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教學法,就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并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高三古詩鑒賞復習課中,老師同樣可以用問題教學法來解決學生古詩鑒賞題難得分的問題。主要抓住下面三個問題就很容易應對高考古詩鑒賞: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用了什么藝術技巧?有什么表達效果(思想感情)?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復習;古詩;讀;賞;品
對于絕大多數學生而言,高三語文復習過程中,古詩鑒賞是最為困難的。客觀地來說,是因為古詩詞年代久遠。時代更迭中,古今之人的生活習慣、語言表達、教育教學內容、社會秩序、國家政權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今天我們的學生難以理解古詩也實屬正常。但從高考應試的角度而言,學生畏懼古詩詞、解題難的原因是沒有用對方法去品讀。
其實,對于高考古詩鑒賞題,只要抓住三個問題就很容易應對: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用了什么藝術技巧?有什么表達效果(思想感情)?下面就來談談如何運用問題教學法來解答高考古詩鑒賞題。
學會“讀”詩。
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學會“讀”詩是至關重要的。讀詩才能解決詩歌“寫了什么”的問題。很多學生為加快解題速度,常忽略“讀”詩的環節,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倉促答題,導致遺漏重要信息,或沒讀懂詩句意義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如2017浙江臨考沖刺卷四的古詩閱讀《小雨泛鏡湖》。
小雨泛鏡湖
陸游
吾州清絕冠三吳,天寫云山萬幅圖。
龍化廟梁飛白雨,鶴收仙箭下青蕪。
菱歌嫋嫋遙相答,煙樹昏昏淡欲無。
端辦一船多貯酒,敢辭送老向南湖。
首先,學生讀詩時沒有讀標題,忽略標題寫了什么。“小雨泛鏡湖”,即一個天空飄著細雨的日子,陸游泛舟游鏡湖之意。這樣的標題一讀我們就能大體把握住詩歌的意境。其次,沒有細讀正文寫了什么。首句以“清絕”二字總寫鏡湖的特點,可以初步推測詩歌是要展現詩人陸游泛舟游鏡湖時看到的“清絕”之特色。尾聯寫到詩人貯酒于舟,想要送老南湖,則是寄寓了一種美好的向往。但是由于第一小題:簡要分析詩歌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學生就很容易只將目光鎖定在中間兩聯的景物描寫,簡單地抓住“煙樹昏昏”的“昏昏”一詞便斷定是傷感沉悶的。在眾多的意象中,學生常常會犯這種斷章取義的愚蠢錯誤。如果能細讀首尾句并結合中間兩聯的景物描寫,就不難讀出詩人閑適自得,享受鏡湖這番妙境的心情了。
學會“賞”詩。
面對考卷,學生僅讀懂詩歌寫了什么內容肯定是不對的,還應該搞清詩歌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知道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這需要學生有意識地去記憶。當然最理想的是結合具體詩作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其次,應審清題目要求,看問的是什么。如《小雨泛鏡湖》第二小題:請賞析詩歌中運用的藝術手法。這是籠統地問,沒有指定也沒有暗示是哪一句,那么我們應該運用所記憶的全部藝術手法去判斷,從表達方式、抒情方式、描寫方法、修辭手法等逐一鑒賞。而無名氏的《魚游春水》(秦樓東風里,燕子還來尋舊壘。余寒猶峭,紅日薄侵羅綺。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輕窣黃金蕊。鶯囀上林,魚游春水。幾曲闌干遍倚,又是一番新桃李。佳人應怪歸遲,梅妝淚洗。鳳簫聲絕沉孤雁,望斷清波無雙鯉。云山萬重,寸心千里。)一詞的第二小題則是這樣問“賞析上片畫線句寫景的特色”,這個題我們首先要鎖定上片的畫線句“嫩草方抽碧玉茵,媚柳輕窣黃金蕊。鶯囀上林,魚游春水”,判斷這兩句是寫人還是寫景。顯然,這兩句是寫景,接著便從描寫景物的藝術技巧入手分析,如“動靜結合”“視聽結合”,如修辭手法等。除此,要準確判斷其藝術技巧,還要結合整首詞的感情基調。《魚游春水》表現的是女子盼意中人歸來而不得的惆悵思念之情,而畫線句景物則一派春光,無限生機。據此,可以想到“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的表達技巧。
學會“品”詩。
孔子說:“書以道事,詩以達意。”讀和賞的基礎上,最后要解決“寫得怎樣”的問題,即要品該詩所用藝術技巧有何表達效果,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品讀詩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詩歌的題材、形象和手法。通過通讀全詩,初步把握詩歌的題材類別,然后把握詩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特點,最后結合手法品析其思想感情。仍以前面兩首詩為例,《小雨泛鏡湖》第三聯詩人運用視聽結合的手法,寫了悠揚婉轉的菱歌和雨中若有似無的朦朧煙樹,再聯系作者泛舟而游,并以“清絕”二字評價鏡湖,以及尾聯貯酒于舟的行為,可以讀出詩人是以閑適自得的心情,沉醉鏡湖,想要于此地頤養天年的思想感情。
《魚游春水》一詞畫線句運用“碧玉茵”“黃金蕊”兩個比喻,寫出了春天的生機無限、色彩絢麗。以“鶯囀上林”“魚游春水”達到動靜結合的效果,繪就一幅無限美好的春日至境,然而恰是這充滿生機和希望的春天,讓女子的離愁被反襯得更為哀婉無助,達到以樂寫哀的效果。再結合下片“闌干遍倚”“梅妝洗淚”,眼看又一年春到,而意中人還未歸來,觸起愁思,詩歌的思想感情便很容易理解了。
以上三個問題主要以《小雨泛鏡湖》和《魚游春水》二詩為例來分析。因為是高三復習課,要以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為目的,所以問題教學法在高三復習課中的展現形式必定和平時的新課有所不同。
參考文獻:
[1]清·王夫子《姜齋詩話》第四條“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一倍增其哀樂。
另:《小雨泛鏡湖》考題出自騰遠教育《2017浙江省新高考臨考沖刺卷》;《魚游春水》考題來源2017年杭高高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題卷.
作者簡介:
宋銀彩,浙江省寧波市,寧波濱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