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云芬
摘 要: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異常迅速,可謂日新月異。一個人在短短的學校時間里所能學到的知識是很有限的,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大量的新知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學習。如果沒有主動學習的精神,沒有自我學習的本領,就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
關鍵詞:培養;主動性;獨立思考
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希望學生能接受更多的知識,便于在各類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灌輸的知識,除了按照老師的思路去學習知識外,沒有自己思考的空間。新課改特別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力倡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自主學習,目的就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在此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學的工具,只有掌握好數學,才能更好地研究自然科學。但數學又很抽象,這往往使一些學生難以理解,造成部分學生厭學數學。要改變這種狀況,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想方設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形象的,讓學生容易理解,消除厭學的心理。為了讓學生愛學數學,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學中,要讓生活素材和生活事例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載體,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探究的就是身邊的事物,從而激發探索的興趣。例如可以把枯燥的計算課改成家庭理財的計算、買賣物品的計算、房間面積的計算、水電費的計算等,這樣學生會感到數學是很有用的,并且學生在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之后會產生成就感,這樣會促使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自發地學習數學,研究數學。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指導他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讓學生感覺到原來數學就這么簡單,讓學生保持學習數學的興趣。對于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形象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孩子對數學知識探究的欲望,讓孩子真正地愛上數學,愛學數學,會學數學,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把動手操作的機會留給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心理學家認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在教學中,可以把知識的重難點設計成學生能探討的操作的活動,讓學生動手操作,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有效地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并沒有直接傳授給學生“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而是啟發學生思考:“三角形內角和與什么有關?”學生經過思考得出:“三角形內角和與三個內角的大小有關。”于是我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計算出三角形三個內角的和。我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把動手操作的機會留給了學生。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的學生把自己畫好的三角形剪下來,并把兩個角撕下來和第三個角拼在一起,結果拼成一個平角。有的學生用量角器分別量出三個角的度數,并把三個角的度數加起來,結果剛好是180°。有的學生從同一頂點出發把三個角依次描出來,結果剛好拼成一個平角。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發現:任何形狀、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其三個內角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角,即“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通過動手操作不但可以引發學生思考,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動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發學生富有創造力的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
數學課堂不應是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單一的授課式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師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參與探究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地探究知識。
總之,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主探究、學會與同伴交流、學會創新,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錢月麗.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愉快地自主學習[J].名師在線,2018(23).
[2]張立超.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36).
編輯 劉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