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熹 李振委
摘 ? ?要: 在媒介融合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和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的雙重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必須確立“一專多能復合”的目標和“教學評練賽”的融合學習模式,并輔以講授課、操作課、點評課、實訓課“第二課堂”“工作坊”課五種課型,完善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的“個性化學習”, 最終實現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模式與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新聞傳播業界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及新聞傳播人才“一專多能復合”培養要求的四個“聯動”。
關鍵詞: 新聞實踐課程 ? ?深度融合 ? ?學習模式
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指的是依托高校創新資源優勢,集聚科技服務機構,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推動高??蒲谐晒徒D化,形成圍繞高校的創新生態系統,它是產學研協同創新研究的新形式。2018年12月,我市首批啟動了重慶大學、西南大學、重慶醫科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師范大學、重慶文理學院6個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
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主要涉及新聞學、傳播學和播音主持藝術等三個專業,在全媒體發展和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的雙重背景下,高校新聞傳媒人才專業學習模式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形成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模式,讓深度學習常態化。
一、確立“一專多能復合”的目標和“教學評練賽”的融合學習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應該以媒體內容生產、傳媒平臺應用和傳媒技術技能為三大教學模塊,充分結合學生個性、特長和喜好,確立多層級教學理念和課程體系?!岸鄬蛹墶斌w現為“一專、多能、復合”,“一?!敝笇W生至少精通一項專業技能,對應職業生存;“多能”指在精通一項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還具備其他多種專業能力;“復合”指在專業技能扎實的基礎上,智商、情商、信商和財商全方位發展。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模式必須整合課堂實驗教學和新聞傳媒產業實踐,依托全媒體實驗教學中心,重點培養學生新聞傳播內容生產能力、平臺應用能力和新聞傳播技術技能。
所謂“教學評練賽”融合學習模式就是打破原來單一的新聞專業實踐課程條塊分割的狀態,組建新聞信息知識點可以在多課程共生并存進行整合重組的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平臺。
“教”,就是通過線上的微課、慕課體系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講授專業基礎理論知識點、操作理論知識點和操作技能知識點及提示學習者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不僅如此,教師還需“教”會學習者學習策略與價值觀引導,促進學習者對整個新聞專業知識的整體把握。“學”,就是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和重點,一般新聞實踐課程可運用項目學習方法,并具體給出項目學習的要求、完成時間和評價指標。學生通過課堂內外的集體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工作坊”學習等形式,掌握所學內容。“評”,就是通過自評、互評、教師點評等方式及時反饋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通過循循誘導引領學生建立起新聞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完成新聞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內化吸收?!熬殹保褪钦n內外訓練,新聞實踐課程一般采用操作課、實訓課“第二課堂”和“工作坊”課程三種方式,提高學習者的動手能力、檢驗學習效果,引導學習者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加深對所學新聞知識點的理解和感悟。“賽”,就是鼓勵新聞傳播專業學生多參加專業競賽,如“中國好創意”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新媒體創新大賽、市級的微電影大賽、全國大學生公文大賽和“創意星球”全國大學生學院獎等。
二、建立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的五種課型
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模式框架已在上文進行了闡述,學習模式必須通過課程建設實現。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模式應該將講授課、操作課、點評課、實訓課、“工作坊”課五種課型深度融合,促進學習者知識點內化吸收、相關技能掌握和專業綜合能力提高。
講授課應該樹立“先看后學,翻轉學習,課堂演練,評學互促”的融合學習理念,堅持把促進學生積極緊張地思考作為主要任務,教師在課前通過MOOC、SPOC和微課等方式,讓學生學習新的相關知識點。在傳統課堂中,教師隨堂檢測、提問、指導、討論和評價,圍繞學生課堂學習產生的疑難點、易錯點和創新點,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并做討論匯報;安排足夠時間讓學生進行針對性練習,采用混合式課堂形式,確保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目標的實現。
操作課旨在讓學生內化吸收新聞實踐課程知識點,要求教師合理安排練習的知識點與操作環節,操作課的上課地點不拘泥于傳統教室,時間不囿于上課時間。通過知識點的操作設置和知識點的相互聯系,為學生答疑解惑,通過點播歸納,提高學生實際動手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新聞攝影實踐學習為例,學生的新聞攝影學習項目按照難易程度可分為三個等級:一級項目為專業核心項目,數量為1個到2個為宜,可在畢業論文或畢業設計中體現;二級項目為學期重點項目,即在本學期內需要完成的項目,數量為4個,即每月1個;三級項目為課程基礎項目,即基礎知識的攝影習作,數量為8個,即兩周1個。學生在項目完成后要實現既定的學習目標,項目學習完成的結果要“作品化”,學生拍攝作品需在全班展示、課堂討論、教師點評和總結。具體項目列表如下:
點評課是在講授課和操作課的基礎上,教師點評學生新聞作品和學生互評新聞作品。在點評課上,教師分析典型性問題、共性問題,研究學生作品的創作思路、策略和運用的操作技能技巧,點評時,除了肯定學生做得好的方面外,更多的是發現其中的關鍵問題,特別是新聞理論、操作理論結合操作實踐過程的問題、學生新聞作品創意同質化問題和新聞作品呈現方式融合的問題。這一過程中,教師善于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引發學生主動思考,通過循循誘導引領學生建立起新聞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完成新聞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內化吸收。
