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萃 許永華
【摘要】本文先從學生和教師兩方面入手,對當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的現狀進行分析,然后對“微平臺”的特點和其在教學中的意義進行闡述,進而在案例分析以及互動交流等基礎上,對“微平臺”基礎上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措施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微平臺” 高校思政 實踐教學 改革措施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思政專項)“基于‘網絡虛擬平臺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hnsz2018-36)階段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072-02
思政課是高校課程中一門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思政課更加注重實踐教學,通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各種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覺悟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對自己和社會都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只有把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放在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位置,才能夠真正滿足培養合格大學生的需求以及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在網絡信息技術發展之下出現了多種社交形式,比如微博以及微信等,這些“微”事物的出現形成了微群體,這也讓高校的教育進入了“微”時代。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使用“微平臺”,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和資源,并且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促使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收到預期效果。
一、高校思政課改革的現狀
(一)教師重理論輕實踐
當前高校思政教學主要是課堂教學,這是一種十分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教師單方面灌輸與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就我國的教育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是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成長的,所以在進入了高校之后對這種教學模式十分厭倦。而高校很多思政課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理論,忽視了思政課實踐教學,這樣就讓學生只是單方面的吸收知識,并沒有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二)學生重“主課”輕“思政”
思政課是高校課程中相對重要的一門課,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學生比較重視自己的專業課程,對思政課不太重視。進入高校的學生都會有自己的專業,這些專業主課對學生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在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把精力放在這些主要課程上,甚至于在上思政課的時候都還在學習一些主課知識。這種情況不僅對思政課的教學形成影響,同時也會對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形成阻礙。
(三)形式單一,內容面窄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模式都比較簡單,通常是教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學生做做筆記,這種教學模式十分單一。這樣不僅會消除學生對思政課的興趣,同時還會降低思政課的教學質量。很多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只是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教學,沒有在教材知識上進行延伸與擴展,這樣就導致了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比較少,涉及面也比較窄。
以上的這些現狀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的普遍問題,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漸深入,思政課的教學應該更具實踐性,其實踐教學模式也需要依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改革,讓學生的思想和能力都能夠被優化,同時也讓高校的思政課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二、“微平臺的概念及特點
(一)微平臺概念
所謂的“微平臺”,也就是微信等相關的社交軟件平臺。“微平臺”能夠進行實時消息的互動,在使用“微平臺”進行交流的時候,能使用文字、視頻等形式,以此進行生動形象的溝通和交流,同時還能夠進行多人實時對講。在信息化時代中產生了很多新的社交形式,比如QQ、微博以及微信等,這種社交網絡載體多元化的形成讓彼此之間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樣化和功能化。在當前的高校中,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已經不再是見面、打電話或者是發短信,而是有更多選擇,而“微平臺”的出現也讓高校的教育步入了微時代中。
(二)微平臺特點
就當前的“微平臺”來看,由于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支持,“微平臺”有著其獨有的特點和優勢:其一是傳播性高,“微平臺”屬于熟人網絡結構,各種信息在前期進行小眾傳播,經過時間的推移之后會進行大范圍的傳播,相當于一條新聞消息能夠在短時間之內“一傳百,百傳萬”,所以“微平臺”傳播的有效性很高;其二是隨時隨地為用戶推送相關的信息,提供用戶所需要的服務;其三是內容比較豐富,可以以各種形式出現在平臺中,比如圖片以及視頻等,都是“微平臺”中的主要媒體形式與內容,這樣便于交流雙方的交流和信息共享,讓溝通過程無阻礙;其四是互動性極高,消息發送的速度極快,信息推送也比較快速,可以進行實時的更新。
(三)微平臺教學意義
