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梅
摘 要: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完美統一。教學構思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規劃、設計、假設、安排,是教學的預設和準備。這不僅要確立三維目標,更要從學生出發,學情出發,讓課堂更加注重以生為本。通過有針對性的學情前測單的分析,才能真正看清學生的學習起點,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預案,以實現更加高效、有效的課堂。
關鍵詞:前測單;設計;高效
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應當調動學生的已有認識,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促使每位學生求知、求是、求真。數學前測單是指在教學活動之前,預先對教材中教學目標規定的、需要學生學習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及其層次關系所進行的前測分析,包括將教學目標技能分解成一系列子技能,確定子技能的性質及其層次關系等過程,目的是為學習順序的安排和教學條件的創設提供依據。準確到位的前測單分析使得教師不至于照搬別人的參考教案,而能創造性地依據學習規律進行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設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課堂中出現的現象及思考
現象一:在今年剛開學的一次數學低段教研的聽課活動中,我們聽了一節二年級的“8的乘法口訣”,其實學生在課前或幼兒園就已經對乘法口訣背得滾瓜爛熟了,但對其中的意思卻大多數都不太清楚。但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老師在備課時,只關注了教材教參中文本的東西,而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學生已經早就把乘法口訣說得非常正確了,但教師還是牽著學生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結果教師教學很累,自己講得特別費勁,但學生就是不聽。學生很煩躁,這些知識我已經會了,老師還在啰嗦個不停,結果教師在某些問題上越講越糊涂,教學效果很不好。
現象二:二年級的“認識人民幣”。上課開始,學生很興奮,迫不及待地想和同學交流自己以往在生活中獲得的有關人民幣的知識,而教師卻全然不顧及學生的感受。總是在想辦法把學生領入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學生卻在專注地玩自己帶的紙幣。
現象三:這是一節解決問題策略的課,內容是通過畫圖法整理條件和問題,并借助直觀圖示分析數量關系。但更多的同學根本就不用畫圖法整理條件,早早地就把答案算出來,然后看答案和老師一樣就不聽課了。學生覺得為什么老師非讓我們畫圖來整理條件呢?真麻煩,一臉茫然的樣子。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就是這樣,不知道學生哪些已經懂了。有時是學生已經懂了,但老師還是喜歡按部就班地去教,有時是學生還沒有發展到這種水平,但老師依然按自己的想法去教。如果教師能很好地利用前測單的設計進行分析,然后再實施教學,就不會把學生陷入被動,把自己陷入尷尬。
二、前測單在高效課堂分析中的作用
以“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次教學為例。
1.教學語言學用學生的話
課前我閱讀了學生的前測單,第一題全班50人,全部計算正確,部分學生用畫圖的方法說明了想法,部分學生總結了算法: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或相減。我原先想小組交流全班匯報。在讀了前測單之后發現全班都會算了,學習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那算理的探討就是這節課的重點。比較有深度的是李×和王×的想法:
李×:6份當中的1份加6份當中4份,就是6份當中的5份。
王×:假設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6份,先取走1份,再取走4份。就是取走了6份中的六分之五。
這兩位學生的想法比較適合三年級學生解釋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思維。雖然三年級學生尚未學習分數單位,但是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理解運用并且把自己的理解傳達給小伙伴們,通俗易懂。
2.課前研究中補充“我的問題”
作為學生,應從以往比較多的關注“教師教什么”逐漸轉變成現在要關注自己在學什么,怎么學,帶著哪個問題來學,學得如何,有哪些收獲,有哪些困惑,有哪些疑問。也就是說學生能夠監控自己的理解和行為,評價目標進展和自身能力。通過這個環節可以引導學生自覺地認識自己的思考和學習進程。
3.課堂結構的安排沒有套路
一節課由準備、新課、練習、總結、作業這些環節構成,這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其實,課堂結構中有哪些環節怎么安排,并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子,關鍵是看教師的教是否支持了學生的學習,促進了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相互對話、啟發并有著相互發現的過程。當課堂互動不都在教師意料之中時,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意味著教師真正走進了學生,這恰恰是一種創造的狀態,教師對課堂又充滿了一定的好奇,這又正是課堂的魅力所在。
三、前測單的設計
1.教師要精心設計前測單
練習題的設計要少而精,緊扣本節課的知識與技能,這樣既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難點,又能訓練學生的思維。
2.前測的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梯度
像我們的數學課,第一部分要體現基礎知識的訓練,面向全體學生,第二部分要進行拓展性訓練,跳一跳摘果子,讓學生在經過自己的努力后,體驗成長和獲得的快樂。
3.靈活的前測
數學的概念,公式性質檢測可通過簡單習題的練習,通過提問的形式檢測,這樣既檢查了對知識的掌握,又可節省時間。計算題,可采用“一張紙”的方式,利用課前5分鐘進行限時練習,做完后當堂訂正或帶走批改。
4.前測反饋糾正要及時
前測后要及時從數量和內容上做好統計,前測就是為了發現問題,發現了問題并解決了問題才是關鍵。有助于做到心中有數。形成壓力,產生動力,促使其上課認真聽講,正確地對待。
總之,在今天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課前預習和前測已成了學生學習的一個階梯,也成了學校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要認真把握好課前檢測,可以有效地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可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曾文婕.課堂教學設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2.
[2]周彬.課堂方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