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菊秀
【摘要】玩手機啟發我們興趣效能巨大。讓學習數學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就是要從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開始。學習興趣首先是有一定的注意力,然后還要自覺、自愿、愛學、樂學。
【關鍵詞】學習興趣 注意力 快樂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2-0174-02
我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玩手機玩一個小時好像就一眨眼,而工作一小時就感覺時間挺長了。追究原因大概是玩手機是自愿的,是愛好;而工作是生活所需,有被迫的因素。如果我們給玩手機一些要求:每天必須8個小時,玩手機時必須坐在某個規定的位置,必須完成哪些任務等等。這樣我們玩起來還那么投入,那么輕松么?我們卻不可能把學習數學當作可有可無、可多可少、可好可壞的,沒有要求的一種活動。眾所周知,學習數學的興趣越高,學生學習熱情就高,學習效果也越好。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如何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學習興趣的界定
我們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理想層面上的興趣,不僅是讓學生愿學,想學,而且是能夠專注地學,忘我地學,欲擺不能,深入骨髓、深入靈魂。就像手機控玩手機般的自覺、自愿、見縫插針、百玩不厭、廢寢忘食。本人特別要強調的是理想層面上的興趣,不只是愿意去做,而是做的過程中能專注、忘我,到了這種程度,學習于你是一種享受,有時候難題過一段時間會自解,這時你的學習成績絕對是優異的。
二、引起學習數學的興趣
培養深層次的學習數學的興趣,首先要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注意。平時我們從聲音的變換,包括語速快慢轉換、聲調高低不同,以及短暫的停頓;從顏色的變換,給重點句段描紅、標粗、劃線;插入動畫效果;設置特定情境如講故事、做游戲、動手實踐以及設置社會活動場景等,這些都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老師在課堂上總是得時時刻刻關注學生的動態,然后竭盡所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掌控每個學生、掌控課堂。
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是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第一步。要讓注意力保持長久,要讓小學生有再次參與到這個數學學習活動中來的欲望,才算是引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沒有打擾,讓孩子養成專心致至的學習好習慣。曾經有一個奶奶送飯到教室來,說是孫子沒吃早飯,還喋喋不休跟老師交流孩子怎么怎么樣,引得全班同學集體注目。我嘆了口氣,“上課呢,得多長時間才能重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呀!”老師的百般努力還正抵不過一個送飯奶奶的吸引力呢!今年暑假有學生在朋友圈曬視頻,孩子在學習,書桌上放了一盤零食。我給他一個建議:“為了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書桌上不要放零食。”學習興趣培養就是需要心無旁騖,一盤零食、一聲招呼都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學習活動中解脫出來。
2.學習內容的數量要適量。平常我們常說勞逸結合,說的就是適量的學習工作之后,有個合適時間的休息。一節課后為什么要下課?現在還給學生每天的作業量作了規定,都因為勞逸結合的問題。一堂數學課40分鐘,5分鐘復習,15分鐘研究新課,20分鐘課后練習鞏固,這樣合理安排時間可以鞏固小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鞏固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過長時間的思考會引起思維疲憊,直接導致注意力以及學習興趣的下降。
3.數學知識的難度要適中。太容易,學生會覺得自己已經學會了,不聽沒關系了,造成不感興趣而注意力分散;太深奧,學生會覺得怎么聽不懂啊,對自己失去信心,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多難合適呢?曾經有個恰當的比喻,“跳一跳剛好能夠著桃子的高度”剛好。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理解為提出一個中間問題,把題目的難度降低后學生剛好會解。比如,在教學運算定律時,學生普遍會覺得難懂,咱們只要提問運算簡便的關鍵是什么呢?是湊整。這道題怎么樣來湊整?然后圍繞湊整研究應用加法交換律,圍繞湊整研究應用加法結合律,同樣圍繞湊整研究其他的運算定律,學生心中有了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湊整,解題就有了方向。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了運算定律的具體計算方法:“算式中都是加法,可以忽略原有算式中的括號,先把能湊整的兩個數相加。”“算式中都是乘法,可以忽略原有算式中的括號,先把能湊整的兩個數相乘。”“連續減的算式中,如果兩個減數加起來能湊整,先把這兩個減數加起來再減。”“連續減的算式中,把能湊整的數先減。”等等,學生不再覺得題目太抽象、無跡可循,而失去興趣了,而是愿意進行嘗試了,換句話說學生對這種題目有了興趣。
