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葉金
摘 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學生進行問題解決教學,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最關鍵的是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評價與反思的教學策略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數學能力并感悟數學的價值。
關鍵詞:問題解決;策略;問題情境
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數學教學發生了很多的變化,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便是變化之一。新課程標準中沒有了“應用題”這個名詞,取而代之的是“問題解決”。“問題解決”與“解決問題”含義不完全相同,“解決問題”更多的是一種活動,一種行為;而“問題解決”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方式,更是學生應該掌握的學習形式和應該具備的能力,其核心都是需要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猜測、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維成分的活動才能解決。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以前我們的學生更多地習慣于解決現成的問題,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但是能夠自主發現問題,能提出新的問題卻更加重要。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都是蘊含在具體的情境中的,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的素材與情境,挖掘學生身邊豐富的解決問題的資源,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情境中認真觀察、主動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所學數學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
如教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折扣”這一課時,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情境,把“百貨商場”搬到課室,學生常見的文具和體育器材都標上價格和折扣,擺在課室讓學生現場進入“商場”購物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得到“五折表示百分之五十”從而理解折扣的概念,發現商店打五折出售,就是按原價的50%出售,進而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書包原價102.00元,打七折出售,現在賣多少錢?”“書包比原來便宜了多少錢?”“買籃球省了多少錢?”“買大衣現價多少錢?”“紅紅帶了250元能買幾種不同的商品?”“300元最多能買多少本書?”這是學生通過觀察自己提出的數學問題,他們也樂意去思考,去解決。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單純運用乘除法和加減法計算的各種情況,同時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尋求問題解決的策略
“自主探索”是學會學習的重要保障,“合作交流”是分享交流學習成果的有效方式。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活動,引發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學習,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給學生充分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氛圍中采用獨立嘗試、動手操作、畫線段圖、小組討論等方式親身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問題解決的策略,并適時組織學生上臺交流匯報,有機會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傾聽他人的想法,引導學生比較不同的方法,了解各種方法的特點,在合作交流中質疑、說服、認同、理解和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確定解決問題的步驟,切實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最終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如六年級上冊13頁“紅蘿卜地有多大?”也就是連續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問題解決,課堂上要讓學生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思維特點和水平,通過“畫一畫、折一折、說一說”等小組合作交流匯報活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方法,怎樣分析該題的數量關系,學生在獨立思考后對自己與他人的方法進行比較,尋求問題解決的策略。
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和途徑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方法多樣性”并不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夠用所有的方法解決同一問題,方法多樣化應是對學生群體的要求而不是對學生個人的要求,恰恰方法呈現多樣化就是要通過學生反饋交流,讓學生體驗別人的思維活動成果,看看每一種方法是否有價值,是否確實是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引起學生對不同方法的比較,自行選擇或保留自己認為最有效的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實踐運用,拓展訓練,優化問題解決的策略
解決問題,讓學生親自實踐,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獲取新的數學知識,憑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經驗去猜測、計算、推理,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思維向高層次發展。通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和綜合,培養比較、分析、概括的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如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用沙子,等底等高的圓錐和圓柱,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圓錐和圓柱做實驗,完成實驗清單。
讓學生親自實踐,經歷猜測、推導、驗證的數學發現過程,優化問題解決。又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綜合與實踐中教材安排“北京五日游”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我們結合“清明”節學生結伴去派潭白水寨登山游玩的情況進行教學。
四人為一小組,設計小組出游方案,評選優秀方案。學生可自行分工,了解行程路線,查詢交通,計算門票費用等,通過活動學會綜合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提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每個小組設計的方案是否經濟、合理、方便、可行,用事實、數據進行評價、說明。讓學生評選出大家最喜歡的方案,共同欣賞與體驗成果,優化問題解決。
四、評價、反思,深化問題解決的策略
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和結果,激勵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展和變化。應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恰當呈現并合理利用評價結果,發揮評價激勵作用。反思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活動,它是數學活動的核心和動力。在問題解決的課堂教學中,使用反思和評價是形成數學思想和深化問題解決策略非常重要的一步。在反思和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精心指導學生反思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如,你是怎么想的?他這樣做對嗎?你有什么疑問或補充?還有其他的方法嗎?讓學生在反思中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和方法。你真棒!你會這樣想太了不起了!你有很棒的數學思維……盡量呈現正面的鼓勵性的評價結果,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例如,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時,求梨的體積,學生準備正方體容器、量杯、梨,用量杯測量體積。有的學生量出放進梨后梨和水的總體積-水的體積=梨的體積,有的學生量出上升部分水的體積=梨的體積。在小組匯報中,讓學生質疑、補充、評價、反思:為什么量上升了水的體積就可以了?你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做的?為什么這樣做?他這樣做對嗎?你有什么疑問或補充?還有其他的方法嗎?你覺得哪種方法好?體現兩種不同的解法,讓學生從反思和評價中適當選擇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發展學生多角度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實踐證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發現和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尋求問題解決策略→實踐運用,拓展訓練,優化問題解決策略→評價、反思,深化問題解決策略”的教學策略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長期經歷解決問題時運用這種教學策略會有效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胡四花.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現狀及策略[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
[2]陳輝.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知識經濟,2016(22).
[3]葛正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有效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4(13).
[4]曾武賢.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
注:本文系增城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課題編號:ZC2017045)《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