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棟
【摘要】隨著素質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如何對學生的人文素質能力進行培養,也是教師需要肩負的一項重要職責。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學習認識,本文結合教師的實際授課情況,就人文素養培養途徑展開探究,希望能夠為相關人員,起到一些積極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 人文素養 培養途徑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157-01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性作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需要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礎性的字詞內容,同時還應該透過語言知識,對學生的人文素養,展開相應的引導,深化其語文學習感受,進一步提升語文這門科目的整體教學質量。當然,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深入,教師在引入人文素養培養方法的時候,不能過于主觀化,應該結合學生實際學習體驗,作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
1.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
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改觀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傳統印象,教師不妨在課堂上,為初中生創設出相應的語文教學情境,深化其語文學習體驗,幫助其用更為多元化、新穎化的視角來看待語文學習,這樣對于學生語文學習意識的養成,才能夠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當然,為了強化人文素養的培訓工作,教師在營造教學情境的時候,還應該引入更為人文素養的內容,這樣不僅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的人文意識。
2.開展多元的培養方法
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人文素養感悟,教師還應該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開展更為多元化的培養方法,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幫助學生對各類語文知識點,進行豐富的學習認知,這樣既能夠強化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體驗感,同時也可以拓寬教師的個人教學路徑,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新型語文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夠起到相應的參考作用。
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進步,豐富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技術,所以,在教學中,對于這種方法,教師要展開積極的應用。例如在學習《安塞腰鼓》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搜集一些與這項“民俗”活動有關的影像資料,并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內容,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認識,這樣在強化學生文學修養的同時,也可以幫助其建立相應的人文素質。
3.引入小組的互動模式
作為一門語言類的科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對學生的互動情況,給予必要的引導,幫助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就知識點展開更為深入的討論,進而豐富個人的人文素養。為了強化學生的主動意識,教師不妨在課堂上引入小組的互動模式,幫助學生就一些知識點,展開深入的討論,豐富彼此的語文學習見解,深化課堂互動成效,進一步鞏固語文教學質量。
在小組互動練習的過程中,教師不妨針對教學中出現的兩極分化問題,讓學優生與學困生,在課堂上建立有效的互動認識,這樣才能夠進一步強化課堂教學質量,對新型教學理念進行貫徹。在執行的過程中,教師不妨讓學優生與學困生結合為3-5人的學習小組,教師可以就相關的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討論題目。在學生進行討論練習的過程中,教師除了要發揮監督作用外,還可以適當的進行指導,豐富各個學習小組的活動成效,進一步強化學生人文素養。
4.進行必要的學習拓展
從科目類別上進行論證,語文這門科目與生活內容有著極為緊密的關系,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達到強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訓目的,還應該就實際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進行必要的學習拓展,在深化學生語文學習印象的同時,可以幫助其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相應的人文內容,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學習拓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入手:第一,是課堂辯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可以針對一些靈活性的語文內容,比如《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中,莊子那一番辯論,是不是“詭辯”?還有《三顧茅廬》中,諸葛亮未出茅廬已三分天下的預言,屬不屬于紙上談兵?這些內容都可以成為學生拓展的要點;第二,是課下實踐。教師可以針對一些與生活有著緊密關系的教學內容,比如《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主要是對母親的“關懷之情”進行抒發,教師不妨在結束教學后,讓學生在課下,向自己操勞了一天的母親,送上滿滿的感恩之情,可以為她洗洗腳、捶捶背、聊聊天,與母親就最近的生活展開討論,這個過程能夠進一步強化學生的感恩之心。
5.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對于人文素養的培養工作,教師應該抱有更為開放性的教學認識,結合實際的教學內容,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盡可能強化學生的語文學習認識,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參考文獻:
[1]湯志強.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18(03):55-57.
[2]楊麗芝.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才智,2015(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