4.數學學習活動的目標要明確。數學學習活動的目標有整個知識的大目標,有本節課需掌握的小目標,小目標既要方便操作、掌握、檢驗,又要回應大目標,為大目標服務。就如“運算定律”中的加法交換律一課,就知識目標來說,學生懂得“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就可以了,可是關聯到后面更多的簡便知識需要學習,不理解“為什么交換”,“在什么情況下可交換”,學生到后面就會出現打糊涂仗。所以在理解上述問題后還可以引導學生歸納使用加法交換律的訣竅:“算式中都是加法,先把能湊整的兩個數相加。”就如興趣的培養具體到一堂課,在課堂上老師引導學生注意所教內容,學生注意到了而且愿意去學了就已經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還能專心思考學習內容,就已經到第二個層次了;學完后學生能自覺地去回顧、自然地去應用,興趣就更深一層了。
5.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與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應及時評價。學生正在學習知識的階段,每走一步都需要一個回應,對的可以繼續這樣做下去;錯了換一個方向或方法。及時的評價既指名了以后前進的方向,也是給學生一個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6.及時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聯系進行整理,在應用中鞏固與拓展,讓學生產生學以致用的感覺。就怕學生產生學了沒用的想法,那他們就不用學了,有用才有動力,才有興趣。
三、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
學生有了學習數學的興趣,是不需要老師在場、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任意情境都能自覺自愿去學的,可以說沒條件的創造條件也要學。這是新層次的興趣,真正的學習興趣。這需要更多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1.平時生活經驗告訴他們數學很有用。這里涉及學生的學習目的性是否明確;學生的責任心是否強大;平時知識的積累與數學學習有關等等。
2.平時潛心游戲、潛心學習的體驗,是否能專注做一件事。曾經有位老師調查過這樣的問題:“你有沒有看一本書的時候不知道身邊有人在走動?”“你有沒有碰到過一道題做題時怎么也想不出來怎么解,后來沒去想時突然出現這道題的解法?”這兩個問題調查的都是專心的程度,一種有關學習的品質。解決難題的過程可能比較艱難,也可能是你浸入題中而忽略了時間的流逝,如果是后者你已經同時具備了專注、興趣。這兩者的關系是因為興趣而能專注去做,因為具備專注的能力而忘我投入,已經可以合二為一了。也許你并沒有到忘我投入的地步,那么中間不需要克服的困難就特別多了,那樣完成后的體驗特輕松、特自豪,眼睛都會發亮,簡直太美好了,這個過程也鍛煉了他們專心做事的品質,以后更愿意做這樣的鍛煉了。這個“專心”也是一種習慣,不只在學習上,還在平時的吃飯、穿衣、走路、游戲等等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后續的學習需要“專心”;長大后的工作更需要“專心”。所以有經驗的老師經常說“學習的關鍵是上課專心聽講!”“小學階段學習習慣的培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深層次的興趣培養和平時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是分不開的。
3.榜樣的力量在于告訴學生熱愛學習。班上愛學習的小故事、陳景潤理發的故事,陳毅喝墨水的故事等等都告訴學生要向他們學習,學習他們專心致至的品質、珍惜時間的品質等。
4.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告訴學生能學習是一件光榮的事,使他們有一種愛學習的沖動;告訴學生能自己動手做事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培養他們動手的能力;不要跟他們說學習很辛苦,(盡管這是實話)要說學習很有趣,也是享受,相信你能行;不要跟孩子說這件事太難了,你做不好,要說這件事太難了,該怎么做呢?如果學生真正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把學習變成一種愉悅的體驗,學習還會很辛苦嗎?
四、總結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靠平時一點點地、慢慢地,潛移默化式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可以在課堂上,也可以在課堂外;可以在游戲時,也可以在學習中,還可以在生活里。有了興趣的數學學習,是快樂的,是幸福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讓他們熱愛學習、享受學習!
參考文獻:
[1]關于學習興趣的研究國內外概況.中華文本庫.2016-11-25.
[2]馮志強.淺談如何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D].學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