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瑞廷
摘 要:高中政治課程中重點之一的社會責任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作為公民的最基本素質。學生作為祖國的新一代青年,培養自身社會責任感責無旁貸,因此,怎樣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去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是廣大政治教師需要重視的問題。
關鍵詞:高中政治 社會責任感 有效方法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整個社會里,每一個人都有需要承擔的的責任,創新精神、道德、責任感是高中生最為基礎的素質要求。但高中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度不足,缺乏社會經驗,對于自己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認識模糊。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政治課本中的內容、強化實踐教學,將責任感教育灌輸給學生,使學生成為一個有理想、有責任感的青年。那么,應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呢?
一、什么是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就是對每個人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是一種責任意識,也是一種覺悟。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主要渠道就是高中政治教學。學生在高中階段對社會的認識不足,缺少社會經驗,還不太能認清自己對社會所應承擔的責任。社會責任感是人們思想道德的核心,是否能很好地遵守社會道德規范,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對社會責任感的認識。只要學生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那他就會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
二、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
1、深入挖掘課本及生活中的社會責任感教育資源
高中政治課本是高中生學習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政治課程本身含有很多晦澀難懂的內容,很對學生很難對其樹立正確的認知意識,對于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內容缺乏深刻的思考,而且,雖然社會責任感是高中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目標,但是在課程中并沒有關于培養社會責任感的專門課程、也沒有相應的教育內容。因此,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滲透關于社會責任感的理念,也可以將教材中的一些熱點問題與課外讀物與報刊資料等社會責任感教育資源相結合,從而找到教學的切入點,通過詳細的講解來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及對于社會事件的理解能力。比如:人口、資源、環境的問題、市場經濟秩序問題、稅收問題等都可以滲透社會責任感,并促使學生對社會責任感這一理念形成更為濃厚的認識與遵守習慣。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更多地關注當前的新聞和社會熱點,并思考這些現象。比如:雖然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人們對于自身生活質量仍舊存在很多的不滿,如居住地周圍的臭水溝,新聞里播報不能吃的十五,空氣中的小蟲子、灰塵等。針對這種現實,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講解人們以污染環境、無節制地開采自然資源的代價來獲得經濟利益的內容,由此引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性,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發展觀和人們生活的緊密關系。
2、使用多重教學方法
傳統的照搬課本,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不再可行,這樣學生只記住了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沒有對政治知識進行擴寬。因此,教師們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下面是我認為有效的并實行的方法:1)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小組不僅是一個具有明確任務和目標的團隊,更是一個緊密聯系、具有強烈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群體。分組合作學習時會把小組的學習任務分給小組成員里的每個人,每位成員都會承擔相應的任務和責任。成績好的學生會幫助其他的學生。成績稍微差點的學生也會為了小組榮譽去努力,即增強了凝聚力和責任感。分組合作學習適用于圍繞貼近生活、貼近熱點、貼近學生的重點疑難問題來開展討論,進行合作學習2)定期組織課題活動:組織討論會、辯論會、演講會等活動,從而激發學生對社會責任感認知的興趣。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上課就不會感到厭倦,認真聽講。然后,在討論會上提出一個或多個有不同難度的問題,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促使他們多思考多分析,從而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3)設置角色模擬課堂:角色模擬適合知識難度不大,但綜合度高,并且緊扣實際的課題。在課堂上通過多種角色扮演的模式來讓學生處于“真實”情感體驗氛圍中。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快速閱讀,初步把握本課知識點的核心內容、基本結構。其次,根據本課堂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實際問題,擬定課堂主題。然后,根據主題內容、教學實際、可操作性確定不同的角色。再然后,根據主題、角色、對象、活躍性、可控性五要素,在各種假定的形式中選定一種最佳組織形式。最后進行角色模擬教學。4)自主探究: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有許多探究性的題目,讓學生充分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培養社會生活意識,然后調查分析學生感興趣的實時性社會問題,教師指定問題、文本和材料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等方式,對信息加以過濾和分析,自主尋求或者自主構建答案和意義,最后課堂答題,教師再通過回答內容進行適當的指導。這樣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在自我探究中發展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意識,還能讓學生自主的去了解關注更多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關心他人、加強對國家、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結合家庭教育,培養社會責任感
家庭作為中學生成長的搖籃,擔負著培養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任。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家庭作業。比如:家庭選舉問題,家務勞動問題等,讓家長參與進來,通過家庭作業反饋表,讓家長對孩子做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培養子女遵守家庭道德,從而讓孩子對自己的道德行為進行自我激勵、自我控制、自我調節,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不斷提高道德素質,成為一個有道德,有責任心的人。
4、教師樹立高尚榜樣
“親其師,信其道”。榜樣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教師們的思想意識、思維方式、工作作風和行為方式等都會對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首先就要求教師要端正自己,親生敬業,努力培養高尚的職業操守,在學生面前樹立好榜樣。尤其是進行了多重教學方式后民主、分工、合作、負責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這樣就能逐步提高學生對同學、對教師、對集體、對家長的社會責任感。
三、總結
社會責任并不是法律義務,它是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關懷的道德要求。培養高中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一項育人的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面教育的共同努力。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才能為社會主義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有效的助力。
參考文獻
[1] 歐錦.高中政治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途徑探究.散文百家.2018
[2] 佚名.高中政治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分析
[3] 付維青.淺析高中政治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學周刊· 中旬刊.2014
[4] 佚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