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進一步加快,許多農村地區的青壯年都選擇去城市打工,其中有許多年輕的父母也選擇外出工作,想要改善家庭生活條件,這樣一來孩子就會留在農村由爺爺奶奶等親戚照顧,這些孩子就成了留守兒童。現在農村地區,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在心理和教育方面都存在許多缺陷,嚴重影響兒童身心的健康發展,這種現狀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需求;教育策略
一、 前言
當父母雙方或者父母一方由居住地遷移到其他地區工作,其孩子留在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導致孩子不能與父母在一塊生活。受到中國經濟改型的影響,城市中會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相應的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農村留守兒童。近年來,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攀升。這些留守兒童,只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是父母一方外出務工,絕大多數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長大的,他們中還有一些人是由親戚撫養教育。外出務工的父母會定期給自己的孩子郵寄生活費、學費以及其他費用。但是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懷,再加上學校對這些留守兒童沒有足夠重視,容易使孩子們的心理發生變化、行為發生偏差、觀念發生扭曲,甚至可能為以后實施犯罪埋下禍根
二、 留守兒童常見心理問題
(一) 抵觸學習
學習倦怠是留守兒童最容易發生的現象。通過對農村部分家庭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都由爺爺奶奶看護,但是由于老人的觀念可能落后,導致出現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孩子生活較為充裕,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爺爺奶奶對孩子較為溺愛,不管孩子發生什么錯誤只是一味地原諒,最終導致孩子不喜歡學習,逃學甚至發生違規違紀的現象;另一種是爺爺奶奶對孩子要求極為嚴苛,導致孩子在爺爺奶奶面前無法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最終孩子抵觸情緒更加嚴重,渴望擺脫學習獲得自由。此外,由于長期見不到父母,孩子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孩子無心上課,一直思念父母,最終使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二) 學習焦慮
留守兒童由于學習跟不上會產生焦慮心理。由于照顧留守兒童的爺爺奶奶年紀較大,再加上他們受教育的水平普遍低下,對孩子的教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長期以來,由于對獲取知識不滿足和觀念的差異,最終導致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在學習落后時產生焦慮。此外,學習焦慮也和父母不在身邊有關,每次與父母交流時,父母都會詢問孩子學習現狀,導致孩子在學習落后時產生內疚心理,再更加努力學習時也不能夠進步,使得他們更加容易灰心喪氣。
(三) 交往困難
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會有心理上的落差感,覺得和別的孩子有差距,導致留守兒童不愿與人交際,也害怕與人交際。同時由于本應在父母那里得到關注的缺失,使留守兒童急于表現自己,但是由于沒有得到悉心的指導和教育,容易走上極端,不注意交往的技巧和原則,最終影響身心健康。
(四) 性格孤僻
雖然留守兒童有爺爺奶奶或親戚的照顧,但在孩子心中這些人始終不是自己的父母,不想和其他人表述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長此以往,導致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和別人提及,在學校中不和同學交流,不參加集體活動。當在學校受到同學排擠和欺負時,想到自己的父母不在身邊,就會選擇忍氣吞聲,使性格變得越來越內向、悲觀。
(五) 心理自卑
大部分留守兒童都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他們的自卑心理和父母外出時間成正比,父母在外時間越長,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就越嚴重。一般孩子在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父母,如果從小就失去父母的保護,會使兒童的心理變得敏感和自卑。此外,當看到其他同齡孩子身邊有父母陪伴時,而自己只是孤零零一個人,他們更膽怯和謹慎,會導致嚴重的厭學、自卑、焦慮以及抑郁心理。
(六) 叛逆嚴重
農村留守兒童往往具有強烈的叛逆心理和敵對意識。他們只是想通過自己的叛逆和敵對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認為這樣做會保護自己,這樣使老師、親戚以及同學很難與他們相處,即使老師采用極端打罵,學校采用高壓校規也不能夠約束這些留守兒童。
三、 采取解決對策的建議
(一) 開設心理課程
為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學校必須重視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校內可以聘請專業的心理輔導專家,開設心理咨詢課程,設立心理咨詢室并聽取他們的想法,使留守兒童走出陰影,能夠健康茁壯成長。另一方面學校還要加強與孩子父母間的溝通,及時了解和反饋孩子的學習、心理、生活等方面的問題,從這兩方面著手解決孩子心理問題。
(二) 宣傳安全知識
學校相關部門要設立留守兒童監護體系,實時監測監控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為他們配備相關的學習、生活、娛樂以及交際的設備設施。同時要普查當地留守兒童人口,做到走進留守兒童家里。在校內要開設相關安全知識講堂,培養留守兒童安全防護意識,提高應變以及自我保護能力。
(三) 優化教育環境
學校要及時與留守兒童家長聯系溝通,培養孩子優良的品德,在校內要重視留守兒童現狀,充分發揮榜樣兒童的作用。班級內定期開展相關活動,讓孩子感受到集體的溫暖,淡化對父母的依賴心理,任課老師以及班主任要善于與孩子進行溝通,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四、 結論
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由于長期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學校和社會在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上義不容辭,不僅要發揮學校教育和疏導作用,還要發揮家長溝通和反饋作用。學校和家長聯合起來,讓留守兒童在精神和物質上都得到滿足,使他們能夠健康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劉萍.農村小學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問題淺談[J].好家長,2018(83):63.
[2]馬國才.農村留守兒童道德教育問題探析[J].好家長,2018(83):188.
[3]趙天榮.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反思[J].學周刊,2018(30):74-75.
作者簡介:周象東,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地恩地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