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我國教育事業不斷地改革創新,新課程標準要求也在不斷地實行,在初中階段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應當關注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能夠結合傳統教學理念的優勢,在知識學科教學中投入較多的精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通過正確地引導與幫助,使學生能夠正確地運用法律保護自己。本文在此背景下,淺要分析活動性課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并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法治意識,促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活動性課程;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習興趣;新課程標準
隨著社會的改革與發展,初中法治意識建設,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在傳統教育理念中部分學校過于重視學生文化課成績,投入較大的精力,但是卻并未對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給予充分重視。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教師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情感,能夠使學生正確地懂法、守法、用法。初中階段,學生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時期,在此時期加強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發展道路,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學生可能會出現意志力薄弱,性格孤僻,自私自利等問題,難以正確運用法律保護、規范自己。所以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式,正確應用活動型課程,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開展。
一、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概述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項結合思想與教育為一體的綜合學科,能夠從思想上引導學生,并在教學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正確的認知。由于受到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部分教師并未重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認為這是一門副科,學生只要學好語、數、外文化課便可。教師在具體的講解過程中,采用講授式地教學模式,學生只能夠機械式的背記,難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建議,久而久之,學生失去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熱情。所以教師必須加強引入活動性課程,著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夠有效促使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進一步延展與創新。
二、 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性課程的重要意義
(一) 由單一的教學目標實現多維教學目標
新課程改革前,大多數教師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以講授道德與法治之事為目標,雖然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重視對學生技能的訓練,但是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新課程改革后,倡導活動性教學,教師通過開展活動性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培養學科知識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念。這能夠加強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有效結合,進而增強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
(二) 由靜態式教學走向動態式教學
傳統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屬于靜態式教學,教學過程呆板,難以拓展學生的思維,教師解說并宣示教材中的真理,運用原理加案例的方式講解教學內容,學生只能夠機械式學習。新課程改革后,教師運用活動性課程,能夠進行動態化教學組織,呈現動態的教學流程。教師運用活動性課程,能夠構建動態化課堂,使原本枯燥煩悶的課堂轉換為氛圍活躍的課堂。
(三) 由封閉式教學轉換為開放式教學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能夠封閉式地學習,沒有自己支配學習的權利與機會,只能夠聽從教師的調控與安排,開展活動性課程,能夠打破封閉狀態,使封閉式教學轉換為開放式。學生能夠自主地支配學習時間,并且能夠運用課外教學時間,將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當成學習的素材,擺脫考試的限制與束縛,能夠運用生活中的各類元素,進行自主學習。
(四) 由接受式學習方式走向建構實踐式學習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采用的是接受式教學方式,重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結論接受,此種教學模式過于機械化,學生只能夠將學習材料當成定性知識,死記硬背地接受。由于接受式教學方式,使學生處于被動式地位,學生不會形成知識遷移,也難以運用所學到的知識點進行聯想與應用。在新形勢下,學生的學習方式轉換為建構式學習,學生能夠根據自己所學習的知識建構知識體系。活動性課程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重要核心,也是知識建構的重要途徑。
三、 活動性課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
(一) 開展專業化課堂活動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進行道德教育,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基礎,也是學生后期道德情感與行為發展的重要支撐條件,學生必須明辨是非,才能夠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在日常的生活中與他人交往時規范自身的行為,杜絕產生不良的想法。結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普及基礎的公民道德要求同時,通過開展“大家一起說一說”等多種方式,使學生能夠在班級內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相互交流探討。首先,教師舉出案例,引導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分析交流,學生能夠各抒己見,但是必須結合真實具體的案例,能夠抒發出各自的想法與意見,小組的一位學生負責記錄,一位學生進行組織,其余學生進行匯報。小組討論過后,每組選派出一名代表人員到講臺上發表本小組對該案例的想法。此種教學模式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并且鼓勵學生積極踴躍地參與課堂探討過程,學生能夠分析具體真實的案例,產生價值判斷,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分析學生的觀點,對其進行引導和幫助,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
(二) 結合案例進行活動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采用講授式教學方式,會顯得教學力度不足,也難以激發學生的深度思考與交流。所以應當運用案例教學,激發學生的情感認同,使學生能夠自主地產生積極道德行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具有感染力的教學環節與活動,使學生能夠在活動中進行交流探討,對于真善美、假惡丑的區別進行分析,產生內在情感沖突,自覺地排斥不良行為,養成良好的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枯燥地說教,會使學生缺乏情感認知。教師在具體的講解過程中,以誠信教育為中心講解犧牲個人利益成就集體利益,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在內心里產生強烈的情感認同,在心靈震撼下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意義。
(三) 組織道德教育活動
加強教育實踐,通過實踐磨煉學生的思想意志,有助于學生培養正確的道德行為。在初中時期教師應當加強動員學生參與道德教育活動,能夠運用學校的隱性教育力量,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意志訓練。即使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能夠具備初步的道德情感,但是在面對誘惑時,可能難以堅持自身原則,這就需要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磨煉恒久的意志。教師可以每個學期組織“班級勞動周”,通過勞動鍛煉,培養學生熱愛勞動與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進行道德主題教育宣傳活動,選取優秀榜樣作為案例進行綜合分析,倡導以榜樣的形象展開道德教育,并評選道德標兵。通過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動,學生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身行為,加強生活管理,進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意識,規范自身行為,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利用可利用的教育力量,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能夠增強道德與法治意識。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活動性課程,激發學生的法律意識,通過正確的引導與幫助,使學生能夠增強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劉新初.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J].2016(12).
[2]任玲.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道德情感教育研究[D].2016(6).
[3]陳徐明.開辟新路,深化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改革[J].2014(7).
作者簡介:
朱義祥,江蘇省句容市,句容市下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