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良 胡忠震 溫璇
摘 要:研究目的旨在了解高校教師職業枯竭的現狀,對高校教師進行調查問卷,結果發現不同性別高校教師的職業枯竭均存在顯著差異,而在婚姻狀況、不同教齡方面則沒有表現出顯著差異。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枯竭;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教師隊伍也逐漸壯大,作為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參與者、管理者,他們對大學生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同時也是高校培養合格人才、提高大學生素質的關鍵力量。高校教師自身的身心狀況不僅僅影響到個人的工作生活,在更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素質的培養。因此,關注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加強教師隊伍的心理管理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一部分,是提高高校辦學效益的主要舉措。
本文通過研究高校教師的職業枯竭的現狀,試圖以點帶面來了解高校教師的生存現狀以及其心理特點,以便為教師的職業發展做出更好的決策。
一、 對象和方法
(一) 本研究隨機抽取了南昌市的3所高校(江西師范大學、南昌航空大學、華東交大理工學院)的不同崗位、不同年齡的教師180名。試卷發放共180份,實際有效問卷154份,其中男教師79人人,女教師75人。
(二) 采用Maslach等編制的教師職業枯竭問卷(MBI-ES),該問卷包括3個分量表,共22個項目。其中情緒衰竭9個項目,去個性化5個項目,低個人成就感8個項目。全部采用5點記分法,情緒衰竭去個性化得分越高,個人成就感得分越低,則表示個體的職業枯竭感越嚴重。
數據采用SPSS21.0進行統計描述性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
二、 結果
(一) 壓力反應的性別差異
表1的檢驗結果顯示,高校男教師在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方面均低于女教師、但在獲得的低成就感方面要高于女教師。從統計結果上檢驗上無顯著差異,因而缺乏統計學意義。
(二) 職業枯竭的婚姻學差異
表2結果顯示,不同婚姻狀況的高校教師在情緒衰竭方面存在著顯著差異(T=4.13,P<.05)已婚教師在情緒衰竭方面明顯高于未婚教師;去個性化和體驗到成就感方面,已婚教師也要高于未婚教師,但不存在顯著差異。
(三) 教育年限與職業枯竭的關系
按照統計分析的要求,在對職業枯竭不同教育年限的教師是否有顯著性檢驗,需要進行單因素的方差分析,檢驗結果見表3
表3結果顯示,工作2年以下的高校教師在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方面要低于其他三個年限,但在獲取的成就感方面明顯要低于其他年限階段的教師,從數據統計來看,年限長點所獲得的成就感要高。
三、 討論
性別方面:男教師在情緒衰竭、去個性化高于女教師,但成就感低于女教師。此研究成果跟以往研究相一致。在傳統的社會角色中,男性的角色應該是事業為上,是家庭的支柱,但教師這份職業本身所帶來的收入不高,自然導致男教師工作滿意感和積極性不高,容易滋生厭教情緒,對學生缺少應有的耐心和責任心。高校女教師在承擔學校的教學任務之外,還有可能面對家庭內相夫教子的壓力以及大部分的家務,因而很容易體驗到負性情緒。
婚姻方面:已婚教師的情緒衰竭要明顯高于未婚教師,原因可能在于未婚教師大都一心一意投入在教學中,期望和學生打成一片,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希望能干出一番成績;已婚教師則需同時兼顧工作和家庭,精力難免預支,疲憊不堪,難以始終如一、耐心熱情地對待學生。
教齡方面:工作2年以下的高校教師在情緒衰竭和去個性化方面要低于其他三個年限,但在獲取的成就感方面明顯要低于其他年限階段的教師。可以看出,剛參加工作不久或工作年限不超過2年高校教師對工作成績充滿期待卻又經常體會不到成就感。入職的第一至三年,是“求生和發現期”,在這一時期,教師表現出對新職業的復雜感情,一方面是初為人師的積極熱情,另一方面是面對新工作的無所適從,卻又想盡快步入正軌而急切地希望獲得教學的知識和技能,這完全符合休伯曼的職業生涯倦怠理論時間。年限較長的教師所獲得的成就感要高于年限較短尤其要高于2年教齡以下的新入職的教師,這應該是教齡較長的高校教師隨著在學校站穩腳跟之后,加之職稱、職務的晉升,以及收入的增加,得到了學生、學校、家庭的認可,成就感增加,因而職業枯竭相對較低。
參考文獻:
[1]Sehaufeli W B,Leiter M P,Maslaeh C,et al.MBI[M].3rd ed.London:Taylor and Franceis,1998:35-45.
[2]吳微莉等.高校輔導員職業枯竭與心理管理[J].西華大學學報,2006(4):107-108.
作者簡介:
張軍良,胡忠震,溫璇,江西省九江市,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