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注入這一新型的技術力量,是值得廣大教師探索的。與傳統教學相比,信息化教學不僅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還可以在靈活性、交互性等作用下提升數學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呢?這是本文論述的重點所在。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應用對策;導入
縱觀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的有關內容其明確指出,數學活動是師生雙向、共同完成的活動,教師需要借助有效的措施來對學生加以引導,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要想實現這一點,教師需要在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的基礎上,立足教學所需和學生的數學學習實際情況,恰當地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在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功能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有效地運用信息技術呢?
一、 創新導入,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
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良好的導入不僅可以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積極的課堂氛圍,還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思維,從而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對此,我在小學數學課堂導入活動開展中,往往會利用信息技術精心地設計新穎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
(一) 巧用課件動畫,激發學生興趣
在數學導入活動開展中,倘若教師能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呈現生動有趣或者一目了然的圖畫,不僅可以取得比傳統的以語言描述為主的導入更好的效果,還可以將新知內容鮮明而有效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更為直接地接觸到事物的本質,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簡單易懂。以“10的認識”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導入活動開展中,將一個個數字利用多媒體變換為了一個個直觀形象的卡通人物形象。學生在觀看多媒體的過程中會看到:標有0—9的卡通人物按照順序走出來。此時,我引導學生思考:在這10個數字中,哪一個最大?哪一個最小呢?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儲備下自然會答出0最小,9最大。此時,我繼續播放動畫:9看到0的時候,非常傲慢無禮地對它說:你一個什么都沒有的0,在這里根本就沒有用,誰都比你大,快離開這里。0聽到9的話后感到很傷心,1覺得很氣憤,于是幫助0將9氣走了。那么,1是如何幫助0將9氣走的呢?該問題縈繞在學生的心頭,自然會激發其對新知的探究興趣。
(二) 利用視聽效果,激勵學生探究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載體,同樣也是教師組織導入活動的載體。對此,在數學導入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在生活中探尋數學原型,以此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出一個直觀形象的生活情境,借此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以“可能性”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導入活動開展中,借助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耳熟能詳的《阿凡提的故事》該動畫片中的有關片段:阿凡提在給地主打工之后,地主不愿意給阿凡提發放工資。于是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他將阿凡提工作所獲得的金幣拋向天空,當金幣全都正面朝上的時候,阿凡提才可以獲得工資,反之則不能獲得工資。生動有趣的情境一經呈現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觀看之后,我引導其以小組為形式討論:阿凡提能不能獲得工資。小組激烈的討論可以點燃課堂氛圍,同時學生在討論中談及了“可能”“不可能”“不一定”等,對新知內容產生了感性的認知,有利于新知教學的有效開展。
二、 多樣教學,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率
在信息時代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與信息技術的應用有著密切的聯系。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僅為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還驅使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多樣化活動開展中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 運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往往借助照本宣科的方式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靜態地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且自控能力不足的小學生而言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對此,我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立足信息技術的特點,借助其動態演示功能將靜態的數學知識以動態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以此使學生在動態演繹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以“解決問題”該內容教學為例,在進行加法計算的時候,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這樣的動態課件:在一棵大樹上有三只小鳥,一會又飛過來了一只。此時,我引導學生思考,現在大樹上有幾只小鳥?在該問題的驅使下,學生會想到用加法來進行計算。那么,什么是加法呢?我再次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大樹上原有的小鳥和后來飛來的小鳥“合并”到一起,借此使學生對加法產生感性的認知,明白加法就是將兩個部分的內容加起來求和。
(二) 運用信息技術化難為易
在每節數學課開展中,學生都會遇到諸多的重難點知識。這些知識不僅是學生的學習難點所在,也是教師的教學難點所在。倘若教師一味地借助語言描述的方式向學生講述重難點知識,非但無法使學生在其已有的認知能力驅使下對其有深刻的理解,還會使學生在語言理解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困惑,得不償失。對此,我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往往會發揮信息技術聲像并茂、形象具體的優勢,實現抽象知識直觀化,難點問題簡單化,進而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重難點知識。以“平行線”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向學生呈現了兩條直線構成的不同位置關系,在電子白板移動功能的使用下,我慢慢地拖動遠遠分離的兩條直線,學生會看到這兩條直線經歷了分離、相交、重合等過程。在這樣的動態演示中學生會對平行線產生感性的認知。接著,為了使學生加深對“不相交”的理解,我再次利用電子白板將看似不相交的兩條直線無限延長。在動態演示過程中學生會發現這兩條直線相交了。如此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動態演示過程中清晰地驗證自己的猜想,自主地建構起正確的知識。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直觀、動態的演示下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尚景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高效運用探索[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3):89-91.
[2]石翠蕓.論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論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7):44-47.
作者簡介:
賴梁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