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理是一門至關重要的學科,強化學生對物理解題技巧的認識,對其物理學習水平至關重要。中學時期的物理課程既要以一定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同時更要建立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中學物理;解題方法;技巧
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對概念展開詳細的了解,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同時對知識展開深入的分析,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把握相關的知識點,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當然,為了進一步幫助大家掌握相應的解題手段,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相關的學習框架,就這個知識點中的相關要點,展開深入的了解,切實鞏固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識。
一、 物理解題中的要點分析
物理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對中學生進行物理知識的講解時,老師需要在用詞上很嚴謹。初學時,要將這些概念弄清,不然會給將來的解題埋下隱患。
第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妨利用案例講解的方法,幫助大家明白本質性含義,并利用問題來幫助學生建立概念認識;第二,針對定義方面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對公式展開合理應用,分析之間的關系,掌握各參數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尋找到解題的突破口;第三,針對定理的相關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定理以及其推導過程展開了解,試著在解題中對定理進行靈活應用,并解釋一些與生產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幫助大家合理應用能量觀點去解決力學問題;最后,解題時可以引入實踐教學的方法,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能力。
二、 教學中的解題方法分析
(一) 定律的應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幫助學生對相關的概念、定理知識展開合理的應用,不能盲目,更不能以偏概全,否則勢必會出現教學錯誤。為了深化學生這方面的學習認識,例如教師在教學應用的過程中,主要可以幫助學生對四個方面的內容進行掌握,分別是阻力不計的拋體類;固定光滑斜面類的知識。
例如在對問題進行實際解決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問題,展開具體的分析。例如對于那些拋體類的物體,一般題目中會特別說明:空氣中產生的阻力忽略不計,所以,大家的研究重點,主要是重力對物體機械能造成的改變,還有物體動能、勢能間的機械能轉化,對這些方面的知識做出一個簡單的判斷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對實際的問題,做出相應的判斷,同時針對動能、勢能間的能量轉化,來展開分析。
(二) 定律的應用
對于系統的問題,可能其解題過程會表現的比較復雜,且所牽涉的各個知識點也比較的多元化。在對知識進行總結后了解到,這方面所涉及的內容,例如輕桿連體類、在水平面上可以自由移動的光滑圓弧類,還有就是懸點在水平面上能夠自由移動的擺動類。
(三) 加強對公式的理解及消化
每一個公式都有它的適用范圍,不能亂用,每一個字母都有特定含義,需要理解。比如p=F/S中“S”指兩物全接觸的公共面積,這個公式適用于固體,也可適用于液體和氣體,而p=ρ物gh適用范圍小,只適用規則固體物體放在水平面上產生的壓強。我們面對每一個公式不能機械記憶其中的等量關系,這樣才能形成知識體系,提升學習的效率。在解題的時候,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對這類問題中各個物體間的力學系統進行了解,其中比較關鍵的一點就是,要進行合理的分析,然后借助轉移理論列出等式,求出答案。
(四) 指導學生熟悉物理學中的各種儀器
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觀察法和實驗法。熟悉物理學中的各種儀器是進行觀察實驗的基礎。指導學生熟悉物理學中的各種儀器,能夠正確地使用實驗各種儀器,就能很好地學習物理。
(五) 指導學生建立解題思路
學習物理,要理順解題思路,是學習物理的捷徑,尋找題設中的關鍵字眼,理解這些字眼中的特殊含義;想該題屬于哪個范圍的題目,涉及哪些概念、規律或計算公式;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變成不同的物理具體圖形,最后建立解題模式。
(六) 指導學生聯系生活
物理現象與生活密切聯系,聯系身邊的生活現象,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變知識為能力,加深理解和增強記憶。物理新教材一直努力搜索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讓物理從生活中走來,有目的地將物理問題提煉出來,再將物理知識回歸生活,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物理,增強學生生活中的物理意識,還利于發掘每個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在新課改的背景下用新的理念去創設有趣的生活化情景,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在物理教學過程中,針對解題方法,教師要根據不同的解題情況,對學生做出相應的引導,幫助大家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多元性的學習認識,這樣對其未來學習習慣的養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莊盛文.淺談如何撰寫物理解題研究類論文[J].山東教育,2004(32).
[2]崔久仙.淺談提高中考物理解題速度的方法和策略[J].數理化學習(初中版),2002(5).
[3]熊光哲.物理解題中的數學問題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1994(4).
[4]胡永躍.試論物理解題思想[J].物理教師,1994(4).
[5]張岳斌.高考物理解題八防[J].中學理科,2003(Z2).
[6]閻俊仁.物理解題中的思維方法轉換示例[J].中學理科,1995(9).
[7]鄭青岳.“特殊化”在物理解題中的功能[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1995(8).
作者簡介:
趙志芳,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市第22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