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平
摘要:當前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不斷深入,使得職業教育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并取得了巨大成績。然而,縣級中等職業學校的發展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教育觀念落后、生源短缺與師資建設不足、課程設置缺少合理性和發展性等,致使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受限。針對這些問題,本文提出縣級職校建設與發展的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06-0271-02
一、金塔縣職業教育發展現狀
金塔縣職業教育是以金塔縣職教中心為代表的唯一一所職業中專學校。它創建于1988年,是一所以普通中專學歷教育為主的職業學校。2000年,金塔縣委、縣政府整合原農廣校、農機校、教師進修學校、業余體校、電大工作站等教育資源,成立了金塔縣職教中心,構建起以縣職教中心為龍頭,整合集中了全縣多種培訓機構,承擔各級各類培訓,兼顧成人學歷教育、職業技能鑒定為一體,融合集團化辦學,帶動地方繼續教育、社區教育,電子商務、新型農民培訓的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1.辦學規模。金塔縣職教中心學歷教育在校生人數方面,與酒泉工貿中等專業學校相比,由于總人口、地域差異,學生數差距較大。據相關統計,2015年金塔職教中心在校學生數大約1000人,酒泉工貿中專在校學生數大約2800人;2016年金塔職教中心在校學生數大約1300人,酒泉工貿中專在校學生數大約2900人;2017年金塔職教中心在校學生數大約1500人,酒泉工貿中專在校學生數大約2600人。
2.校園校舍。金塔縣職教中心占地面積121畝,建筑面積5.2萬m2,擁有機械加工、汽車維修、電子電工、計算機網絡培訓、藝術特長培訓五大校內實訓基地,建有各類專業實習、實訓室46個和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教學樓、公寓樓、餐飲中心及高標準體育運動場。學校建立校園網絡,電信50M光纖聯接辦公、教學計算機450臺,擁有電子圖書240萬冊。
酒泉工貿中等專業學校占地面積100畝,建筑面積23000 m2。其中教學樓3200m2,綜合實訓樓5226m2,培訓中心樓2000m2,學生公寓9100m2(男生公寓4900m2,女生公寓4200m2),餐廳1850m2,附屬用房1624m2。
3.經費投入。近幾年,金塔縣職教中心的經費投入達到3600多萬,可以說投入力度很大。其主要投入在校舍基礎建設上,其次為實訓設備投入較多。(見表1)。
酒泉工貿中等專業學校各類實驗實訓設備1953臺(套),總價值已達到1079萬元。
二、金塔縣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社會傳統觀念及現實對中職教育發展的影響。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對于學位的重視以及對于工人身份的職業偏見,導致部分學生和家長不認可職業教育,對職業學校學生管理、教學質量、就業前景等存在諸多疑慮,有排斥心理,造成了社會整體對于中職教育的嚴重輕視,因為中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掌握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產業工人,即藍領階層。同時,由于中職教育入學門檻普遍較低,生源結構以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居多,這進一步加深了社會上對于中職教育本身的偏見。
2.生源短缺與師資建設不足。由于生源短缺,致使職業教育經營舉步維艱。面對這樣的嚴峻形勢,職校在招生時制作了系列宣傳冊,并派遣相關教師深入一線中學親自宣講學校招生的相關政策,為學校的招生盡心盡力。同時,職校缺乏專業技術型教師,已有的技術教師在專業技術水平上還有待提高,而專業技術性強的教師又很難被招聘進來,導致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低下,招生更加困難,加之中職生源普遍學習成績較差,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基礎理論知識接受難的現象。因此,中職教師多避重就輕,文化、專業理論課程輕描淡寫,單純地偏重于職業技能課程的教授,以迎合對口企業或行業對于畢業學生的技能要求,而忽視了學生就業以后的長遠發展,造成了中職畢業學生在職業生涯中難有較大作為,從而加深了社會對于中職教育的偏見程度。
3.辦學特色不夠鮮明,專業設置缺少合理性和發展性。各職業學校間發展不均衡,專業設置不合理,競爭日趨劇烈,“貨不興本地”,很多學生不愿在本地就讀,盲目追逐外地職業學校。課程設置不能與時俱進,未能很好地與市場需求銜接起來,在專業設置的過程中,缺乏對現有階段實際形勢的調查摸底與詳細分析。職業學校為了自身生存,不顧自身條件,盲目設置一些不切實際的專業來吸引學生,使得職業學校變成既不像職業學校又不像普通高校的不倫不類學校。
三、縣級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對策
1.創新管理體制,提升辦學質量。建立健全管理有序、標準嚴謹、流程清晰、監督有據的內部管理體系是保證辦學質量、促進學校發展的關鍵。首先,創新制度體系,強化章程在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實施管理和履行教育職能方面的作用。同時,完善校內重大事項決策、執行監管機制,優化內部控制環境,實行風險評估機制。堅持不懈實施好嚴格化、精細化、個性化、現代化管理的同時,我們始終把政治思想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德育工作、教風、學風、校風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首位,充分發揮學校黨支部的基層黨建保障、黨員干部先鋒模范帶頭、師生家長社會全員全程參與監督三個作用,堅定向社會做出承諾,嚴謹治學,有效促進作風、教風、學風、班風、校風建設落到實處,努力把學校辦成和諧穩定、管理嚴格、設備先進、質量一流、社會滿意的品牌名校。
2.創新辦學模式,促進專業發展。根據新的形勢細化專業設置,規范課程開設,加大專業開設和調整力度,使所開課程與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相接軌,使專業緊貼市場,緊貼就業崗位,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發展的變化。同時重視課堂教學創新,文化課教學推廣翻轉課堂和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專業課教學堅持“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借鑒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法,加大實踐課比重,實習課和文化課時比為1.2∶1。探索全新的“兩體系(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一主線(以培養專業技術動手能手為主線)、三融合(校企融合、產教融合、崗證融合)、雙證書(畢業證書、職業資格證書)”的校企合作、工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打破學科的界限,突出專業培養目標所必需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專業技能的訓練。在與企業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通過兩年半的在校學習充分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再通過半年的企業頂崗實習,重點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動手能力,使本專業學生在畢業前就能基本具備本專業相關崗位的實際工作能力,為畢業生實現“零距離”上崗奠定堅實的基礎。
3.創新培訓模式,開拓農村勞動力培訓市場。以中職學校為代表的職業教育學校在培訓技術工人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面對大量迫切需要職業培訓的群體,可以大膽開拓自身的市場,不要局限于應屆學生的招取。通過培訓社會人員,既能對閑置的師資、教學設備加以利用,創造豐厚的收益,同時也契合了國家的產業政策,幫助企業培養了大量合格的技術工人??h(市、區)要依托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加快縣級職教中心建設,統籌各項職教職能,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轉移培訓網絡,開展各種形式多樣、長短結合的職教與培訓。要形成培訓、轉移、就業后管理教育為一體的一條龍服務,真正做到“轉移一人,致富一家”。
隨著社會的不斷成熟,職業教育必然會因為其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而接受職業教育也將成為人們自然而然的一種無差別選項,我國的社會結構也將會變得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Z].2009.10.28.
[2]李丹.淺議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教育[J].職業技術教育研究,2006,(12).
[3]關立新.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所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