊:“哦,是小貓啊!好吧,我就再站一個晚上。”
2. 九只小雞從門板下面嘰嘰叫著鉆了出來:“嘰嘰,謝謝!”
一個“湊”字寫出了老屋的年紀大,視力不好,符合“老”的特點;一個“鉆”字寫出了小雞們的小、可愛。加上動詞,可以讓話說得生動,充滿畫面感,呼之欲出。
(三) 眾口不一的“說”
在人物語言描寫時,也可以用跟“說”類似意思的同義詞來替換“說”,使語言表達的形式更為多樣化一些。如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10課《在牛肚子里旅行》:
1. “藏好了嗎?”青頭大聲問。
2. “救命啊!救命啊!”紅頭拼命地叫起來。
3. 青頭不顧身上的疼痛,一骨碌爬起來大聲喊:“躲過它的牙齒,牛在這時候不會仔細嚼的,它會把你和草一起吞到肚子里去……”
這三個句子中的“問”“叫”“喊”代替了“說”,文章避免了重復用詞,凸顯了當時的情境,句子變得生動了,人物形象也更飽滿了。
(四) 銷聲匿跡的“說”
在人物語言描寫時,不必每句話都用“說”來引出對話的內容,可以結合動作和神態描寫,直接表述對話的內容。如統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11課《一塊奶酪》:
1. 可是,他猶豫了一會兒,終于一跺腳:“注意啦,全體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轉!齊步——走!”
2. 他的心七上八下,只好下令:“休息一會兒!”
3. 螞蟻隊長命令年齡最小的一只螞蟻:“這點兒奶酪渣是剛才弄掉的,丟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三個句子中沒有一處用到“說”,可是螞蟻隊長的心理從矛盾到拿定主意再到干脆利落地下命令卻一覽無遺。除此之外,人物說話時的語氣語調等會從一個側面折射出的人物的個性和心理,因此在描寫語言時,要描繪出表達者說話時的語氣、語調、音量的輕重、高低、急緩等,語言表達的形象感就會更強。
三、 明確提示語的角色,個性對話
寫對話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千人一腔,眾口一詞,不分說話者的年齡,從事的職業,存在的性格,千篇一律,說的都是一樣的腔調,缺少人物個性。仔細認真地觀察一番就會發現: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身份,對待同一件事、同一個問題,說話態度和內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各有各的特點。只有符合人物性格、年齡和身份的語言,才能真實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和個性。
總之,寫對話三忌:忌千篇一律,忌眾口一詞,忌千人一面。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年齡和身份特征,借助人物對話時的動作神態,力圖寫得自然、真切、恰當、準確,從而真實地表現人物個性,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參考文獻:
[1]2011版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D].
[2]黃瓊.借助融合語生輝——“寫活人物對話”指導系列之四[D].作文世界(初中版):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
[3]李仰臣.像并重,多維刻畫——“寫活人物語言”的方法例說[D].青少年日記(小學生版):山西日報報業集團,2009.
作者簡介:
張阿娟,福建省龍巖市,龍巖市松濤小學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