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職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讓學生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從而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滲透一些生命的教育,并以此進行科學合理的拓展,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一下在中職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滲透生命教育。
關鍵詞:中職生物;生物教學;生命教育
一、 引言
生命教育一直是教育過程的重點,在素質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生命個體的豐富性和獨立性。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該學科可以更加接近生命教育的內容,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滲透生命的教育,從而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到生命的含義。
二、 在中職生物的教學過程中滲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
在中職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生物綜合學習能力,老師不僅要有效地發掘生物教學內容中的核心知識,然后圍繞著核心內容進行有效的教學內容拓展,并且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合理地滲透一些生命的教育知識,這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生物知識的學習。
在中職生物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了解到生命的來源,在細胞分離死亡的過程中我們身體中的不同器官逐漸地長大,讓學生通過生物的學習懂得生命的高貴,任何的生命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要學會尊重其他生命的個體,愛護自然界中的不同生物,明確保護我們生活家園的主體意識觀念。
在實際的生物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有效地開發生物課本的知識,從而更好地將生命的教育內容滲透到其中。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結合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生命教育的例子,充分地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積極性,從而通過生物知識的學習,更好地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意義。
三、 中職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教學策略
(一) 有效地挖掘生物課本的知識
在中職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滲透生命的教育,挖掘生物課本的內容是非常有效的教學策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實際的生物學習現狀,以及學生身心成長中遇到的不同問題,將生命教育的內容很好地滲透到生物教學過程中,這樣不僅實現了針對性的教學,讓學生的生物學習得到了更好的提高,并且很好地解決了學生身心成長中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在中職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正處于青春期的過程中,很多的學生為自己的身體器官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而苦惱,并且在其他同學面前感到一定的害羞,主要體現在男同學長出了幾根稀疏的胡子,女同學的乳房出現了一定的變化,這些身體微妙的變化只有學生自己是最清楚的,并且屬于個人隱私的問題,學生也不愿意去主動地和老師進行溝通交流。但是老師要明確學生的身心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一些變化,讓學生明白細胞的生長,逐漸地促進了我們身體不同器官的逐漸生長。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知自己的生理的變化,老師可以滲透一定的生命教育內容,通過生命教育的引導,讓學生通過查看生理教育手冊和心理教育手冊,從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正處于生命成長中的那一個階段,正確地認知到自己生理器官的變化,以及自己叛逆心理的主要生成原因。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在學習和身心成長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全部實力,從而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核心生物素養。
(二) 生物教學中融入一些生命情感的教育內容
在中職生物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合理地利用生物課本的知識,去引導學生宣泄自己的負面情感。在中職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也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情緒,比如說這次考試沒有考好、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由于思想的不集中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在和好朋友討論問題的時候出現了意見的分歧、在家中沒有受到父母的及時呵護等等,這些負面的信息會逐漸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在生活中脾氣變得暴躁,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能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等等,總而言之這些負面的情感會嚴重地影響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就要及時地發現這一點,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融入一些生命教育的情感。比如說在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肯定學生的學習成績,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讓學生逐漸找到學習的初心和興趣愛好。還有就是多給學生拓展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生活事例,讓學生可以從事例中發現自己的影子,以及自己遇到的一些身心問題,學習一下其他人是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和學習態度的,從而引導學生走出負面情緒的包圍。在生物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師生溝通的方式,利用老師陽光樂觀的精神面貌去感染學生,并且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在生活中和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從而更好地開導學生,幫助學生走出負面情緒的影響,找回以前那個快樂活潑的自己。
四、 結束語
在今后的中職生物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力和對生命的理解,可以將生命教育的內容滲透到生物教學當中,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
參考文獻:
[1]何定祥.如何在中職生物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6):123-124.
[2]張雷.中職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現代意識[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10):99.
作者簡介:
雷蓮蓮,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州八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