將“微平臺”使用在教學過程中,其有著以下意義:其一是提升學生和課程逐漸的交流和合作效率,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用“微平臺”能夠依據教材內容來設計教學內容,教師通過微信群體的建設,組建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習小組,在分析學生特征和目標基礎上設計教學方案,并且下載相關的學習資源。同時還可以通過“微平臺”呈現教師的教學思路,確定課程的性質以及教學范式等。其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微平臺”能夠讓學生和教師一起制作教學計劃,明確教學方案,確定教學內容,這樣可以加強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三、構建“微平臺”推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
以微信為主要的“微平臺”對高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有很大的幫助,通過對“微平臺”的使用,在網絡基礎上進行案例分析、理論實踐運用以及互動實踐等方式,以此對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改革。
(一)通過“網絡虛擬”微平臺展開實際案例分析討論
案例分析和教學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要形式,要想在“微平臺”基礎上進行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首先要做的就是建設微信教學平臺,平臺要有信息推送以及反饋的功能。信息推送主要是由教師推送,而信息反饋則是學生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匯聚到“微平臺”中,以此在“微平臺”基礎上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教師在使用“微平臺”進行實踐教學時,可以將一些典型的案例在課堂上隨時分享和推送給學生,同時也可以將當前發生的一些熱點案例推送給學生,這樣能夠激起學生的討論熱情。因為一些新的案例事件會在第一時間內出現在微信新聞、微博或者是論壇中,只要學生上網就會接觸到這些信息。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新聞鏈接和視頻分享的方式進行案例教學,比如人民日報微博發布的“高校女生網絡發布辱華言論引眾怒,網友:莫挑戰愛國的基本底線”,教師就可以將這一微博分享到“微平臺”上,讓學生就這個案例展開分析和討論,通過案例的分析來加強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情懷,同時讓學生對中國抗戰歷史進行回顧,讓學生認知到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都是前輩先烈經過艱苦戰斗換來的,這樣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同時還能夠提升高效思政課的教學質量。
(二)借助“網絡虛擬”微平臺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進行實踐
將理論知識運用在實踐中才能夠實現最終的學習目的,高校思政的理論實踐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課外的活動。微信平臺的內容都十分的生動形象,教師在使用“微平臺”引導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實踐時,要注重形式上的多樣化,要緊跟時代的發展。微信平臺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制作要圖、文和影音并存,在排版上也要考慮到學生的閱讀習慣。高校思政課的理論知識實踐主要是組織學生多多參與一些課外的活動,并且參加一些校外的公益活動。在“微平臺”基礎上讓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實踐,可以用線上線下的合作模式進行,比如經過“微平臺”組織與發起各種豐富的實踐活動,例如突破傳統教學的翻轉課堂,或者是在微信上對一些會議進行直播,在國慶節等相關的節日中發起主題活動,比如“紀念九一八”或者是“回顧抗戰史”等。經過高校思政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在“微平臺”基礎上進行線上線下的精準合作,相互滲透和影響,依次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強思政課的吸引力。
(三)利用“網絡虛擬”微平臺創設情境進行互動交流
“微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極強的互動性,學生和學生以及師生之間都可以進行實時互動。因此,在“微平臺”上創建相關的教學情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和教師進行互動和交流,這樣能夠讓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進行有效的改革。問題情境是教學情境中常見的一種,在思政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微平臺”向學生發起提問,提問一般可以在上課之前通過“微平臺”推送給學生,讓學生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在問題情境建設過程中,教師要對高校思政教材的重點進行掌握,并且要遵循一定的啟發性與趣味性原則,在學生認知和能力范圍之內建設問題情境。比如當前的大學生大都是90年,甚至還有00后的學生,所以教師要掌握整個年齡段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內容,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出相關問題。學生在“微平臺”上得到教師提出的問題之后,可以在課余時間找尋相關的答案,然后經過微信平臺將自己的想法反饋給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節省課堂的時間,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就問題進行交流和互動,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知識,教師也可以在學生的課堂表現中總結教學方式中的優點和缺點。
四、結語
“微平臺”的使用是當前教學中的主要趨勢,在“微平臺”基礎上進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經過案例分析討論、理論知識的實踐以及情境教學的互動交流,讓學生可以在學習中樹立自己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同時也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讓所有高校的思政課水平得到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羅莎莎.基于“微”平臺的互動教學模式構建[J].新課程(中), 2014(5):1.
[2]別曉霜.依托微信公眾號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探究[J].今傳媒,2017(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