學生自評和互評新聞作品在點評課中很常見,學生互評可以是學生個體單獨互評,也可以采取小組互評的形式。學生在完成相關學習任務時,能夠掌握基本的學習策略并習得核心知識點,但是,學生“單打獨斗”式的個體學習已不能適應現今社會團隊協作發展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了解自己學習困難所在,學會自評,還要認知其他學習者在類似情境中學習的特點、優勢和不足,因此學生互評應運而生。學生互評往往能更直觀地看到其他學習者的共性特點和學習困境,不僅是教師點評的重要補充,更是學習者學習能動性和主體意識的表現。
實訓課采用“第二課堂”的方式,結合學生實際和現有全媒體實訓中心設備,指導學生制訂實訓方案,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實訓操練學習,規范學生的實訓過程和操作方法;指導學生撰寫實訓報告,重點培養學生設計和完成實訓的能力。本專業“全媒體實驗教學中心”已投入使用,包括前期制作實訓室、演播室、攝影錄像實訓室、錄音實訓室、非線性編輯實訓室等五個實訓室,可滿足攝影攝像、節目制作、播音主持、非線性編輯、燈光照明、鏡頭語言等相關課程的教學需求。同時,還建立了“數字化語言實驗教學中心”“美術畫室”“平面設計實驗室”等,“數字化語言實驗教學中心”滿足學生中英文聽說演講能力等課程的教學需求,“美術畫室”滿足素描、色彩等美術基礎課程的教學需求,“平面設計實驗室”滿足平面設計、圖片處理等相關課程的教學需求。
課余時間,本專業學生可以進入這些校內實訓室完成作業或實訓演練,提高相關英語、媒體技能,每個實訓室設立1個專業導師,專業導師可根據學生第二課堂學習情況適當調整專業課教學計劃。
“工作坊”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為目的,提高學生團隊的領導責任制建設水平,不斷完善媒體內容生產和媒體運營制度。根據自身發展情況,地方本科院??梢栽谛冉⒉煌摹肮ぷ鞣弧保纾刃侣剬W本科應用型實訓基地(采用校企合作機制)可以包括1個國際新聞(英語新聞編譯)中心、1個新媒體夢工場(攝影、攝像與后期制作)、1個播主學院(播音與主持)和1個—2個新媒體內容生產與運營工作坊等。這些工作坊以“學生自主管理+指導教師統籌”模式展開工作,旨在培養本專業學生“一專多能、一精多會”的融合媒體能力。參與學生有其選出的各級負責領導,大家各司其職,從項目內容策劃、內容制作、分工協作到媒體產品推廣運營和后期維護甚至部分經費來源,都主要依托學生自主籌集、管理和實施,充分提高學生的傳媒綜合素養。
通過以上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五種課型的學習,學習者可以把操作課、實訓課和“工作坊”課上的新聞作品拿去參加專業競賽,通過專業競賽,學習者能進一步提高專業水平與能力,從而讓競賽反哺學習。
三、促進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的“個性化學習”
優化學生在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中的學習小組建設,促進小組合作學習。本著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優化小組建設:
第一,明確學生團隊負責人的作用。不但要積極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更要協助老師落實小組學習任務,起到組織和監督的作用。
第二,組內學習項目科學分配與實施。新聞實踐課程除了每個學習者都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點外,有些知識點是可以通過不同學習項目的劃分,成為選學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了解每個學習者不同學習興趣和學習長處后,根據具體情況分配最合適的學習項目。項目組內各個成員的分工不同,但學習項目完成要求需落到人頭上,一定時間后,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項目分工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第三,培養學習者的團隊協作能力。在學習小組間、實訓課“第二課堂”和“工作坊”課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競爭活動,實行不同等級的計分制,最終鼓勵學習者參加國家級、省部級和校級的專業競賽。
第四,加強學習小組的考核評價,實行平時打分、分階段總結和期末作品打分等管理辦法。
還要鼓勵自主學習,培育個性發展:
第一,鼓勵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多媒體網絡資源、網易公開課、TED等資源學習資源拓寬視野,增加知識量,提升思維水平;第二,鼓勵學生在完成專業規定課程學習的基礎上,參加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等級考試及資格證書考試,如普通話證書考試、教師資格證、導游資格證等;第三,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特色、發展規劃及喜好,積極攻讀第二學位或輔修專業學位,提高學歷學位水平及就業競爭力。
最后,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必須做到內容拓展和平臺升級:
第一,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提升教學內容的前瞻性和實用性,開闊學生視野,夯實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的相關基礎知識;第二,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訓練實戰技能,提高學生知識轉化能力和創新力。第三,強化實踐教學和實習環節,加強實習指導,重視實習基地建設,整合平臺資源,為學生多元實踐能力培養提供物質基礎。
四、結語
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模式必須以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需求為先導、以新聞傳播業界人才需求為目標,以地方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以新聞傳播人才“一專多能復合”培養要求為契機,實現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模式的“翻轉模擬、深度實踐、全效測評、以賽促學、融合創新”,實現地方本科院校新聞實踐課程深度融合學習模式與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新聞傳播業界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及新聞傳播人才“一專多能復合”培養要求的四個“聯動”。
參考文獻:
[1]景熹,李振委.翻轉融合:新聞攝影教學的全媒體深度學習策略[J].傳媒,2019(3).
[2]周媛,?;勖?芻議融媒體時代民辦高校新聞傳播專業的改革與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8(5).
[3]黃旦.整體轉型:關于當前中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一點想法[J].新聞大學,2014(6).
[4]黃亞鷹,車林莉.創新創業視閾下大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提升與實踐[J].湖南包裝,2018(12).
[5]Hauenstei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Taxonomies[M]. Lanham,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8.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環高校創新創業生態圈建設背景下傳媒人才深度學習機制研究”(項目編號:193330)階段性成果;也是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南方翻譯學院新聞學專業國際新聞核心課程教學團隊(項目編號:JT201803)研究成果之一。