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的發展都離不開創造教育,兩者是息息相關的。因此,我們要更加重視創造教育,以期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
關鍵詞:創造教育;實踐;陶行知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0-0180-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0.169
陶行知先生認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而幼兒是國家未來的棟梁,教育是建國之根本。故創造教育應從幼兒時抓起,教育本身不能創造什么,但它能啟發幼兒創造力以從事創造工作。
一、在游戲中抓住契機培養幼兒創造力
(一)善于充當“局外人”
我們常常能在日常游戲活動中觀察到,幼兒在他們自由的活動空間內,在無拘無束的活動中本能地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謂的要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在游戲活動中,幼兒常會碰到一些小的困難和問題,此時教師應善做“局外人”,引導幼兒認真面對問題,對問題進行全面的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為他們提供盡可能的適宜的支持、指導和幫助。
為了增強幼兒的游戲興趣,我們在戶外沙水區域投入了很多新材料,面對這些直管、軟管、多孔板等大大小小各種管道探究材料,幼兒都覺得很新奇,同時又是一頭霧水,紛紛問我這些管子有什么用、該怎么玩。我向幼兒一一介紹了這些材料的名字以及它們的作用,引導幼兒發揮想象,自主運用這些管道進行引水。剛開始幼兒受平時非正規游戲活動中玩管子方法的局限,不能一下探索出更多的玩法,于是我便給予他們充足的時間。在一次次的探索中,使幼兒的創造力得以盡情地發揮。
(二)善待幼兒的好奇心
好奇、好問是兒童的天性,對幼兒來說,身邊的世界是陌生、新鮮和神秘的,對于這份神秘他們心中充滿了疑惑、充滿了好奇心。凡事喜歡尋根追底,想要動手試試,想要弄明白里面的道理,想要探索、想要求知來取得答案。因此,教師要理解幼兒的這種心理,善待他們的好奇心。
陶行知先生在《每事問》一詩中寫道:“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因此對于幼兒所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大小問題,教師應當不厭其煩耐心地給予解答,滿足他們的好奇心,還要鼓勵他們不懂之處要多問、多想、積極開動腦筋,把自己的想法和心得說出來,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謂的要解放兒童的嘴巴。讓他們暢所欲言,給予他們充分的言論自由,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力。
角色游戲一直以來都很受給幼兒的歡迎,隨著交往的不斷增多,教師要投放更多的有價值的替代物品,如飲料瓶、碎紙、線頭等其他可利用的廢舊材料。幼兒每次看到這些廢舊材料在老師手中變出很多新奇有趣的東西,都會不由得感嘆,眼神里不斷流露出躍躍欲試的欲望。為了更好地發展幼兒的創造能力,我們建了一個“創意坊”區域,將廢舊材料投放在區域內,當缺少當前需要用的東西時,幼兒便會去創意坊,尋找材料進行創造。可見,當幼兒對游戲材料產生興趣時,其創造性的活動就可能表現出來,使游戲成為幼兒的自主活動和創造性活動。
二、在實踐中培養幼兒操作能力,深化創造意識
實踐是創造教育的核心內容,陶行知先生指出:“手和腦一塊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之一的解放兒童的頭腦和雙手,就是要多看多動手,手腦并用。幼兒的創造活動是在不斷的探索、嘗試、操作中完成的。這就要求幼兒要多動手操作。
教師應該為幼兒的手工制作做好準備工作,盡可能創造好的條件。配備各種物質材料,提供寬廣而安靜的場所,給他們充足的時間,讓他們選擇各自喜歡的手工操作材料來進行手工活動。通過手工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幼兒不斷地主動探索,大膽地嘗試,從中可能發現問題,通過動腦思考、多問多做獲得成功和快樂。對于幼兒所取得的成功,教師應毫不吝嗇地加以贊賞。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培養幼兒的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幼兒創造能力。
三、在大自然中激發幼兒的創造力
對幼兒來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課堂。神奇美妙的大自然,可以教給幼兒無窮無盡的知識,引領幼兒走向一片求知探索的新天地。
經常帶幼兒參加戶外活動,解放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多看,仔細地觀察。到了春天,萬物開始慢慢地蘇醒了,柳樹發芽了,花朵綻放了,隨著季節的逐漸變化,樹葉慢慢地掉了,花兒也謝了。讓幼兒了解一些自然的科學規律,這樣幼兒得到的知識是鮮活的,會進一步激發起他們濃厚的求知愿望。經常帶幼兒到農業基地看莊稼和蔬菜,到建筑基地看蓋房,到河邊看造橋等,讓幼兒在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中逐步認識到人類可以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從而激發幼兒的創造力。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反映了現代教育理論的發展趨勢。我們要學習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思想,在教育實踐中努力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以適應時代發展對于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2]阮素蓮.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與兒童創造力培養[J].江蘇教育學院報(社會科學版),2002(1).
[責任編輯 薛曉靜]
作者簡介: 徐嘉璐(1992.9— ),女,江蘇昆山人,研究方向: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創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